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玲
摘 要:微课作为当下中国教育界的弄潮儿,可谓是风生水起。国内,胡铁生老师率先提出微课的定义与主要特点。微课发展至今,构成教育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能够在短时间内针对某一数学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进行针对性、趣味性教学。所以,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技术与教学日趋无缝接轨,微课教学的重要性、普及性就更加凸显。如何让微课为数学教学添砖加瓦,让微课量小力不微,让微课发挥“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习学”的价值,值得研究。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应用
一、“见微识远”
自从微博、微信诞生,人们的生活进入到微时代,于是紧跟潮流诞生的微课也出现在教学课堂上,微课具有复杂性、知识表达能力强、灵活性好、知识吸收率高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传统课堂知识表达的不足。对于学生而言,微课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对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所以,基于微课在线学习方式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发展前景远大。
1.从技术给力,让微课落地开花
因为微课是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微视频比其他媒体更直观,更生动有趣,进度自定,还能反复浏览。因为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的差异,学生在掌握同样学习材料时所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从学生认知特点来看,教学微视頻短小精悍,更能突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更集中,更能突出学习重点、突破难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网络时代信息碎片化的环境下,微视频能满足学习者在各种智能终端,如电脑、手机、iPad等随时随地展开学习的需求。现在大量移动终端的普及,更为以微视频为核心载体的微课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基础。
2.现状需求让微课有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现在同一班级的学生,生源状况复杂,家庭环境、家庭教育等差别很大,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也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整齐划一、一把尺子来衡量的班级授课模式很难兼顾班级的全体学生。微课教学应用打破了这种局限,打通了课内与课外学习的联系。为学生自主学习、重复性学习、有针对性学习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给传统的班级授课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
3.数学学科的特殊性,更有利于让微课大展手脚、大显身手
数学具有严肃性、抽象性、严谨性、逻辑性的属性,但是它的应用十分广泛,触角可伸到任何一个领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数。”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发展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重形象、轻逻辑的现象还比较严重,这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同时也发起了挑战。运用微课则能很好地解决这个困惑,突破这个瓶颈。微课短小精悍,一个主题,一个重点,一项活动,都是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量身定做,非常适合自学。学生在学习时,能突破时间、空间的局限,更能自主地学习,这样,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4.微课成就教师的因材施教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应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然而,在有限的40分钟里面向几十名学生,教师要想开展好分层教学,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微课的出现就适应了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学生平衡自己的能力、接受程度来控制视频的播放频率与播放速度,使教师的授课效益最大化。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给学困生带来了福音,同时,微课不单单“基于数学学科的知识点”,而是着力于“知能点”。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教学内容把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料与数学趣题等制成微课,丰富课堂学习的素材,让学有余力的优秀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探索的乐趣。
二、“积微成著”
微课为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以课堂为主阵地,在不同的学习时段,让课上、课下学习联系得更加紧密,拓展教育空间,拉长教学时间,让数学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
1.置课前使用——让微课成为学习新知的助推剂
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既能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又能明显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当然,传统的课前预习形式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预习目标不明确,教材内容太单调,缺少疑难点方法指导等。而微课则能很好地弥补这个不足,为学生提供更有效、有趣的预习方式,很好地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助推剂。例如:在预习分数乘整数时,学生对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不是很理解,胸中有疑问:为什么是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而不是分子不变,分母与整数相乘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课前制作了分数乘整数的微课视频。上课前一天,老师把微课以预习的方式发到班级微信群中,学生在接到老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后,马上就可以在移动端进行有趣的游戏化学习,学生聆听着老师熟悉的声音,同时插入动画、演示,使其明白,分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法之间的渊源联系,学生对于这个重点,同时也是易错点就不攻自破了,并且微课中还插入了有效性试题,让学生边学边检测,让学生的思维延伸到深水区,这样的预习不再枯燥无聊,更易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有效的微课预习,第二天上课,课堂上学生兴趣深厚,学生对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能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学生计算能力大大提高,学习效果非常好,老师也能从中感受到更多的教育成功与幸福。
2.拓展课堂教学——让微课成为课堂教学的补钙剂
微视频由于立体动态的呈现,蕴含着巨大的信息量,师生口耳相传的传统教学与它是无法比拟的。教学中,教师凭借微视频的资源服务课堂,能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比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容器中盛水互倒,把长(正)方体浸没在长(正)方体容器中等这些知识点,教材没有,但在学习体积之后,用微视频对学生进行微课教学,将此类型配以生活情景,融入生活气息,学生对长(正)方体体积的理解会更加深入,让体积公式从理论迈向应用,大大拓展了课堂的时空,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3.支撑教学难点的突破——让微课成为教学难点的爆破剂
我们知道,一节好课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而学生所得、所获大都集中于一节课的重难点上,有些教学难点需要教师足够的经验和智慧才能突破。如果教师善于巧妙点拨,使课堂教学既生动有趣,又化难为易,能够稀释难点、解决难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突破难点,那对于一节课来说是大成功、大收获。比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尽管在讲课时利用PPT进行了演示,见证了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可学生在计算时总是忘记。基于这种情况,我制作了一个微视频,配以动画素材,让圆锥以动画的形象跳出来,再配以解说。解说词:大家好,我是圆锥,虽然我和哥哥圆柱出自同一师门,但是我天生上尖下圆,所以,我和哥哥不一样。尽管我与哥哥等底等高,可我的体积只有圆柱哥哥的。但是我也有我的优势,看,我能在平面上旋转跳舞,哈哈,圆柱哥哥就不行了,为了长成和它一样大的体积,我需要格外努力,要么我努力长高,高变成圆柱的3倍,要么底面积变大,也变成它的3倍。现在你知道我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了吗?我是圆锥,我为自己代言。学生边观看,边大笑,同时,将圆锥体积中这个教学难点无痕地给突破了。更重要的是圆柱和圆锥的两个几何形体根植在大脑中。
4.为个别辅导提供帮助——让微课成为个别学生学习的添加剂
专家强调:微课是为学生的自主化、碎片化学习服务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而学生学习程度可谓参差不齐,所以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不牢靠,有些知识点夹生,甚至于课上会、课下忘的现象经常发生。对此,教师有心制作一些微视频提供给学生,能帮助他们有效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成正比例关系”时,个别学生对正比例关系意义的讲解当时就似懂非懂,对于关系的判断更是不知如何下手,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稀里糊涂,根据这种情况,我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经过整合,设计制作了一节微课发给家长,让这些学生在家里“开小灶”,制造一对一的感觉,并且可反复观看,由家长督促,起到有效的查漏补缺。第二天上课,对这些学生再次检测,发现效果不错,较好地解决了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三、要“因课而微”,不能“为微而微”
1.微课不能微而不全
经常有老师错误地认为微课是基于知识点设计,时间有限,应该直接进入主题,对于专注于内容的讲授、营造情景等都是多余的环节,微课时间短,内容较少,其教学过程仍然需要故事、案例、动画、科学人文等情景化的设计与营造,以便于使学生喜欢接受,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否则,单刀直入,没有情景的铺垫,没有有趣的导入,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微课学习效果就会很差。
2.教师要“因课而微”,不能单纯“为微而微”
在教学中,不是所有的课都要使用微课,高频率地应用会导致学生的兴趣疲劳,所以对于需要利用微课的我们才加以利用。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要只注重形式而失去微课的本质目的,课堂还是我们的正餐,而微课是添加的“营养辅助餐”,我们在设计每个微课前,根据所要讲解的知识点,因课所需,因学生所需,选择恰当的微课类型,这样才能为我们的数学教学发挥微力。
每天小小的积累,可以成就崭新自己。微课是一种新型的学习形式。它的兴起,让我们看到移动学习越来越被人们接受,而微课这样一场自上而下的变革,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一步普及的同时,也给我们传统的课堂数学带来一场地震,唤醒着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或许未来的某一天,微课会成为移动学习大发展的一个引擎,推动大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学习方式的改变,促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有望给我们的学习带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微時代的今天,微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微课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学会学习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以人为本,从来不该流于空谈,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活动,在微时代的今天,我们教师唯有不忘初心,才能携“微”前行!
参考文献:
金陵.翻转课堂与微课程教学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04.
注:本文是河南省一般课题“微时代环境下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研究”论文,课题编号:[2017]-JKGHYB-069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