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民间“儒学热”的一点反思
——以《弟子规》的普及实践为例

2018-03-07 09:50:51李瑛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君君弟子规儒学

李瑛

(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四川南充 637002)

各种各样的社会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新发现与争相发掘,是近些年来发生在中国社会的一项不争的事实:从各地民间大量成立的私塾、学堂,到官方设立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从各大高等教育机构设置的国学院、儒学研究院,到许多文化类商业机构举办的各种国学班、传统文化修养培训;从包括净空法师、索达吉堪布等在内的一些有国际影响力的宗教界人士提倡普及学习《弟子规》,到央视“百年讲坛”开展以 《弟子规》为主要内容的系列专题讲座……所有这些,似乎都表明:儒学(或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思想文化)在当代中国正迎来一次极为难得的“复兴”契机。应该说,要对这一系统而庞大的社会思想文化思潮及运动加以考察与反思,是极为不易的。因此,在这里,我仅尝试着就《弟子规》的当代普及实践,以及它背后可能蕴含着的某些长期未得到人们正视的问题,进行一点可能具有建设意义的反思性分析。

1 《弟子规》毫无疑问是儒家传统的一部分

在这场“儒学热”中,各方对《弟子规》的态度,显然是存在着分歧乃至对立的。支持者将《弟子规》视作圣贤教育的始基,反对者则认为这纯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在此姑且不去讨论其中的是非优劣,客观地说,首先必须承认,尽管《弟子规》的出现较晚,距离孔孟、程朱甚远,但毫无疑问,《弟子规》的确是儒家的,它是儒家思想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容上说,仅千余字、篇幅短小精悍的 《弟子规》,除“总叙”外,分别围绕“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等几个部分来展开。这几部分的标题,本就是《论语》中的完整语句,在《论语·学而》篇里这样说:“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这实际上也是“弟子规”这一命名的由来。

《弟子规》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也与传统的儒家思想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我们知道,整部《论语》对“孝悌”极为重视,将“孝悌”视为“为仁之本”。孟子也反复强调“孝悌”的重要性,认为“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则“仁者无敌”(《孟子·梁惠王上》)。 关于忠信,传统儒家亦多有重视,“主忠信”的思想甚至在《论语》编纂中以完全相同的语句反复出现(如《论语·学而》、《论语·子罕》)。“朋友有信”亦是儒家伦理五常之一。包括“泛爱众”的“亲仁”思想更是传统儒家文化的中心所在,在《论语》中出现的“仁”字就达109次之多。总体而言,《弟子规》当然是符合儒家基本义理的,它甚至可以说是儒家思想发展与传播实践中出现的一个比较浅近的“普及版”。

2 《弟子规》是对儒家伦理的片面发挥

不错,《弟子规》是儒家的一部伦理普及著作,然而,与此同时,它却是一部对儒家伦理进行选择性阐释和片面发挥的著作。

正如众所周知的,儒家主张不同身份、地位、职责的人各就其位,各自遵守其应当遵守的规范。从儒家的早期文本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论语》还是《孟子》,都完整地表现了关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要求。比如在《论语·颜渊》中就记载道:“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1]’”此时的儒家伦理,在规范要求上以“君”“臣”对举、以“父”“子”对举,很大程度上具有其完整性和全面性。皇侃释为:“言为风政之法,当使君行君德,故云‘君君’也。君德,谓惠也。臣当行臣礼,故云‘臣臣’也。臣礼,谓忠也。父为父法,故云‘父父’也。父法,谓慈也。子为子道,故云‘子子’也。子道,谓孝也[2]。”也就是说,当时公认的儒家伦理规范,不仅包含了对臣、子的德行要求,也理所当然地包含了对君、父的德行要求(在君为“惠”,在父为“慈”),且“君君”更在“臣臣”之先,“父父”亦在“子子”之先。

相对于孔子而言,孟子似乎走得更远,表现也更为激进。关于孟子在这方面的言论,《孟子·离娄下》中就有如下记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就在这同一篇里,对于君主是否为“寇仇”,还有这样的描述: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舍。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田舍。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3]?”

更有甚者,众人皆以为不可的“弑君”行为,在孟子看来,如果确证是为君上者失德,就变成合理正当的了。因此,史上著名的武王伐纣,在他看来与“弑君”毫不相干——不过“诛一夫”而已。《孟子·梁惠王下》记录了他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换言之,在孔子、孟子的观念中,作为尊长的“君、父”,并不当然地享有让“臣、子”尽忠孝义务的权利。“君、父”必须具有包括“三有礼”等在内的积极作为,并符合“君君、父父”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才能够得到诸如“旧臣为之服”之类的相应回报。如果居上位者无视这种儒家治理秩序,至少在孟子看来,不仅“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孟子·离娄下》),而且臣下甚至还可以用“诛一夫”的方式,强行剥夺君主固有的身份与地位。

在这里,“君、父”的权利,显然是以德行作为前提的。“君、父”一旦失德,将自然地导致其丧失对“臣、子”的约束力。在《论语》、《孟子》这样的先秦儒家经典中,对“君、父”的要求,一点也不亚于对“臣、子”的要求。也就是说,早期儒家文献中,对居上位者和居下位者的品德设计,是同步进行的。相比之下,《弟子规》则是一部只对居下位者进行规范的儒家著作——对“君”“父”的要求消失了,对“臣”“子”的要求则得到了空前强化。以“入则孝”这部分为例,《弟子规》对子女提出了几乎是无条件的片面要求: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

这段文字中,充斥的是对居下位者的各种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细节规范和要求。然而,对作为社会关系中为人子者的相对面——为人父者,则几乎完全没有德行上的要求了。相反,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人父者似乎还可在其中找到道德放纵的依据——如“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应该说,倘若只是孤立地就《弟子规》本身来看,这些对居于下位者的基本规范,仍然可以说大体上是符合儒家伦理的,并无大的不妥。在这里,值得我们思考的最为关键的问题恐怕在于:在诞生了《弟子规》的那个明清时代,为何就没有同时诞生一部脍炙人口的《君父规》呢?

简言之,传统的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体系,在这里只得到了片面的继承。我们可以联系某些历史事件,对此加以理解。比如,作为儒家“亚圣”的孟子,就因为其约束君德、怀疑乃至否定君主绝对权力的基本立场,曾一度被明太祖下令撤去配享的资格。同样,诞生于清康熙年间并得以普及的《弟子规》,尽管发挥的是正统的儒家伦理精神,却不能不说有某种“时代精神”的烙印:在对传统儒家伦理思想的解读中,统治者不断强调和强化“臣臣、子子”,对“君君、父父”则加以淡化不提,双向的道德约束于是转变成了君长对臣子的单向制约。《弟子规》当然是从强化家庭教育规范着手的,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自古便有“家国同构”一说,因此,在“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的描述中,我们甚至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明清梃杖制度的影子。为君上者拥有随意处置臣下、对臣下提出规范和约束的权利,但是,回到先秦的孔子、孟子那里,道理并不复杂:没有“君君”,哪来“臣臣”? 没有“父父”,何来“子子”? 可见,原本较为全面、合理的儒家伦理,在这里已经被删削去了大半,被加以片面的发挥,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它实际上已经“强权”化了。

3 《弟子规》还是对儒家教育理念的歪曲

从教育角度对《弟子规》加以审视,我们还会发现,《弟子规》实际上也是对正统儒家教育思想的歪曲。

按照《说文解字》中的说法,所谓“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我们知道,在先秦时期,尤其是在孔子以前,素有“师”“吏”合一,“政”“教”难分的传统。 儒家也一向认为,只有上行下效,才能施以教化。因此在《论语·颜渊》篇中,就有“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著名论断。孔子的态度大体是,在广义的教育实践中,居上位者的示范表率作用(相对于惩罚性措施而言)具有更为根本性的意义: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

在孔子看来,教化百姓的最好方式,无疑是居上位者的身体力行——居上位者的作风(君子之德)好比“风”,居下位者的作风(小人之德)则犹如“草”,“草”随“风”倒。同样地,孟子也曾指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孟子·离娄下》)居上位者如果做到了仁、义,下位者也将自然地处于仁、义的熏陶之中,为仁义所化。可见,在早期儒家的教育思想中,“教”的核心在于上行下效,亦即:为君为父者做好示范,为臣为子者加以效仿,由此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然而,在《弟子规》里,儒家先圣所倡导的这种注重“上施下效”的教育精神,似乎已经完全被抛弃了。它只是片面地以说教的方式,将“弟子规”作为外部强加的规范,生硬地灌输给居下位者。这不能不说是对正统儒家教育理念的一种歪曲。

4 反思“儒学热”: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儒学复兴”

包括诵读《弟子规》在内,当前民间广泛开展的《弟子规》普及实践,应该说只是“儒学热”大背景下的一个较为常见的细部现象而已,远不是当今“儒学热”的全部。这一点无疑是可以形成共识的。

但是,这一细部现象以其存在之广泛,且时有争议泛起,已足以引起我们的反思。需要明确的是,在目前的儒家传统文化普及实践中,我们到底需要的是怎样的儒家精神?在我们立定主意要“为往圣继绝学”并付诸行动时,我们是否需要首先反问自己是否真的已一睹“往圣”真容、获得“绝学”真传?而所谓“儒学复兴”,究竟是一种简单的承续或返回,还是要在反思与批判中努力追寻传统儒家思想和儒家精神的当代价值?

如果不首先回答这些问题,那么“儒学热”中的某些普及推广实践,就必然会处于低水平且难以为继的状态。而这种局面,对于儒学自身在当代的发展,恐怕也是难有裨益的。

[1]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学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2]许慎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3]杨伯峻.论语译注(论语·颜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猜你喜欢
君君弟子规儒学
南昌县关工委、县法院合作共建的“君君”关爱之家正式揭牌成立
儒学交流在路上
金桥(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30
弟子规
弟子规
和宝宝一同享受每一次爬行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弟子规
什么是儒学之本
学习月刊(2015年1期)2015-07-11 01:51:16
大家一起来
现代儒学的宪政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