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冬
(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长春 130022)
2015年1月29日,教育部长袁贵任在教育部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精神座谈会上表示,高校教师必须守好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并指出加强对西方原版教材的使用管理,决不能让传播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进入我们的课堂(袁贵仁,2015)。大学英语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更多地蕴含着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念的介绍与传播。在此情景下,大学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价值观立场特别是政治立场、文化信仰等价值观问题就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语言是表达思想观念及相互沟通的工具或载体,其内容实质是文化。因此,语言教学与学习过程也就是文化传播与吸收的过程,同时还伴随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并构成了文化的精神内核,构建了语言、文化与价值观三者之间的不可分割和相互渗透性。语言教育的主旨在于实现知识功能、交际功能和价值观功能的相互融合,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知识论教学模式,不能以强调语言知识的客观性而忽视或排斥其中的价值观教育。
首先,我们应该正确区分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价值观内涵。从事大学英语跨文化活动的教师都会有各自的教学价值观,学生也会有学习价值观,叶澜(2002)先生认为“教育活动不可能避免价值问题”。教学价值观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学生、课程的认知态度并隐含了一定的价值判断,决定了他采取何种方法、方式来从事具体的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价值观主要是知识型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强调理性知识和教师权威,教师向学生单向传递教科书知识,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价值观培育。这种主智主义特征的教学价值观人为地把“教书”和“育人”分割开来,前者是以客观知识灌输为中心,后者是以人的能力培育和人格道德修养为中心。二者的割裂既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教师对自身教学价值信仰的批判与反思。我们必须从人格培养、价值信念培育的角度重新思考大学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进而把隐含在外语语言教学背后的文化批判与价值观培育功能凸显出来。
其次,语言教学中的价值观传播具有隐形化特点。价值观传播通常具有无意识性,价值观认知隐藏在语言认知之中且具有同步性。这是由语言的内容所决定的,而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外语语言表达的内容承载了诸多西方社会文化所惯有的价值取向,也隐藏在与西方国家相关的一系列载体和具体内容之中,导致学习者或交流者不会过多关注语言背后的价值观问题。价值观还深藏着意识形态的成分,从而为社会主流制度规范做辩护。“在社会实践中,意识形态被置于暗处却又被认为理所当然地存在,通过‘常识’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维系社会中现有的权力关系”(张全乐,2012)。
最后,价值观认知取向对语言教学具有反拨作用。价值观不仅影响着学习者语言的表达方式和语言内容的选择,同时也影响着学习者或交流者对待外部世界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取向。一方面,价值观认同会对英语学习发挥促进作用,有利于提升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兴趣并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另一方面,价值观认同也会让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国家、人员及相关事务产生好感和亲近感,不自觉地在认知立场和行为方式上与之保持一致性或统一性。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英语课堂早就消解了文化批判意识,教师对西方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讲解通常是以客观知识的方式来介绍。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外语教育中价值观西化的原因:
西方国家从战略的高度早在冷战时期就通过多种手段和形式有意识地进行价值观输出。现今,价值观植入和人文渗透也是发达国家倡导全球化的议题之一。随着我国全球化进度的加快,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日趋多元化,密集化。通过商品输出、文化交流、项目扶持、校际合作等方式和渠道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和传播西方价值观念。一方面外语教育除了课堂讲授外,影视作品欣赏、外文音乐话剧、外文书刊报纸等载体在学习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网络已经成为当前价值观输出的重要平台。网络媒体上的西方文化可谓是浩如烟海,其中充斥着西方核心价值观念。没有审查和筛选保护的“裸身”的网上西方文化之旅,对于青年学生来讲实际上是比较危险的。
西方文化价值观总是标榜其具有普世性,宣扬西方制度的民主、个体自由、社会制度健全、市场和法制的完善,并以此来证明其价值观的先进性和优越性。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强势根源于西方国家综合实力的强势性,英语语言也因此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强势语言和通用语言。“在强势文明的席卷下,弱势文明的人民文化认同感日益下降,开始自觉依附于西方强势文明,甚至产生母文化自卑心理”(何敏,2011)。这种强势是隐形于日常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体验消费之中。学习西方语言和消费西方文化产品的过程常常是出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但要清洗地认识到文化产品背后的价值理念也必然羼杂其中。在语话语霸权影响下,中国的民族文化价值观的弱势化趋势一定要引起注意。
在长期的外语学习和交际中,外语师生容易弱化文化自觉意识和民族自我意识,文化批判意识和价值观吧能力也逐步减退。因此,外语教师必须摆脱语言教学的知识论教育范式,加强自身文化价值观培育与人格修养,进而凸显外语教学的文化批判意识和价值观育人指向,使外语教学在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文化教学和价值观教学,从而发挥外语教学的德育和文化平等交流作用。
外语师生更应该重视学校组织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增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可通过理论宣传、组织培训、社会实践、教学管理等形式增强外语师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历史发展维度来解读中国政治制度及其民主性内涵;提升学校建设民主化进程,鼓励外语教师参与学生管理和学校行政事务监督;积极推行依法治校,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及效率;为基层教师和学生发展提供便利条件,突出服务理念,提升幸福感,切实感受到“以人为本”是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感受到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优越性和现实性。
高校外语教师要主动肩负起中外语言文化交流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重任。在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的课堂中,外语教师要承担多种角色,主动渗透、隐形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学生的公共道德、责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时对西方媒体对中国文化的误读给予澄清和批判。自觉引导学生对东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阅读、思考、讨论、结合现实生活带领大学生正确认知文化和价值观差异,减少文化品牌的盲目性和偏执性。
大学外语教育的育人功能离不开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培养,具体培育模式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还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师培训、资金扶持、项目研究、机构协作等还有待跟进,这也是大学外语课堂开展本土化教学并提升自身话语权的重要策略。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外语教师和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文化信仰培育,把文化与价值观的世界性传播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号召高校外语师生积极自觉抵御大学外语教学及日常生活中的西方价值观渗透与西方文化殖民。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是构建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也是有效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策略。因此,改变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弱势地位要实施汉语言文化及其价值观走出去战略,提升民族文化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有意识形态内涵。在此过程中,高校英语师生的政治信仰及文化价值观将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高校外语教学中师生的价值观敏锐性和辨别力,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