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峰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大庆 163712)
从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古诗英译在中国还不多见。学者蒋玉婷对李白的《静夜思》的三种译本也分别进行了及物性分析。 何咏梅也对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及其英译从衔接、主位结构和信息中心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证实了系统功能语法在分析和研究古诗及其英译方面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本文试图运用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经验纯理功能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及其英译文本的及物性进行英汉对比分析。
纯理功能(Metafuction)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韩礼德认为语言具有三种纯理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 (textual function)。 概念功能又分为经验功能(experiential function)和逻辑功能(logical function)。 经验功能指的是人们用语言对现实世界(包栝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历的表达。语言反映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在表达这些看法时要涉及动作、状态、东西、事物的属性、背景和其他情形。经验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及物性”(transitivity)和“语态”(voice)来体现的。
及物性系统是经验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是人们用语言把对现实世界和内心世界的经验用若干个过程(process)表达出来,并且指明过程所涉及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韩礼德区分电万种过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
为了便于分析和比较,下面先看王维的原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这首诗时王维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虽然对追求仕进的年轻士子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因此作者借此诗直抒思乡之情,也同时遥想亲人在按重阳的风俗登高时,也在想念诗人自己。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有好几种英译文,因篇幅关系,笔者选择陈君朴、威特·宾纳、许渊冲的四种中译文来进行语篇的功能分析。
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陈译:A 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 on each Holiday宾纳译:All alone in a foreign land 许 译:Alone,a lonely stranger in a foreign land。
原诗第一句为“关系过程”,“独”和“在异乡”为环境成分,“为”属过程,载体为隐性,“异客”为属性。四种译文中,许译和原文一致,另外两种译文都采用的是存在过程,但本句表达的是静态的情形,并且句意和结构上和第二句相联系,用存在过程表达也算契合。本句中以一个“独”字起句造境突兀,刻画出诗人举目无亲的形象,又传达出主人公寂寞凄凉的心境;而两个“异”字的迭用则更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之感。三篇译文中,陈译重复使用stranger和strange基本表达了原诗的意境。宾纳译用alone表达孤寂的意象,但foreign land用词不如strange land更能表达在他乡陌生和凄凉。而许译则完全译出一“独”两“异”,充分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孤寂心理。
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陈译:I think of my kinsmen with a double care宾纳译:I am twice as homesick on this day许译:I doubly pine for kinsfolk on a holiday。
过程和参与者。此句为描述心理过程,原文只有一个参与者,根据上下文可以推断出感觉者是作者,“思”为心理过程,现象是“亲”。这句诗的几个译本与原诗一致,采用“心理过程”的形式。陈用think of表示心理过程,现象是my kinsmen,和原文用词对应,但think of不能充分描述作者的思乡之情。宾纳译中homesick指思乡病,程度过深。许译用pine for表示心理过程,强调渴望,现象是kinsfolk,与原诗一致。
环境成分。原文中的环境成分有表示时间的“每逢佳节”和程度“倍”,这两个环境成分渲染了诗人每到佳节之时都格外思乡的心情。宾纳译和许译都用了类似的字样译出,陈译和许译用holiday不够恰当,泛指节假日,但中国的“佳节”特指一家团圆的节日,比较而言,译成“on every festive day”更好。三者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程度,但都译出了加倍的意思。
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陈译:I know when my brothers wear medicine bags宾纳译:when brothers carry dogwood up the mountain 许 译 :I know my brothers would,with dogwood spray in hand。
几种译本中陈译和许译和原文一致,都是采用心理过程进行描述,陈译和许译都釆用了心理过程,并且在后两句的翻译中对语序有所调换,只是在表达原诗感知的现象 “兄弟登高处”上,陈译用的是at the heights,强调已经登上的状态,稍显突兀;许译用的是climb up the mountain,强调登高的过程,合情合理。
第四句:遍插茱萸人。陈译:At the heights,they would find one to spare宾纳译:Each of them a branch-and my branch missing 许译:Climb up the mountain and miss me so far away。
原文中“遍插茱萸”是物质过程,“遍”是环境成分,“插”是过程,动作者为隐性,“茱萸”是目标;在心理过程中,感觉者从上句可以推断为“兄弟”,心理为隐形,“少一人”为现象,表达了兄弟们对登高行列缺少一人的缺憾心情。译文中,陈的译本和许的译本与原文一致,其中许的译本的第一个小句补充上句,并且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体连贯自然,意思也和原文一致。陈译则用意译的方式表达本句的深层含义,体现了兄弟们未能佳节团聚的缺憾,但陈译用medicine bags指茱萸,意思不够恰当。宾纳的译本和上句相联系,分别用一个物质过程和两个关系过程表达了本句的意思,在表达手法上比较丰富,意思和韵味上比较对应。
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古诗英译是一个比较新颖的视角,它的特点是比较客观和直接,能够使读者对中英文的差异有直观的认识。同时,通过对三种译文进行对比和分析,可以了解译者在翻译时是如何理解译文,以及如何为了实现译文和原文的对等而遣词造句的。所以,这对诗歌翻译的研究与实践也提供了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陈君朴.汉英对照唐诗绝句150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英汉对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吕叔湘.英译唐人绝句百首[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