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盼
教材分析:
《敕勒歌》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第7组第一课。《教师教学用书》中关于第7单元做了以下单元说明:本单元是围绕“想象”这个主题编排的。其中,《敕勒歌》的想象让人入情入境,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利用图片引导学生想象诗中描写的画面。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苍、茫、庐、笼、盖、似”六个生字,重点读好“似”和“见”的读音,写好左右结构的“似”。
2.借助图片、想象、补充资料等方法,理解“敕勒、阴山、似、穹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好诗句,读出诗歌敕勒族人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3.正確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导入:诵读经典,学生自己组织。背诵写景的古诗。《咏柳》《登鹳雀楼》《江南》《望庐山瀑布》《草》《风》。
设计意图:经典诵读,传承文化。
板块一:借助拼音和字形,会认“苍、茫、庐、笼、盖、似”六个生字,重点读好“似”和“见”的读音,写好左右结构的“似”。
引导: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歌,敕勒歌。
过渡:同学们打开课本84页,一边读,一边圈出不认识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争取把古诗读准确,读通顺。如果完成要求,坐正坐好给我发个信号!
(一)自读古诗,圈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做到读准字音。
(二)课件出示加拼音的生字:似、庐、笼、盖、苍、茫。
学生自己拼读
1.小老师领读。
2.同桌互读互查。
3.把字放回诗中再读,读准字音,读通顺诗句。
4.有一个字的读音和我们平时读得不一样:
见,在这里不读见,读现。看看古诗下面有个注释。学习运用注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
设计意图:落实新课标中第一学段关于识字要求,准确拼读音节,激发主动识字的愿望。
版块二:借助图片、想象、补充资料等方法,理解“敕勒、阴山、似、穹庐”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好诗句,读出诗歌敕勒族人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
1.老师范读正音示范标记。
老师在读这首古诗的时候,对敕勒这个词不太理解,我标记出来,然后我查阅了一下,知道了敕勒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生活在我国的北方。敕勒族人生活的大草原就是敕勒川。
明确任务:接下来,你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像老师一样把不明白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巡视,找学生回答孩子们标画的问题。
2.贴图讲解,示范书写。
(1)出示图片。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阴山,敕勒族就是生活在高耸入云的阴山脚下。齐读“敕勒川 阴山下”,再读。
(2)出示图片。这就是穹庐,天是穹庐吗?孩子们答不是。
文中用了哪个字来表示呢?“似”就是好像。写出了天空像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草原的四面八方。
我们明白了“似”的意思,“似”还是本课的一个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吧。注意观察,这个字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以”的第一笔竖提,一笔写成,第二笔点“丛”竖中线起笔,位置略高,右边竖撇的撇尖穿插到左下方,末点收笔略高于撇尖。
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字写好了,再来读一读这几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多大的穹庐,你能用动作展示一下吗?天像一顶巨大的毡帐笼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如果把这两句诗变成一幅画,我们要画些什么?
根据孩子的回答作画。
看到这幅美丽的图画,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3)再来读一读后两句,根据这两句,如果我们接着画这幅画,你觉得还应该画上什么呢?
根据孩子的回答,继续作画。画上牛羊、草、风。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吧。
在这么美的草原上生活多幸福呀——个别读,读出幸福的感觉。
成群的牛羊带给草原人怎样的欢喜呀——学生再读,齐读感受。
刚才我看到有的学生还标画了“苍苍,茫茫”,现在你能说说他们的意思吗?相机点拨,结合图片展示把诗句放到图片中再去读。
设计意图:借助补充资料、图片,发挥想象等方法,解决学生学习古诗过程中的困惑,初步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板块三:正确、流利的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1.朗读。诗歌重在朗读和品味,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现在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男生读一遍,女生读一遍。
2.背诵。读得很流利了,现在老师把诗中的一些字藏起来,你还能背过吗?
看着这幅美丽的画(贴好的图),配上音乐,再来美美地读一读。
设计意图:通过多形式朗读,引导孩子熟读成诵,积累古诗词。
板块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草原的美景,这样的美景一定深深地印在大家的脑海中,课下请同学们把心中美景用画笔画出来,并且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加深对古诗的记忆。
板书设计:贴图 范写:似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