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青
(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3)
现阶段,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高校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优化,提升认定工作效率,切实提升精准扶贫助学效率,真正扶贫助学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学生家庭中。
目前,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一直是各高校的年度工作内容之一。目前,高校的助学金主要分为四个等级,特级贫困、非常贫困、相对贫困和一般贫困,不同的贫困等级学生获得的助学金数量也不相同,从500——4000元不等,每年认定一次,每个班级中受惠的人数一般在10——20人,此外,助学贷款也是针对家庭经济贫困学生开展的一项助学服务,被认定为贫困生或是由地方政府部门推荐核实的贫困生都可以享受这项助学贷款服务。特困家庭学生除了能享受到国家的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外,学校还会对其的学费和学杂费等进行酌情减免,为这部门学生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助学服务,学校还为愿意进行勤工俭学的学生提供勤工俭学机会,帮助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虽然高校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比较顺利,但是在相关认定工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认定工作缺乏精准性,公平性不足,真正经济困难家庭学生有的没有享受到这项优惠政策,违背了国家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宗旨和意愿,对此,高校必须进一步明确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认定工作方法,促进精准扶贫助学,推进教育公平。
目前,部分高校对于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重视度严重不足,一般将这项任务分配到各个学院、各个班级自行开展,每个班级给予一定的名额,最后由班级评审后上报认定的贫困生姓名。学校根据上报的情况进行助学金的发放工作,对于认定工作很少进行审核核实,这导致很多班级中,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没有得到助学政策资助,班级中人情资助、成绩优先资助的情况依然存在,导致贫困生认定缺乏精准效率,无法发挥助学金和相关助学扶贫政策落实。
目前,高校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主要是采用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的方式,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没有构建起比较全面的扶贫资助体系,每学期部分助学金的发放和助学贷款的提供无法解决家庭困难学生的实际经济困难问题。
现阶段,高校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方式主要是人力资源评估认定,需要耗费的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低下,常常会出现一些失误和信息不对称现象,影响了评定工作的精准和效率,在利用现代化科技辅助认定工作的实践中,高校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高校在开展贫困生认定的过程中,常常会忽视学生的自尊维护,将认定和资助工作放在台面上开展,公开认定的学生名单,导致学生感觉自尊受挫,产生不良的内心情绪和情感体验,违背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初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展资助是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体现人性关怀的重要举措,各高校应建立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每学进行一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了实现精准的贫困认定目标,各高校要成立复查认定小组,每年定期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一次资格复查。同时,每年不定期地随机抽选一定比例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核实且保留学生家庭环境图像资料。如发现弄虚作假现象,一经核实,取消学生的资助资格且收回资助资金。相关评定和审核工作要严格标准、逐户甄别、实事求是,做到符合贫困生条件的应进尽进,不符合条件的应清尽清。
为了避免人情资助、成绩优先资助,确保教育扶贫精准资助的公平、公正、公开,高校要牢牢抓住贫困生核实环节。高校要组织审核认定小组,全面了解学生家庭状况,通过家长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认定申请表》,同时接受各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推荐,再由认定工作小组进行入户核实,最后填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分值量化表》,进行综合评议认定,按规定公示后上报。为确保认定工作严格做到制度化、规范化、责任化,高校要深化工作机制的创新改革,制定《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资格认定细则》,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认定工作小组,同时设立咨询、投诉电话和电子邮箱,及时处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咨询、监督,确保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资助资源。按照一般困难、困难、特别困难的标准将家庭困难学生分为A、B、C三个档次,每生每学期分别可以领取到不同资助数额的资助金。此外,高校还要加强制定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受助贫困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为社会培育输送优秀的人才队伍筑牢根基。
当前,为了有效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做到精准扶贫助学,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做好贫困生认定工作,做好大学生赴基层就业补偿贷款代偿、城乡低保家庭学生伙食补贴、建档立卡等高中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补偿;进一步打造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做好省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进一步加强各学段资助资金的落实,对学校进行定期巡检、不定期抽查,完善资助工作监督和反馈机制。高校要进一步提升各子系统建设的利用度,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化建设为契机,加强全省各地各学校学生资助信息化建设,全面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各学段学生资助工作。据悉,我省国家助学贷款的手机APP功能已进入测试阶段,在全国首次实现不出家门即可申请助学贷款。
各地区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地区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套贫困生资助体系,高等教育阶段,除国家助学贷款外,设立低保家庭毕业生赴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政策,家庭困难新生从家庭所在地到被录取院校之间的交通费及入学后短期的生活费用入学资助。此外,针对研究生、本专科生、退役士兵等奖助对象也可设立一系列资助政策。
目前,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计算机技术进一步优化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学习和生活,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探索现代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在各项管理工作中引进信息化技术,促进管理效率的不断提升。在计算机科技、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打造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全面运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各学段学生资助工作。
高校要可就大学生赴基层就业补偿贷款代偿、城乡低保家庭学生伙食补贴、建档立卡等大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补偿等方面进行进一步完善体系,并做好校内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为精准资助工作的开展打好基础。同时高校还应进一步优化助学贷款申贷流程,实现不出家门即可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手机APP功能。目前,一些地区的高校已经开始尝试“银行+保险”的助学贷款模式,解决高校、地方的贷后催还款压力。高校、地方在没有贷后催还款压力的情况下,不放弃教育责任,着力“立德树人”,进一步培养贷款学生的诚信意识、感恩、奉献、回馈社会等优良品质,实现资助育人的工作目标。
现阶段,一些高校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为了凸显学校资助工作的公益性,体现学校的人文关怀,常常会大张旗鼓,大肆宣传,对于认定工作开展风风火火,对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名单进行公布,甚至在校园广播宣传,弄得“人尽皆知”,还有的高校要求受资助的贫困生撰写作文,表达对祖国和学校的感恩之情,这样的的贫困生认定工作开展,严重违背了贫困生的意愿。家庭经济困难,在很大程度上是家长以及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本身内心就比较自卑,缺乏自信,处世有时候还比较谨小慎微,这类学生群体,他们的内心十分敏感脆弱,他们甚至会在学校和生活中故意掩盖家庭经济困难的事实,而大肆的宣传会使得学生想要保守的秘密公开化了,让他们脆弱敏感的心灵受到创伤,导致他们内心更加的自卑,也可能成为其他学生歧视的对象。因此,高校开展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要注重维护学生的自尊,注意资助工作的隐形开展,尽可能做好保密工作。
当前,高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高校爱心助学、实施国家扶贫教育计划的重要举措,高校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的开展,在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认定的工作中,要进一步优化方法、转变思想,不但提升认定工作的效率,促进精准资助,维护教育公平,不让一个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