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地取柴”:例谈场景图在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6 20:03叶维军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7年11期
关键词:新教材教材思维

叶维军

教学场景图是实现理想课程目标的有力资源保证,是课程意义和教育价值充分得到展现的背景和基础,同时也是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开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图画,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一个个憨态可掬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情境的设计。丰富而贴近生活实际的、图文并茂的大量场景图成了新教材的一个显著亮点,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以借鉴的课程资源。这些场景图是学生构建知识的桥梁,在小学尤其是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在平时观察中发现有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中忽视了教学场景图的价值,把很多场景图“束之高阁”,令人叹息不已。为了使广大教师能充分利用场景图资源,提高场景图资源的教学效益,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利用场景图,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关键是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学习的兴趣,这也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新教材自始至终都是从儿童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融入学生喜爱、令学生惊奇的情境之中,教材中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画图正好符合儿童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强这一心理特点。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一个又一个儿童喜闻乐见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材第二册“多些少些”中给出的问题情境是,两个小孩在参观养殖场时,用不同的语言说养殖场的鸡、鸭、鹅只数的情况。利用此场景图,教师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比如说,请大家观察课本场景图,看谁能最快说出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人?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学习的积极性顿时提高,纷纷发言,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问题:图中的两个小孩各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想出别的说法吗?“多一些”和“多得多”各是什么意思?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及老师多次设疑,目的是让学生在兴趣高昂的气氛中轻松地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让学生广开言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利用场景图,培养观察能力

观察能力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基本能力,是检验学生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小学生在观察教学场景图时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往往只注意场景图中较明显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观察也比较肤浅。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场景图为学生的思维提供依据,借助场景图进行观察训练,让学生在观察场景图的过程中进行大胆的猜测与合理的想象,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例如,第一册“分类”一课,学生通过观察,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需要,得出多种分类方法:按学科分、按大小分、按作用分等,学生在自主的活动中学会了观察,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三、利用场景图,培养求异思维

新教材的知识源于丰富的现实背景,它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还处处给学生留下了求异思维的空间。教师应不断引导和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如,教“前后位置与顺序”时,教材安排了“森林运动会,5只小动物在赛跑”的一个场面。谁跑第一呢?一般的孩子都会想,小鹿在最前面,是小鹿跑第一,小蜗牛跑在最后。教材中虽然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松鼠跑第二,小兔跑第几?但是细细琢磨,编者的意图并不只是让学生从表面上去理解而已,而是另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意思。这时,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如它们要继续跑一段很长的路,它们的顺序有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学生顿时活跃起来了,有的说可能是小松鼠跑第一,因为小松鼠跑得快;有的说小鹿跑第一,小兔跑第二;有的说可能是小乌龟跑第一。这时马上有学生反对说:“我不同意,小乌龟怎么可能跑第一呢?”“怎么不可能呀?你没有听过小兔和乌龟赛跑的故事吗?”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大家都为自己提出的假设申辩理由,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目的,进而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能力。

四、利用场景图,教会质疑

教师必须注重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地去挖掘教材,产生种种疑点,鼓励学生有疑即问。在学生明确质疑方向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尝试质疑的机会,适当地予以总结和纠正,使学生从“不敢”到“敢”,从“不会”到“会”,到具有较强的质疑能力。

如,在教“多些少些”时,同学们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之后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1)为什么鸡和鸭比就要用“多得多”,而鸭和鹅比却要用“多一些”?(2)能不能说鹅比鸡少得多?或者说鹅比鸭“少一些”?(3)“多得多”和“多一些”的意思是不是一样的?(4)“多些和少些”是不是和“多、少”一样可以调换来说?等等。由于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所提出的问题不一定是很有价值的,但教师都必须给予肯定,并围绕教学的重难点,选取一些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来进行交流和总结,引导学生就自己不明白、不理解、认识含糊或有不同看法的地方进行质疑,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中处处有问题可提,从而养成自觉质疑的良好习惯。

五、利用场景图,培养探索能力

新教材注重数学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所有的一切都有利于促进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模式。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用好教材,让学生从场景图中得到启发。

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13-8=?教师强调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教材15-9=?中的场景图,从中得到启发,最后反馈出现的四种情况:①用小棒一根一根地减,得到13-8=5;②先把13分成10和3,然后用10-8=2再用2+3=5;③先把8分成3和5,然后用13-3=10,再用10-5=5;④用见加法想减法的方法,因为8+5=13,所以13-8=5。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去思考、去操作、去發现,从中掌握计算方法。在同学们进行交流、比较各种思考方法时,竟然有一位同学说:“我觉得第三种方法更好更快,因为我发现了‘十几减8是很有规律的,它的差都可以用个位上的数加J=2,如:17-8=?就直接想:7+2=?”这样每个学生都有独立思考的机会,促使学生尽快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六、利用场景图,进行德育教育

数学课本中的场景图,除了其数学知识教育功能外,编者还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利用场景图的形式,蕴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场景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场景图教育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小学第一学段数学课本中的场景图,如“想想做做”中,有的描绘祖国名胜古迹、壮丽山川,有的反映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成就……这些都给我们的数学课堂提供了生动、丰富的思想教育契机。

如,“开学图”中有一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在教学生数五角星个数的同时,可告诉学生:五星红旗是我国的国旗。国旗上的四颗小星围绕着一颗大星,表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通过以上教学,把数学课教学与教育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此外,场景图中还有工人叔叔做工,农民伯伯种田,老红军讲革命传统,小朋友做好事等,这些都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在教学中要注意抓住时机,有机联系,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但注意不要喧宾夺主,把数学课上成思想品德课。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教材教材思维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
教材精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