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司马迁精神的现实意义与基本内涵

2018-03-07 07:49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司马迁史记挫折

刘 向 斌

(延安大学 文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坚持文化自信,坚守文化本位,继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这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需要。因此,研究司马迁精神,继承和发扬司马迁精神,这应是人文社科研究者必须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一 、近年来司马迁精神研究述略

司马迁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司马迁精神逐渐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话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立足于多层面视角,挖掘司马迁精神的丰富内涵。例如,张新科认为,司马迁之所以遭受腐刑之后而不改初衷,是因为他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不屈的精神、顽强的毅力、在逆境中奋进的精神。[1]152再如,向晋卫撰文认为,司马迁精神体现在“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以道自任的宗教承担精神、人文关怀精神、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等方面。[2]牛蕊指出,司马迁具有追求、务实、进取和拼搏精神。[3]丁德科等人认为,司马迁精神的内核是追求“礼义一统”,其基本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理性并辩证,尚古更崇实。”[4]这些观点见解深刻,对理解司马迁精神内涵颇有启发。

二是立足《史记》内容特点,从一个侧面探讨司马迁精神。比如,柯镇昌认为,司马迁的“贵族精神”体现在深邃的哲思、关爱社稷民生、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和热爱荣誉、追求高远的强烈意识,艺术上勇敢创新、追求自由等方面。[5]董华、李荣兴认为,司马迁并未因卫青是外戚而诋毁他,而是真实书写其事迹,客观评价其贡献,体现了信史精神。[6]魏耕原结合《史记》内容及思想特点,认为司马迁继承了孟子的舍生取义、平等观念等尚义思想,具有尚义精神。[7]此外,还有学者依据《史记》内容和特点,将司马迁精神概括为悲剧精神、实录精神、求实精神、生存精神、自由精神、侠义精神、多爱精神、子学精神、创造精神、文士精神等。这些观点的提出,也说明了司马迁精神内涵的丰富性。

三是结合时代需要、工作实际,倡导学习、继承司马迁精神。比如,向晋卫倡导中国知识分子向司马迁学习,要“不辜负时代的重托与期待,用卓越的文化创造去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同时去唤醒国人的信心与创造力。”[2]牛蕊指出,档案工作者向司马迁学习,要热爱档案事业,具备良好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和社会道德,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积极的服务意识和勇于进取的创新精神。[3]丁德科等强调:“我们应该大力传承司马迁精神,弘扬中华人文精神,坚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切实、富有创造、卓有成效的贡献!”[4]黄禹康认为,秘书人员“有必要学习司马迁既肩负朝廷史官之职责,又刻苦撰写《史记》的探索精神和治学方法,为发展新时期秘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8]。针对当下文学创作的不良现象,刘德奉认为,文学创作者要学习司马迁坚定的信念、高远的目标、彻底的牺牲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传承久远、具有时代使命感的作品。[9]赖斯捷认为,司马迁深入实际、尊重客观和不畏强权的精神,对新闻记者也有学习、借鉴意义。[10]

可见,司马迁精神内涵丰富,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我们既要深入挖掘其丰富内涵,更要立足时代特点,关注现实需要。而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实现“中国梦”的潜在力量,新时代大学生更应学习和继承司马迁精神。因此,关注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探讨司马迁精神对高校教育的启示价值,研究其对青年大学生精神重塑的重要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就是说,我们探讨和研究司马迁精神,既应着眼于其价值取向、观念取向,更要关注其榜样示范意义。

二、学习司马迁精神的意义

学习司马迁精神,这是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提振其精神风貌的需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市场经济推动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变化,也培育了自私自利、贪图享乐、看重交换、唯利是图等精神副产品。相应的,大学生的价值观和精神风貌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并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尊崇利己、重视交换。他们“自我”意识很强,总是站在“我”的立场上思考问题、观照世界。他们推崇“利己”,活学活用交易、投资等市场规则,关注“立竿见影”的眼前效益,具有将奉献与利益挂钩的思维定式。

第二,不愿吃苦,追慕“享乐”。可以说,不想吃苦、不敢吃苦、不能吃苦是当下大学生的“通病”。因此,他们“抗压”能力较差,面对挫折无所适从。他们羡慕、崇拜娱乐明星,渴望“一夜成名”,不愿“苦尽甘来”,而是期待一步到位,重视感官享受,物欲化享乐倾向比较明显。

第三,善于承诺,轻视践行。他们可在“诚信承诺书”中签字,也可随口保证,但事后却并不认真履行。他们崇尚取巧,学习应付,作业抄袭,论文代写。这些不诚信现象,已成为高校社会的“痼疾”。

第四,责任感不强,担当意识淡漠。他们遵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世原则,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而且善推责任、缺乏担当。做错了事,不自我反思,而归因于他人或外在环境;考试不及格,不反思自己是否刻苦学习,却责怪老师改卷太严;找工作不如意,不思考如何改变自我,反而责怪父母无能。

第五,理想信念的物化倾向明显。追求物化享受,成为现时代年轻人追逐的人生目标。当代青年大学生们也把多挣钱、开好车、住豪宅、享美食、穿名牌等作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已经完全被物化了!

当然,在各高校中,也不乏有理想、有信念、积极进取、关心国家、具有集体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的青年大学生。但是,上述那些价值观偏离、理想信念错位的现象,确实令人担忧。因此,提倡大学生向司马迁学习,以司马迁精神为引领,有助于重塑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益于提振其精神风貌。

学习司马迁精神,是新时代国家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已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而作为实现“中国梦”的未来接力者,新时代大学生至少需要具备五种精神:

一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进入新时代,必须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每个人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奋斗目标,而不能有一丝一毫的动摇。

二是要有吃苦奉献精神。如果没有吃苦精神、没有奉献意识,“中国梦”则很难实现。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实际上,在圆梦路上,每个人都要有吃苦、奉献的精神准备。

三是要敢于创新。创新是推动时代发展的动力源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要坚持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切不可故步自封、愚顽不化,更不能目光短浅、贪图眼前。创新精神,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内驱力。

四是要有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立足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上。中华文化是凝心聚力的纽带,是团结协作的基础。有了文化自信,就有了前进的动力,有了持久发展的力量,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坚守文化本位,“不忘本来”,才能面向未来。

五是要勇于担当。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都需要具有担当意识、富有责任感的青年才俊去努力、去拼搏。习近平曾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当代青年大学生,要勇于担当、敢于担当。这事关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

三、新时代大学生要学习司马迁精神

综合来看,司马迁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强烈的使命感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克服困难、超越挫折的毅力,求真、务实的作为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这五个方面,正是新时代大学生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我国已进入新时代,正在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发展目标迈进。而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一代代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善作为、敢创新的青年们协同接力。因此,继承和发扬司马迁精神,具有时代意义。

(一)学习司马迁理想信念不动摇的坚守精神

司马迁具有成圣成贤、立言不朽的坚定理想信念。他告诉上大夫壶遂:“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11]3296因此,李陵之祸并没有动摇他“为往圣继绝学”、追求诗礼精神的理想信念。他认为:“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12]2732这说明,他期望自己的生命价值重于泰山,而非轻于鸿毛。他告诉好友任安:“仆虽怯耎(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湛(沉)溺缧绁之辱哉!……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12]2733他坚持创作《史记》,“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适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他甚至对未来充满期待:“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12]2735可见,对司马迁而言,成就一家之言、追求圣贤精神,远比挫折、羞辱与困难更为重要!

在撰写《史记》时,司马迁重视揭示理想信念与人生道路选择间的关系。比如,在《高祖本纪》中,写刘邦在咸阳见到秦始皇时感叹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11]344在《项羽本纪》中,写项羽看到秦始皇巡游会稽时的盛大场面,竟情不自禁地说:“彼可取而代也。”[11]296在《李斯列传》中,写李斯的仓鼠、厕鼠之叹:“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11]2539在《淮阴侯列传》中,他写道:“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11]2629-2630韩信甘遭胯下之辱而隐忍不发,是因为成就功名远比眼前的羞辱更重要。在《陈涉世家》中,写陈胜少有大志:“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庸者笑而应曰:‘若为庸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11]1949正因为这些历史人物都有远大抱负,故而刘邦最终成为开国皇帝,项羽亦成为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李斯则位尊丞相,韩信曾统帅三军,而陈胜首发起义、拉开了推翻秦王朝的历史序幕。可见,司马迁通过《史记》告诉我们,胸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并坚守理想信念不动摇,这是走向成功的动力源泉。

就司马迁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他就不会选择遭受腐刑的耻辱;如果在苦难面前选择了退却,他不会有伟大的《史记》流传后世;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有动摇,他可能只是一个凡人,绝不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史圣”。因此,坚定的理想信念可以成就伟业、可以成就人生、可以使人强大起来。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像司马迁一样,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并为此而奋斗终生。

(二)学习司马迁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

司马迁是一位负责任的史官,有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他位卑官小、俸禄低微,却有着为国效力的担当意识。他始终认为,建立“礼仪一统”国家、探究社会发展规律、褒扬历史人物,就是他必须肩负的神圣使命。

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追叙了“世典周史”的祖先遗业,回忆了父亲的临终嘱托与教诲,决意继承先祖遗业、完成父亲遗志、履行太史职责。他说:“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11]3297可见,他也知道,孔子作《春秋》时,曾克服了各种困难、面对过多重挑战。而这种敢于担当的圣贤精神,正是他所要追求的人生目标。而且,《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11]3297,旨在建立“礼义”秩序,功在拨乱反正、针砭时弊、引领时代风气。无论是有国者、为人臣者,还是为人君父者、为人臣子者,都须明《春秋》之义、懂礼仪之道。否则,社会必将陷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中。[11]3298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写道:“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11]3299这说明,在司马迁看来,构建社会秩序、遵从礼义大宗,建立“礼义一统”的国家秩序,就是他应该肩负的神圣责任。这正是他坚持编纂《史记》的主要原因。

总之,司马迁明于使命、敢于担当的崇高品格令人钦佩。从《史记》中,我们可以感受其继往开来的生命价值追求、探求社会发展规律的作史用意、忠实履行太史职责的奉献精神。这正是新时代大学生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三)学习司马迁超越挫折的抗压精神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遭遇各种挫折。但在面对挫折时,软弱的人很可能会选择退缩,坚强的人可能会愈挫愈奋,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必然会坚持到底、永不言弃。而对挫折的不同态度,自会有不同的人生道路:有人会一蹶不振,悲观失望,甚至消极避世;有人会趋媚权贵,与世沉浮,甚至同流合污;也有人则因此而奋起努力,超越挫折,走向人生的辉煌。司马迁自然属于后者。

在挫折面前,司马迁没有选择退却,更没有趋媚流俗、丧失立场,而是坚持真理,超越挫折,勇敢前行。遭受腐刑后,他没有中断创造活动,而是主动调整情绪,“解除苦恼、郁闷等情绪困扰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挫折中奋进。司马迁不仅在理性上战胜了挫折,而且在实践中也要战胜挫折。”[1]158正是因为司马迁有构建“礼义一统”的理想信念,有编纂史书的书写能力,有为国家未来着想的担当意识,他才会“就极刑而无愠色”。他告诉任安:“故祸莫憯(惨)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12]2727这种辱没祖先、令人羞耻终身的宫刑,确实曾让司马迁一度消沉、情绪低落。在《报任少卿书》中,他告诉好友任安:“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鬄(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12]2732可见,在人生十大屈辱之中,最让他难以忍受的就是腐刑!腐刑让他心神煎熬、神情恍惚:“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12]2736而且,他并不想做“闺阁之臣”,何尝不想一死了之!但他发现,姬昌、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窦婴、季布、灌夫等古今历史人物,虽然也曾遭受过人生磨难,忍受过各种屈辱,但他们并没有“引决自裁”[12]2733,而是选择了继续活下去。他们活着的理由可能各不相同,但努力活着或许就是最大的理由。只有活着,才有实现抱负的可能。司马迁勇敢地选择了在屈辱中活着,因为他的梦想与抱负没有实现,他必须活下去。只有这样,他才能施展才华、完成父亲遗愿、实现人生梦想。更何况,古圣先贤们遭遇困厄时并没有颓废,而是发愤著述:“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氐(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12]2725所谓“思垂空文以自见”,其实就是立言以求不朽!这正是司马迁超越挫折、能够抗压的精神动力!

可见,只要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就能战胜挫折、有所作为。希望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要将挫折转化为追求梦想的动力。只要心中有梦想,人生就有希望!面对挫折时,埋怨要不得,消沉要不得,抑郁要不得,逃避要不得,自杀更要不得,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想让人生更加绚烂多彩,首先须学好本领,学会在困难、挫折中历练自我。所以,要向司马迁学习,学习他超越挫折、愈挫愈奋、勇敢前行的抗压精神。

(四)学习司马迁求真务实的处事风格

司马迁是一位求真、务实的史学家,具有令人钦佩的敬业精神。他遵循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认为推动历史前进的主导力量不只是王侯将相,游侠、刺客、引车卖浆者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陈胜列入“世家”,与孔子等列,正说明了这一点。秉持这种进步史观,使得《史记》不仅再现了秦汉真实的历史,也还原了秦汉之前的历史真实。东汉班彪称赞《史记》“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并对司马迁的“实录”精神颇为钦佩。[12]2737-2738追求“实录”,就是一种求真、务实的处事风格。

首先,司马迁采用文献查阅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著史方法,具有求真、务实的作史意识。他在二十岁时游历南北,探求历史遗迹,了解圣贤逸事,感受民风、民俗,通过田野调查获取历史知识、追寻历史真相。他“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戹困鄱、薛、彭城,过梁、楚以归。”这样的人生阅历,为他著述《史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也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11]3293,对西南地区也有了解。同时,他广泛阅读文献,“史记石室、金匮之书”[11]3296,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史记》人物传记中有大量的逸闻趣事,写得非常生动,应与他的亲身调研密切相关。比如,《高祖本纪》写刘母蛟龙附体的神异故事,《项羽本纪》写刘邦三次推儿女下车的故事,《陈涉世家》写鱼腹藏书的故事,《陈丞相世家》描写陈平分社肉的故事,《李斯列传》描写李斯的仓鼠、厕鼠之叹,《屈原贾生列传》对屈原“行吟泽畔”的描写,《淮阴侯列传》写韩信遭胯下之辱的故事等等,都生动真实、形象鲜活。因此,求真、务实的处事风格成就了司马迁,也成就了他的《史记》。

其次,“不虚美,不隐恶”,不“为尊者讳”,具有求真、求实的著史观念。孔子著《春秋》,一字含褒贬。这种“春秋笔法”,为司马迁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之。他为帝王将相等历史人物作传时,不是站在“尊者”的角度看问题,而是站在“人”的角度上揭示真相。比如,司马迁明知刘邦是“龙种”的故事属于附会,但还是在《高祖本纪》中记录了下来。他说“蛟龙附体”之事非别人所言,而是刘太公“亲眼”所见:“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11]341所以,即使造假,也是刘太公主谋。不言自明,讥讽之意蕴含其中。为了真实再现刘邦其人的特点,他在本传中多正面描写,而在别人的传记中则进行多侧面描写:《项羽本纪》中写刘邦的自私、机智,《淮阴侯列传》中写刘邦的多疑,《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写刘邦的粗鲁等。再如,《吕后本纪》中,他这样描写吕太后处置戚夫人:“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11]397显然,他意在揭露吕后的嫉妒残忍、没有人性的一面,批判、讥讽尽在其中。西汉史属“当代史”,司马迁却如此直率描写、述说,体现了他求真、求实的著史观念。

最后,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竭力还原历史真实,具有求真、务实的史家立场。古代史家往往立足于统治者立场,过度夸大帝王将相的功绩,而忽视了普通人的作用,因而将史书写成帝王的家史、文臣武将的功劳史。而《史记》虽以帝王、诸侯、将相、功臣、贤士为主体,但并未忽视下层人物的历史作用。比如,陈胜出身贫贱,但却将他列入“世家”,与萧何、陈平、孔子等列。《史记》还将刺客、游侠、佞幸、滑稽、日者、龟策等各行各业的代表人物事迹记录了下来。在《刺客列传》中,他称赞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刺客“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在《游侠列传》中,他称赞朱家、郭解等游侠虽为“布衣”,但“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戹困”,具有“以功见言信”的“侠客之义”。在《佞幸列传》中,他历数籍孺、闳孺、邓通、赵谈、北宫伯子、周文仁、韩嫣、韩说、李延年等汉皇所幸佞臣,认为他们皆以色幸而贵重一时,曾影响了统治者的决策和社会发展方向。在《滑稽列传》中,他称赞淳于髡、优孟、优旃、郭舍人、东方朔、东郭先生等虽身为俳优,却借诙谐、幽默的方式谏言献策,“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他们同样有历史贡献,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这种还原历史真相的求真、务实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五)学习司马迁敢为天下先的开拓创新精神

据《史记·太史公自序》,司马迁告诉壶遂,倘若他“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则“罪莫大焉”。他自称只是“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11]3299-3300。司马迁自谓“述而不作”,当然是自谦之辞。其实,《史记》具有明显地创“作”意识,体现了司马迁的开拓创新精神。

首先,司马迁开创性地设计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种体例。“本纪”的功用在于“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表”则用于解决“并时异世,年差不明”的问题;“书”的作用是“天人之际,承敝通变”;“世家”则褒扬“忠信行道”;“列传”则为了“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11]3319如此完备而颇具创新性的史传体例,为后世史家开了先河。

其次,《史记》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开创性地将同一类型或有生活交集的历史人物合传介绍。比如,《外戚世家》《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屈原贾生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孟子荀卿列传》《扁鹊仓公列传》《游侠列传》《刺客列传》《滑稽列传》《佞幸列传》等,就是采用以类相从的原则。而《廉颇蔺相如列传》《白起王翦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等,则是基于这些历史人物之间有生活的交集。合传是司马迁《史记》的新创之举,并为后世史家所效法。

再次,他为其他民族作传,也是前无古人的开创之举。他追溯各民族历史,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方面,给予各民族相应的历史地位。例如,《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将匈奴、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大宛等民族置于平等地位,突破了“华夷之防”的传统观念,可谓胆量超人。这也说明,他具有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视野”。

最后,司马迁不从流俗,自有主见,敢发前人所未发。比如在《伯夷列传》中,他质疑上天之不公:“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蹠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11]2124-2125这说明,他有自己的独到理解,并非盲从陈词滥调。在《陈涉世家》中,司马迁记录了陈胜的一句名言:“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11]1952不要说在讲究等级的汉代社会,即使在今天,这句话仍然有振聋发聩的宣言色彩。

上述四个方面,说明司马迁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追求平等、敢于质疑的学术情怀。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效法。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们,更要学习司马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

总之,学习、弘扬司马迁精神,需要与时代相契合。因此,我们要结合新时代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认真挖掘司马迁精神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司马迁精神,积极倡导大学生向司马迁学习。这既是提振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精神风貌的重要途径,更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新科.唐前史传文学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2] 向晋卫.司马迁精神与当代知识分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13-16.

[3] 牛蕊.学习司马迁精神,提高档案工作者自身素质[J].机电兵船档案,2005(1):27-28.

[4] 丁德科,马雅琴,梁建邦.论司马迁精神[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10):5-18.

[5] 柯镇昌.论司马迁的贵族精神及其时代意义[J].理论月刊,2016(12):97-100.

[6] 董华,李荣兴.从卫青形象看司马迁的信史精神[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12-115.

[7] 魏耕原.《史记》尚义精神论——兼论司马迁对孟子思想的继承[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7):13-19.

[8] 黄禹康.文书巨匠 秉笔《史记》——秘书人员应学习司马迁的治学精神[J].秘书之友,2008(6):8-10.

[9] 刘德奉.司马迁创作精神时下谈[J].博览群书,2015(4):34-39.

[10] 赖斯捷.论司马迁的著史精神对新闻记者的影响[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45-48.

[1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2]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猜你喜欢
司马迁史记挫折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挫折使我更坚强
少年品读 史记
少年品读 史记
挫折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生活需要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