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实施路径探析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18-03-07 08:01
梧州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理论课案例政治

郑 康

(河北经贸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坚强意志品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自信的合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骨干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手段与方法,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说服力、感染力,方能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价值,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实效。案例教学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本身具有活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良好教学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运用中取得了很大成绩[1]。但是,由于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一般规律还把握不深,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特点和实践要求。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4门基础课程中的核心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自始至终贯穿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条主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其实践基础都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教师讲好这门课的关键在于不能完全脱离实践,进行理论“灌输”式教育,缺乏实践支撑的理论教学,将会使理论教学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终导致学生对理论的怀疑、迷惑和不解。而应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与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将理论还原于真实、鲜活的案例,以“案”论理,不断拓展理论的实践功能,使理论教学接地气,唯此才能不断增强理论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就是针对书本的理论知识,选择、编写丰富生动的案例情景,通过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将学生带入到需要亲自体验的情景当中,通过学生对案例中角色的亲身体验,对案例中问题的思考和解答,潜移默化地实现知识的内化。在这一环节,案例充当了教与学之间的有效触媒,学生围绕案例进行思考、讨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角色,学生的内心体验是真实的,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深刻的。

例如在对“概论”课第一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这一节内容讲授中,主要向学生讲清楚两个问题,第一,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第二,马克思主义怎样实现中国化。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首先,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矛盾,中国共产党人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务,就不能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正如毛泽东所说,“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空洞的马克思主义”,而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面临的现实问题。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围绕“中国革命”这一主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刻回答了,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需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建设一支什么样的革命队伍,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政党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实现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次,立足当前,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实现中国梦的奋斗目标,都不断深化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教师在讲授中要融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过程中成功与失败两个方面的鲜活案例,让学生从案例的分析中,认清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成功的经验是党带领人民运用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做到了有的放矢,才解决了中国的现实问题。失败的教训恰恰在于,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好,具体来看,是没有理解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实践的理论,或在没有搞清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教条式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严重后果。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素质已经成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实现更高、更远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渗透着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质量人才。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过于重视对学生的理论灌输,轻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居于主角地位,是信息的输出方,学生扮演配角角色,是信息的输入方,课堂教学中的满堂灌,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抹杀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期末考核中,形式虽然不一,但都主要以书本知识内容考核为主,卷面试题中,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辨析题、材料分析题,占到卷面总分往往不到50%,更多的试题是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重理论知识灌输向重学生能力培养转变,就需要对传统教学模式扬长避短,在发挥传统教学模式在理论阐述连贯、完整优势的基础上,融入有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崭新教学模式,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机会参与课堂教学,锻炼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案例教学可以实现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还原为历史和现实中的真实“案例”,案例教学中,教师不再单一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的知识,而是围绕经典案例来讲授,学生围绕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不断提升着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是通过呈现案例情景,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案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达到学生对某一基本原理和思想观点深入理解的目的。一般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案例的选编、教学案例的呈现、教学案例的组织讨论、教学案例的点评与总结四个环节。

1.教学案例的选编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是能够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和观点以及路线、方针、政策科学性和合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2],应具有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等特征。教学案例的选编要契合教学主题,承载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的。如对“概论”课第一章第四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这一节的案例选编,就要围绕“实事求是”这一主题,从正面选择能够合理阐释什么是实事求是以及如何做到实事求是的案例素材。从反面选择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因违背实事求是原则,导致革命、建设和改革失败的案例素材。教学案例的编写,既不是将客观事实的简化,也不是将一些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围绕案例中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主线,通过编写者对事实素材中大量细节信息的精细加工,使案例中比较客观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准确反映事实案例中的人物和情节,使案例素材变成适于案例教学需要的“案例”。如对“概论”课“铁人王进喜”案例的编写,需要对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为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摘掉我国“贫油国”的帽子,喊出“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号的奋斗精神,进行完美诠释,对在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过程中,王进喜在石油战线拼搏奋斗的场景进行深刻刻画,让学生通过这一案例真正感悟到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为祖国的经济发展,身上所展现出爱岗敬业、艰苦奋斗的可贵精神品质。

2.教学案例的呈现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第一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应多维立体地呈现案例,增强案例呈现的效果[3]。教师要根据不同案例的内容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灵活多样的案例呈现方式,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将“案例”转化为文字、音频、视频、图像、图形、动画等数据的融合,多维立体地呈现案例,这种案例呈现方式,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极大提高了案例呈现过程中的展示力和交互性。如对“毛概”课“铁人王进喜”案例的呈现,可以采用播放视频资料的形式,声图并茂地历史还原王进喜当年的工作场景,真实刻画王进喜的奋斗实践,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和生动体验王进喜这一人物形象。在案例呈现的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言简意赅的语言,简约陈述案例情节,生动讲述案例故事,在这一环节,教师的语音、语序、语调要符合案例内容的需要,契合案例情节的起伏,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想听、爱听,教师的讲述尤其注意不能平铺直叙,使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这样就难以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案例内容的愿望,抑制了学生深入案例情景,体验案例角色的动机。因此,教师要围绕案例内容的主线,运用生动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生动案例情景,刻画鲜活人物形象,使案例情节在教师的完美演绎下,引人入胜、跌宕起伏。

3.教学案例的组织讨论

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取决于学生能否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案例情景,依托案例内容探究和分析案例中的问题,通过对案例问题的分析不断丰富对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4],师生正是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讨论,在寻求解决案例中的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的思考、交流和碰撞,帮助学生获得了课程生活和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要激活案例讨论环节,就需要教师通过有张力、有深度地思考讨论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的设计,应建构起与学生之间的关联,只有问题设计建立起与学生本身的意义,才能引起学生对问题思考的兴趣。因此,思考讨论问题的设计在体现一定深度的基础上,要“强制”学生进入案例情景,“逼迫”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如在“铁人王进喜”案例中,设计两个讨论问题,第一,“铁人”精神的本质是什么?第二,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和发扬“铁人”精神?第一个问题主要让学生通过讨论认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是铁人精神的特征,爱国主义是铁人精神的实质,正是树立了爱岗、爱业、爱国这一正确价值观,王进喜内心才会有强大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在国家建设中才能不怕困难,成就无愧于时代的丰功伟绩。学生围绕第二问题讨论,主要让他们认清今天我们仍然要继承和弘扬王进喜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砥砺前行,刻苦学习,无私奉献,戒骄戒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无愧于时代的功绩。在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的案例讨论环节中,由于每个学生对案例观察的视角和分析方法的不同,由此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思考,锐意创新,教师要允许持有不同观点学生的自由表达,甚至是持有错误观点学生的表达,通过不同观点学生间的思想交锋、观点碰撞,来增强学生的内心体验,既实现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又达到矫正错误观点学生的思想认识的目的。

4.教学案例的点评与总结

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以案例为载体,培养和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在案例讨论环节,学生容易出现思路“跑偏”,思考问题缺乏“广度”,分析问题缺乏理论“深度”等现象。因此,在案例展示、案例讨论环节之后,就需要教师对案例教学进行有效的点评和总结,总结学生的课堂表现,矫正学生的思路偏差,帮助学生理解案例中所蕴含的理论知识。首先,教师要对课堂案例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点评。教师要在讨论的总体情况进行总结点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发言进行点评,教师不仅要肯定好学生的发言,如思路开阔、语言简练、表述严谨等,而且要指出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如内容缺漏、观点模糊等。其次,在对学生讨论发言的情况进行总结之后,教师要针对讨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的观点要准确、深刻、全面,能够上升到理论高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从中学到分析问题的技巧和领悟理论的深刻内涵。如:对铁人王进喜案例的点评与总结中,教师要对王进喜身上所展现出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进行准确概括,指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仍然需要继承和弘扬“铁人”精神,增强使命意识,担当责任,激励学生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以明志促行。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反思

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新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功效,具有极大的运用和推广价值。笔者根据自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的实践,对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如下思考。

1.要发挥案例的功能性

案例教学,是通过“案例”这一载体,活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依托“案例”,深入理解课本知识点,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每一节课的内容通常包含若干个知识点,如果针对每一个知识点分别选用一个案例来讲授,就容易导致课堂教学中处处是案例,造成课堂教学内容拖沓冗长,使学生难以把握课堂教学的重点。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要求教师围绕所讲授的内容,选取一个或两个经典案例,将整节课的知识点贯穿其中,通过对经典案例的精细化展示、讨论、总结,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读案例,最大限度地发挥经典案例的析理功能,达到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注重案例选编的步骤

选编案例是案例教学实施的基础,案例选编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不仅要有现实针对性,即针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而且要兼具思想教育性和政治导向性特征,即要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服务于学生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的内化。因此,在案例选编过程中,要求编写者在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基础上,紧扣教学主题,选择具有现实针对性、思想导向性的正能量案例。首先,教师要从海量信息中搜集符合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素材,包括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背景等信息。其次,教师要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编撰,在案例中,教师要准确交代案例中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等基础信息,对事件中的人物性格、事件情节,要精心刻画,要围绕教学内容与主题,设计教学问题,最终使案例呈现为内容紧凑、逻辑清晰,适用于课堂教学的“案例”资源。

3.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着眼于学生发展,将以往“一言堂”或“教师课堂”的局面,让位于学生,是一种全新理念的贯彻,是打造“学生课堂主体”的崭新转变,使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的定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发生了新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是案例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这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在课堂教学中熟练运用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还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组织、协调和控制能力,使教师能够轻松驾驭课堂,顺利开展教学。案例教学就是要通过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力,促成课堂教学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教师还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对案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亮点,进行总结,从中得到启发,对今后的教学提供借鉴。对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揣摩,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通过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反思,不断提高驾驭案例教学的技巧与能力。

4.在案例讨论中注重把握学生的心理

案例教学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基础上,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案例讨论环节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参与讨论。但是,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既有案例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水平,自身能力等显性因素,也有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情绪等隐性因素。很多学生想发言,但不敢第一个站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是因为怕出错、怕丢脸,总是想等着其他人的表现。因此,教师在组织案例讨论前,应在充分把握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讨论兴趣[5]。在讨论中,教师对第一个发表观点的同学和发言精彩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教师也可以采用点名发言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发言的情况和所阐述的观点,进行点评,对一些发言精彩的学生给予表扬肯定,对讨论中出现的错误观点给予指正,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殷旭辉,王华.案例教学法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5).

[2] 项福库.论思政课案例教学中案例选择应遵循的原则[J].教育探索,2012(1).

[3] 杨慧民.现场案例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新模式[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4] 刘永记.案例教学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0(12).

[5] 李慧.案例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4(9).

猜你喜欢
理论课案例政治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