嬗变与重构: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优化策略

2018-03-07 01:15王庭宇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8年2期
关键词:互联网+培训传统

王庭宇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湖南 长沙 410006)

“互联网+”这个命题是2012年在企业界首次提出的,与2007年出现的“互联网化”一脉相承,强调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进行跨界深度融合。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正逐渐被互联网所改变,“互联网+”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新现象、新热点。

目前,中小学教师培训成为“新常态”,培训规模不断扩大,但培训的效果还远远达不到广大教师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师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培训需求,教师培训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而“互联网+”背景下的新技术和新思维模式为教师培训提供了技术支撑以及重要启示,传统的教师培训行业正逐渐被互联网所改变,教师培训的“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1]

表1 传统与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主要特征比较

一、嬗变:传统教师培训与“互联网+”教师培训的比较

传统培训有自己的特点和较为成熟的模式,但“互联网+”时代为教师培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不同于以往的环境,基于不同的背景条件,教师培训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师培训与传统教师培训在培训理念、规模成本、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课程和培训交互性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如表1)。由于理念和技术上的局限,传统培训往往以专家为中心,重点只关注“训”,培训规模较小,成本较高,培训时间固定,以面对面班级集中培训为主,课程主要由培训机构事先统一设定好,培训交互性弱。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是以学员为中心,重点关注“学”;可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程研修,学习时间灵活,突破了培训的“时空限制”,极大缓解了学员的“工学矛盾”;可实现校本研修的常态化,学员可“按需点菜”,学习的交互性强,真正满足不同学员的个性化自主学习要求,切实提高了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需要指出的是,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不是简单地把互联网和教师培训相加,“把线下搬到线上”,而是在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数据的基础上,与 “人”“物”“环境” 有机协作,以“+”的态势创造出良好的教师培训新形态,综合高效地利用教师培训的各方面资源,提升教师培训的传统模式,实现教师培训的效率提升与能力增长,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协同跨越式优质均衡发展。[2]网络只是手段,它强调在认识教师培训的本质基础之上,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或重塑培训的模式、内容、工具、方法和体系等,其核心是“教师学习”。[3]

二、重构: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优化策略

(一)优化培训需求调研

提高培训质量,让培训更“接地气”的关键在于“按需培训”,而“按需培训”的关键又在于科学有效地把握学员的培训需求。传统培训由于理念或技术上的原因,要么忽视培训需求调研,要么需求调研走形式、不准确。这正是传统培训效果不好、学员不满意的重要原因。如今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培训需求调查和分析更加方便和精准,确保需求调研高效化。首先,在培训实施前,培训设计者可利用如“问卷星”等网络调研工具在网络上设计问卷,然后可通过分享“链接”或“二维码”发送给学员。学员不用提前集中到培训场所,就可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手机填写。“问卷星”软件会自行汇总数据并进行各类分析,形成全面详细的调研报告。另外,在大数据技术条件下,通过对学员的历史学习轨迹和学习特征的智能分析,了解学员在不同阶段的真实培训需求。这让培训设计者及时便捷、全面准确地掌握到培训对象的真实需求,对科学、精准地设计培训课程、制定培训方案、保障培训质量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二)优化培训课程

1.课程资源开放化

传统的教师培训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授课专家,讲座的文本或PPT课件,是单向的并且数量有限。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可打造网上课程资源“超市”,课程资源不仅限于专家,可以来源于培训机构、网络平台甚至学员。课程资源不是单一固定的,而是海量又开放的。

2.课程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是面对面的集中培训,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培训课程的形式多样化提供了可能。培训设计者可根据需要选择集中或远程的培训方式,或者集中和远程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远程培训打破传统培训面对面的时空界限,实现立体化学习。学习者的学习时间更加灵活,学习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学习时间和内容,并且可以突破地域限制,使学习更灵活、更有实效。[4]

3.课程内容菜单化

每个学员的培训需求是存在差异性的,传统的班级授课无法满足不同学员的个性化需求。“互联网+”技术下,个性化的菜单式培训成为可能,培训机构可利用互联网构建丰富的培训课程“菜单”,学员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由“点菜”,“哪里不懂点哪里”,专家再根据学员学习情况进行跟进指导,解决学员的问题与困惑,从而提高培训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优化培训教学

1.重构教学生态

传统教师培训以专家讲授为主要形式,专家是培训的主导者。“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使教师培训的教学活动以及与之关联的各要素发生了变化,让教师培训的教学生态重构成为可能。培训师由原来知识与经验的传授者演变为如何教会受训教师理解、掌握知识的推动者,从传统的“教书匠”逐渐演化成课程的设计者、开发者,知识接受的启发者、引领者与合作者,培训师的功能更体现在培训引领方面。[5]

2.重建教学模式

“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的生态得到了重构,从而也引发了教学模式的改变。教学再也不是简单的“单向、灌输式”讲座,而是构建“以学员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如华晓宇(2017)提出“基于新媒体应用的教师移动学习模式”[6],李艳丽,李玮(2016)提出了“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培训“教、学、练”一体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各种丰富多样的网络资源和任务驱动为手段,形成课内课外、课前课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7]在新教学模式下,利用信息技术,学员从问题出发,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学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利用网络得到了充分的互动交流,学员再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成为学习的“主人”。

3.拓展教学工具

传统教师培训中可利用的教学工具简单、有限,而“互联网+”环境下可利用的工具特别是应用软件是先进、无限的。传统培训无非是粉笔、电脑、PPT等,而如今培训中我们可根据课堂实际需要,利用大量工具特别是各种手机APP,如微信、问卷星、UMU互动、同屏、弹幕等来优化我们的教学。这些工具是开放并不断进化的,可以让教学形式更加多样、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互动更加方便、教学过程更加有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优化培训管理

1.建设智慧校园

要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现代教师培训,必然要求建设与其相匹配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这就要求现代教师培训机构建设成“智慧校园”。“所谓智慧校园,是以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泛在感知等信息技术,打造物联化、智能化、感知化、信息化的新兴校园。”[8]在“智慧校园”里,培训教学管理、生活服务、后勤管理都将得到明显优化。

2.优化管理方法

在“智慧校园”的基础上,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培训的管理。传统培训的管理主要是人工、静态的管理,现在我们可实现信息化、全过程、动态的管理。利用“互联网+”可简化培训工作流程,提高管理效率。比如以往学员需求调研以打电话或下校发放问卷方式很麻烦,统计结果工作量也很大,而现在用“互联网+”手段就方便得多。还有,以往学员培训期间的成果通过新闻或简报形式体现,费时费力,而现在利用“美篇”“微信”群等多种互联网工具可实现学员成果的即时转化,极大促进了学习成果的展现和交流。另外,还可实现学员网络报名、课堂网络签到、网上打印结业证书等优化。

(五)优化评价跟踪

1.评价便捷化

以往培训评价主要是通过向学员发放纸质的调查问卷来收集,而现在我们可像需求统计一样运用“问卷星”等互联网软件进行收集和分析,这样评价更便捷、统计更简单、分析更准确。

2.评价科学化

传统评价往往是一次性的,在培训结束时进行总体评价,时效性不强,难以对课程或专家进行全面细致的评价。而现在“互联网+”培训中,学员可对网络课程授课专家不同的章节进行点赞或评论,培训机构可收集到全过程、细分的即时评价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可精准把握学员个性化的需求及课程的有效度,进而促进培训的不断优化。

3.跟踪长效化

培训结束后,学员返回到学校岗位,其教学行为到底有没有改变?有没有把自己在培训中学到的理念或方法进行实践?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这些信息反馈和跟踪调研对落实培训效果、改进培训课程与方法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培训模式下,学员培训后的长期跟进难以实现。但在“互联网+”技术下,我们完全可重新建立学员培训效果跟踪的长效机制,重新认识学员跟踪服务的重要意义,培训的过程将得以延伸到教师的常规教学中,培训的实际效果将大幅提升。

三、问题与挑战

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是新生事物,还在探索生长期,没有形成稳定的形态和成熟的模式,因此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从“以学员学习为中心”的角度出发,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学习网络化,监管难度大

由于基于“互联网+”的教师培训大量使用远程培训的方式,学员学习地点和时间都不固定,加上“学员主观内需弱、工作量繁重、平台交互差、学用脱节、评价压力低等系列因素导致了学员学习动力的缺失”[9],这样管理的难度就比以集中面授为主的传统培训大很多。在网络虚拟空间中,学员在自由、松散的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没有他人的现场监督与提醒,很容易产生惰性,从而产生挂机“假学习”的现象。虽然现在有些培训中采用一些技术手段来防止这种现象,但还很“简单粗暴”,难以实现全面、有效的监管。

(二)学习浅表化,效果难保障

学习碎片化是“互联网+”环境下教师培训的重要特征,这正适应了互联网时代人们时间碎片化的客观要求,极大方便了学习者,有效避免了“工学矛盾”。但另一方面,这种不连续性的学习也容易割裂学习的系统性和内在联系,导致学习的不完整性和浅表化,学习者往往容易陷入学习的怪圈:只关注学习的“点”,而忽略了学习的“面”,难以真正开展深度学习,更没有时间和推动力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对于网络课程、网络作业、网上交流,学员往往止于应付式地完成任务,而没有真正关注学习的质量,从而使培训的效果难以得到保障。

(三)学习自主化,引领难到位

“互联网+”环境为教师学习实现自主化、个性化提供了技术条件,学员不需要像在传统培训中那样“被动”接受固定的专家和课程,而是可以在网上“超市”根据自己的偏好和需要自选课程,独立学习。在这种条件下,大部分时间学员没有专家面对面的引导,这就对学习者的信息甄别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对于某些自主学习能力强的学员来讲,这可以让他们突破传统课程的藩篱,提高学习的效率,但对于某些刚入职或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学员来讲,缺少专家面对面的引领和适时指导,对学习资源和各类信息难以整理和消化,学习效果可能就会打折扣。

四、结语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教师培训由传统向基于“互联网+”的转变势不可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颠覆”可能暂未到来,但“变革”已经开始,我们只有主动去“拥抱”新的技术,主动去改变、去重构我们的培训,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才能“办好教师满意的培训”,从而为实现国家“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贡献。

作为教师培训机构,要主动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新教师培训,改变培训的模式与管理方法。作为教师培训师,要重构自己的角色,“从文化传授者向学习服务者转变。成为思想的引领者、课程的重构者、团队的链接者、实践的组织者、学习的辅助者”[10][11]。只有转变理念和提升素质能力才能胜任不断进化的教师培训事业。▲

[1]王庭宇.“互联网+”思维对教师培训的启示[J].教师,2016(13):119.

[2]漆国生,陈梅凤.“互联网+教师培训”的协同创新发展策略——以广州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为例[J].继续教育,2016,30(1):10-13.

[3]KDKW图解中心.一本书看懂互联网教育(图解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4][7]李艳丽,李玮.“互联网+”背景下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建设[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35(9):175-177.

[5]黄建锋.“互联网+”时代教师培训的变革与创新[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11):21-24.

[6]华晓宇.基于新媒体应用的教师移动学习模式探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9):27-31.

[8]沈洁,黄宇星.智慧校园及其构建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12(6):122-125.

[9]朱光军.当前教师网络工作坊研修动力的缺失及重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8):27-31.

[10]刘云生.论“互联网+”下的教育大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15,35(20):10-16.

[11]张岩.“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2):70-73.

猜你喜欢
互联网+培训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