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低段“诗”类课文教学方法初探

2018-03-06 11:15谢宜华
新课程·小学 201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摘 要:“诗”类课文包括三类:古诗类课文、文包诗类课文和儿童诗类课文,要实现它们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充分结合专业知识、文体特点和儿童自身特点综合考虑。“以诵读为主线、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多媒体技术为手段、以插图为参照、以写作为升华”都是教授“诗”类课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低段;“诗”类课文;教学方法

苏教版小学中低年段语文课本中的“诗”类课文包括三类:古诗类课文、文包诗类课文和儿童诗类课文。学好这类课文对提升学生的文化欣赏力、进一步体验中华千年文明具有极大影响力,能够使学生了解到,我们可以用简短的文字表达多种深层含义。

怎样引导学生真正走进“诗”类课文,感受“诗”文的魅力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结合专业知识、文体特点和儿童自身特点综合考虑。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际,探究出以下教授“诗”类课文的几点方法。

一、以诵读为主线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韦洁洁在《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中指出:“诵读是学好古诗文最有效的途径。”诵读对于古诗文而言有效,对文包诗和儿童诗同样有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性目标按不同学段对学生的诵读也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教学“诗”类课文应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要让学生充分阅读作品、感悟内涵、体味情感,就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诵读。通过诵读体会古诗、诗歌的语言,由语言到内容,体会诗文的情意。以教师讲解为辅,就是教师要淡化对作品字、词、句、语法的讲解。对字、词的学习可以放在预习阶段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上教师通过检查诵读了解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对诗句的理解要建立在反复诵读、掌握字词的基础上,不可逐句翻译。在诗意的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灌输给学生,应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自己理解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二、以情感体验为基础

不管是古诗文还是儿童诗,只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些许联系,都可以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领会诗意,体会情感。中低年段学生受生活阅历影响,对陌生事物缺乏认知,因此想象起来也是困难重重,这就需要教师以多种方式引导;但对于有认知的事物添加进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想象,学习效果就会完全不同。

儿童诗中的意境往往是以生活化为主的,课前或课中带领学生进行相关游戏或引导学生即兴表演等适当的体验,就能让学生顺利地进入诗歌意境,与诗中人物展开情感交流。如儿童诗《雨后》,二年级的孩子一般都有雨后出行的体验,为了使体验效果更明显,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下雨后在院子或家门外脱掉鞋子踩水,相信这样的课后练习人人都喜欢。课上让学生结合刚刚完成的体验诵读学习《雨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把文中的“小哥哥”“小妹妹”想象成是自己,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入到诗歌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带有不同情感的诵读,不能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因为这种最原始的节奏是发自学生内心的对诗歌的真切理解。

三、以写作为升华

何克抗教授“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研究”课题中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以语言运用为中心”的“读写结合”教学模式。通过跨越式的读写结合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将阅读和写作整合起来,让阅读真正成为写作的基础”,写作“就是建构、就是创造”。

“以读促写”最常用在儿童诗的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诗意想象能力。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儿童诗《家》,内容学完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提出这样的扩展问题:“文中给我们列举出了‘五个家,展开想象,仿照句式,你還能再说几个其他的家吗?”学生试着在下面互相交流之后,教师请学生落实到纸上,可以写一句,也可以写几句。“树洞是松鼠的家”“猪圈是小猪的家”“夜空是星星的家”“沙滩是贝壳的家”……学生的思路极广,经过班级里一系列的交流,教师请学生结合刚才的回答,以《家》为题目,写一首完整的儿童诗,格式参照课文,逗号后面另起一行。此时,学生从朗读者变成写作者,笔在纸上写成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的升华过程。学生能写得出新诗,这就意味着原诗已经烂熟于心了。

“诗”类课文的有效教学是一项长远的、浩大的工程,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引导学生在古诗词、儿童诗这片广阔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将自己的情感切实融入所学课文中。当然,“诗”类课文教学的有效方法远不止于此,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探索,使“诗”文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得以继承、发扬。

参考文献:

[1]韦洁洁.古诗文诵读方法例谈[J].小学教学参考,2014(4).

[2]姚远.网络环境下语文思维培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71-72.

作者简介:谢宜华(1986—),女,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一级教师。

注:本文为南京市2016年教育科学规划(第九期)个人课题“小学中低段语文教材‘诗类课文教学实践研究”(编号Gb5355)的研究成果之一。

编辑 温雪莲

猜你喜欢
教学方法小学语文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实用型中医人才培养中慕课教学方法的探讨
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初探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