苗春凤,杨正德
(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江西南昌 330013)
自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任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反映,也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归纳和提炼的结果,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伴随着党的理论的创新历程,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也在不断地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有机整体,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再到个人层面,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相互支撑、和谐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三个层次逻辑严谨、层次分明,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从理论到实践、由思想到行为构成了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其先进性、深刻性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度整合教育内容,将以往教育内容整合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全面融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思想,科学设计教育内容。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正在尝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整合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而全面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认识和实践工具。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总是伴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教育内容之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引导广大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昭示了我们要分阶段分步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最终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应该充分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核心内容,向学生全面介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进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结合起来。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有力精神支撑。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探索在全面深化改革基础上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变化发展,将其纳入教育内容之中。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它既是对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的价值认同,也是对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基本思想道德规范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具体概括。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将《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及校纪校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推陈出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指建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础之上,综合运用相关知识,以内容为核心的理念、方法、载体、机制、环境等方面实施的有益于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创造性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科学设计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突出以人为本,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育引导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首先,应加强对不同价值观念的讨论与辨析。社会的多样化带来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各种价值观念相互激荡。民主社会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多种社会思潮的涌入更是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无视其他价值观念的存在,而是应该积极组织对不同价值观念的讨论与辨析。“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2]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在理论的彻底性上下功夫,用理论的魅力吸引大学生,通过对不同价值观念的梳理与辨析,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当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有多种原因,只看到社会表面现象而没有认识事物本质是重要原因之一。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找准位置、明确责任,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的基本方法。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建设三方面,其中,精神文化是目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涵盖校园历史传统和全校教职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生活观念等思想观念,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与个性的集中体现;物质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是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必要准备;校园制度文化涵盖学校传统、规章制度等内容,是学校正常运转的制度前提,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系统。校园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有利于大学生接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围绕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建设整合教育资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制度与管理工作之中,完善心理辅导机制、生活资助机制与学业就业指导机制,构建和谐校园,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教育者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自明的。教育主体应先受教育,深入理解、系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学真懂真实践,践行、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高校教师才能底气十足地引导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解答学生困惑,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近年来某些高校招生欺诈、巨额拖欠银行贷款等不良现象以及本科教学评估中普遍的弄虚作假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极少数教师学术不端、违法乱纪等现象也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了一些不好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在不断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积极开展典型引领,充分发挥出典型活动的积极作用。“树典型活动应回归其本真,作为一种基本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管理手段,发挥价值引领功能,传播正能量。”[3]高校应该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人文社科研究方面的优势,加强理论与学术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化价值观形成规律的认识,把握大学生思想活动差异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的特点,不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以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