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涛,周小梅,郑 非
(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武汉 430080)
武汉地区拥有高等院校89所,常年在校生130多万人,位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武汉虽然教育资源丰富,但人才流失量大。据媒体报道,武汉地区每年27万左右的大学毕业生,留在武汉的只有8万多人,不到毕业人数的三分之一;而其中自主创业的人数只有800余人,不到毕业人数的0.3%。留不住人,是武汉发展之痛。
为了留住人才,2013年5月,武汉市颁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高校毕业生在汉创业就业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启动了“大学生留汉工程”,提出了每年留住10万大学生在汉创业就业的目标。该意见把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和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均纳入了先落户后就业的激励政策考虑范围内。为了鼓励创业,武汉市还设立了1000万元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同时,武汉市财政还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
“大学生留汉工程”实施以后的四年间,留在武汉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尽管如此,武汉仍然是人才的输出地。
2017年1月22日,时任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指出:“鼓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在汉创业创新,把武汉打造成为大学生‘创业创新圣地’。”随后,时任武汉市市长万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采取有力举措,五年吸引100万大学生在汉创业就业,把武汉打造成大学之城、青年之城、梦想之城、创新之城。”
2017年2月16日,在出席政协武汉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时,陈一新提出,“大学生是武汉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武汉的竞争优势。”要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工程”,确保5年留下100万大学生。随后,陈一新提出要通过“走进去”“走下去”“留下来”“干起来”四项举措,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留住大学生。至此,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全面开启实施。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是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随着武汉市GDP破万亿和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实施,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提高对城市人才供给的质量和数量,以适应城市的经济格局;同时,城市也会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创业就业机会,促使高职院校在量和质上实现跨越式提升,武汉市高职院校与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将相互引领、相得益彰。
1.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
为了贯彻落实党十八大报告提出“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加快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武汉市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底启动开展了《武汉2049年远景发展战略规划》(简称《武汉2049》)的编制工作,明确了到2049年武汉的城市目标与愿景:建设一个拥有更加活力的城市空间,更加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更加宜居的市民社区,更加包容的文化环境,更加高效的交通体系,并在创新、贸易、金融、高端制造方面拥有国际影响力与全国竞争力的世界城市。
2.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
根据《武汉2049》,武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了《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布局规划(2015-2030)》的编修,研究从城市空间上引领未来产业布局,适应市场需求。一是不简单承接产业转移;二是以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能源及环保、食品烟草、石油化工、电子信息、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品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12大产业引领发展;三是沿江垂江十字轴奠定产业空间格局。
3.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7年1月,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查批准了《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规划提出,武汉市要在“十三五”时期实现以下目标:“全力打造经济、城市、民生“三个升级版”,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特大中心城市治理体系,基本形成国家中心城市框架体系,巩固综合经济实力全国城市第一方阵地位,力争进入第一梯队,中国中部中心地位进一步凸显。”
1.高职院校应为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随着武汉城市发展规划的实施,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烟草、石油化工、能源及环保、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品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业等12大产业将得到快速发展。根据预测,未来众多产业将实现智能化,因此,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3D打印、文化创意等还在培育中的产业会得到重点扶持。高职院校应瞄准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相关产业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2.高职院校应为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高职院校拥有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可以为城市各类企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高职院校拥有先进的实验实训设备,可用于城市各类企业的技术研发;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图书情报等软件资源可以为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规划、重大工程及技术攻关项目的决策提供技术服务;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以学校优势的人才、设备、技术等软硬件资源服务城市产业的转型升级,增强城市发展活力,更好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实施,前提是要有百万符合武汉市城市发展需要的大学生。为此,高职院校需要充分研究武汉市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要,培养武汉市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首先,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要深入调研武汉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尤其是产业发展规划,切实做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点。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安排学校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挂职锻炼或顶岗实习,让他们掌握企业职业岗位群的基本技能,熟悉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一线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另一方面,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程师和生产一线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让他们熟悉和掌握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以此建立一支教学业务精湛、熟悉武汉地区产业发展趋势、掌握行业特色专业技能的师资队伍。再其次,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以学生发展和服务地方为目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注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培养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 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使其成为地方发展大量需求的人力资源。
学校要围绕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通过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等课堂教学形式开展创业就业教育,让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业就业意识,掌握创业就业知识,提高创业就业能力;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承担起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课的主体责任。1)开设创业就业教育公共课,使学生掌握创业就业的一般知识,激发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2)在专业课上融入创业就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和创业就业教育相辅相成;3)增设创业就业教育选修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创业就业知识的个性需求。此外,学校还应积极打造创业就业实践平台,如开展创新创业大赛、开发创新创业模拟平台、建设校园创业孵化器、建立创业就业教育实训基地等,完善创业就业的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将创业就业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创业就业技能。
为推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实施,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支持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若干政策措施》,各级区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配套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实施,为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创造了非常优厚的条件,学校要把这些政策学习透,研究透,及时传达给学生,让大学生有信心、有激情留在武汉。政府作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制定者,他们熟悉留人政策,了解用人需求,清楚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学校要主动邀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人员进校宣讲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的政策,这样不仅更具备针对性,还体现政府留住人才的诚意。2017年2月28日,由武汉市委宣传部和洪山区委、区政府牵头,在武汉理工大学召开了“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进高校宣讲活动启动仪式,随后各市直部门和各区的宣讲团也陆续走进在汉的高校,如:汉阳区的宣讲团走进高校,宣传吸引大学生留在汉阳扎根发展的十大举措;硚口区宣讲团与华中科技大学300多位大学生一道共话人生理想、科技创新、创业就业,还通过长江日报现场直播向全校大学生表达了渴求良才的诚意;武汉临空港经开区宣讲团召开了十场宣讲进高校活动,大力推介武汉临空港经开区,热情地欢迎大学生。政府宣讲团走进大学宣讲,不仅让大学生熟悉了留汉创业就业的政策,还让大学生了解市情,增强对武汉市的情感认同,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的实施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企业家是就业创业成功的典范,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就业经历、创业经验对大学生有很好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而且他们走进校园邀请毕业生留汉就业,既显诚意,也具可操作性,成功率较高。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在大学生与企业和企业家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大学生找到岗位,让企业得到人才。在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实施以后,很多大学都把一些企业家作为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请进学校开设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或举办讲座。如著名企业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三力塑胶CEO杨新才、佳和时代服饰总经理吴竹君走进湖北工业大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告诉大学生武汉非常适合大学生创业、就业及生活,指导学生如何在校积累创业就业经验,向大学生发出自己企业就业工作的邀请,取得学生、学校、企业、政府共赢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