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富勤
摘 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社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慢慢走进了小学教学领域,并成为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独立课程,课程的设置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重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趣味性、实践性和创造性为前提,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社会实际;小学生;实施方案
依据教材开展学习活动固然很重要,但不是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发展能力的唯一途径,教师还要注重在实践中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与小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十分注重学生对于知识以及各项技能的综合运用,因此,教师要看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使之不断发挥其对学生的正面作用。
一、寓教于乐,尊重学生“爱玩”的天性
“爱玩”是每个学生的天性,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沉重的课业压力迫使他们早早告别了快乐的童年时光,陷入残酷的竞争压力之中,长此以往,会有越来越多“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出现,这十分不符合当代素质教育理念,也十分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机会,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学生可以在玩中乐,在乐中玩,在玩乐中迸发智慧的火花,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等。
例如在开展“感受民间传统文化——剪纸”这一主题的实践活动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剪刀、刻刀、红色不干胶纸、白纸等物品,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各种精妙的剪纸作品图片供学生欣赏,各种真实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参照,并为学生创设一个游戏情境,要求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将组内各成员的剪纸作品综合成一个主题,可以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可以是“动物园里真热闹”,也可以是“我的班级”,并让各组通过自己的剪纸作品来编排相关故事,进行组与组之间的较量,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并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感受剪纸的乐趣,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表现生活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二、知行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达到这一目标。但是这里的“活动”或者“实践”,不仅仅指的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而是要看到其内在含义,达到“知识与行动”“动手与动脑”的高度统一。教师要能看到实践活动中的各种“活动”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其目的并非是单纯地开展活动,而是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参与各项活动时受教,通过“知”与“行”的结合来发展实践能力,对此,教师要牢牢把握综合实践活动的教育性,并充分发挥其“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过后可以真正收获知识,增长见识,有所感悟。
例如在开展“社区环境与我们的生活”这一社会实践活动时,可以使学生先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实际问题,掌握相关知识后,再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环保问题,同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研究,统计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建议,再积极践行于实际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生活环境设施建设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使学生真正可以将自己在活动中所感悟到的东西践行于实际生活中来,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以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进程的推进,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都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要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相信学生,不要总认为小学生的年龄小,能力不足,缺乏生活经验,就将一切包揽在自己身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而是要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和兴趣点出发,让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进度的权利,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或是同学的学习过程、结果进行评价与反思。
例如在开展“访问孤寡老人邻居”这一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结组,自主选择合作成员,并自主设定活动方案,对于方案中采访对象、访问时间、访问地点、访问内容、访问工具、人员分工、资料呈现方式等实际内容都可以通过交流和谈论自行决定。使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实际活动更深入地了解身边人物的生活、工作、学习等情况,了解人物的成长和奋斗经历,掌握一定的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大方与人交往的本领和能力,并学习身边人物的可贵品质,融入社会大家庭,树立社会责任心。
总而言之,在小学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制定高效的培養策略,并不断实践和创新教育手段,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够得到切实提升。
参考文献:
[1]林果.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J].新校园(理论版),2012(4):133.
[2]周帮银.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J].读书文摘, 2016(29).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