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力
(盐城师范学院,江苏盐城 224000)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规定,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许多高校难以达到这个标准。不少高校的辅导员一个人要带三四百学生,再加上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还要处理各种琐事,导致辅导员工作量大、学生工作分身乏术。在各种事务中,班集体的建设和管理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为了更好的建设班集体、有效的开展学生工作,培养一批工作能力突出、素质过硬的大学生班干部群体就显得尤为重要。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班级体建设中,班干部就是火车头。他们是辅导员的重要助手,是班级管理的主要力量。同时,对于班干部来说,大学期间的班干部经历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能为其毕业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近年来出现了大批班干部要求退岗、没人愿意当班干部的问题。笔者所带的四个班级中,每个班都出现了班干部主动要求辞职的现象,尤其是对于班长、团支书、学委等主要班干,辞职现象更为普遍。经过与相关班委的谈心谈话和对这个现象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因高校辅导员所带学生较多,平时又要处理各种琐事,因此,日常工作中的许多班级事务都直接下达给相关班委,由班委来负责具体施行。大学中每个班级每学期要完成奖助学金的评比、贫困生的建档、五项常规的量化考核、各项活动的开展等工作,这些工作基本上是由班委来负责的。同时,不少班委还加入了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因此导致不少班委尤其是班长、团支书、学委等主要班委每天都疲于奔命,除了上课就是工作,任务繁重,自己的私人时间所剩无几。
班干部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辅导员的助手又是班级学生中的一员。这就决定了他们开展工作既要达到辅导员的要求,又要满足班级同学的期望。在日常工作中,有的同学容易把班干部看成辅导员的”小跟班”,认为班干部和自己不是“一条心”,很自然的与他们拉开距离,导致班干部和普通同学之间出现隔阂。笔者所带的一个班级的团支书,因为入党需要做个民主测评,结果竟然有十多人投了反对票。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偶然现象,其他不少班级也出现过类似情况。
大学班级要求举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活动基本上都有参与人数的要求。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一般同学一心学习,很少参与参与集体活动。这也导致了他们参与活动的意识不足。而当参与人数达不到的时候,班干部只能要求班级同学强制参加,这往往会导致矛盾的出现。此外,由于大学课堂中逃课现象相对严重,不少时候老师会要求班干部在课前进行点名。而被抓住的同学难免会把怨气集中到班干部身上。再比如,班级中某位学生夜不归宿或者经常违反学校纪律,对于这种情况班干部往往左右为难:报给班主任得罪学生,不报一旦被发现,班干部也有连带责任。以上的这些情况都说明,班干部容易夹在班级同学和老师之间,这给他们的工作带来困难,是班干部辞职的重要原因之一。
班干部退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其自身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个别班干部比较计较个人得失,功利心较重,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学年结果却什么也没得到;还有班干部挂科科目较多,却把挂科原因归结为自己担任班干部的缘故。
与付出多形成对比的是,不少班干部认为自己得到的却很少,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目前来说,各个高校对于班干部的奖励主要体现在综测分上。作为班干部每学期能享受3—5分的综测加分,可是这远远不够。班干部一学期的综测加分普通同学往往参与一两次活动就可以挣到,这也导致了不少班干部心里的不平衡。他们过于计较功利性的个人得失,看不到班干部身份对于其各方面的锻炼,对于其综合性能力的提高。
个别班干部出现挂科较多的现象。笔者所带的一个大二班级的团支书,一学年挂了四科,大学英语四级也没能通过。他把挂科的原因归结为平时班级活动过多,占用了他太多的时间导致复习时间不够,所以会挂科。因此强烈要求辞职。其实只要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考试周之前的一个月好好复习,完全可以在期末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而且在考试周之前,大学校园里的各种活动基本上都停了。该同学把自己的归结为班干部经历而不是自己的不努力,这种认知是完全错误的。果然,在我同意他的辞职请求后,接下来的这个学期他还是挂了三门……
作为班委成员,同学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要求一般会比较高。一旦出现学习成绩不如其他同学的现象,班委也会出现一些羞愧心理,认为自己最起码的学习都没有搞好,没有资格继续做下去,也会出现主动退岗的现象。
现在大学里辅导员对于班干部的选拔往往是通过学生的档案资料和军训时期的表现来定的,甚至有的主要班干部在第一次班会自我介绍之后就定了下来。辅导员和班级同学对于班干部还没有过多的接触和了解,对其沟通办事能力并不知情。这就可能会出现一种情况:有的同学能力并不强,可是由于在军训期间比较活跃,表现较好,从而阴差阳错的被选为了班干部。这部分同学往往越干越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辞职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