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要求:“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的老校,坐落在草鞋山遗址,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熏陶给学校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早在2006年,学校就确立了《开发利用吴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省级课题,通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吴文化”教育特色已经成了跨塘实验小学的一张名片。“木樨”是苏州的市花,有着温婉含蓄、清新淡雅的气质。木樨的隐性品质也更能彰显百年跨小的古韵今风。跨塘实验小学的师生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我们希望通过木樨课程的打造和推广,培养具有犹如木樨花般,具有“秀外慧中、雅言美行”的跨小师生。因此,“木樨课程”的由来是架构在乡土基础之上,“木樨课程”的开发和推广更是学校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笔。
一、依托顶层设计,多元建构课程框架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领衔的木樨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向内深挖、向外延伸寻找优势资源,整合、构建了涵盖“致雅”“致慧”“致秀”“致美”课程的木樨课程体系,借助苏州市教科院、教育学会“十三五”立项课题《“苏艺文化”儿童体验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基于“苏艺文化”传承的儿童体验课程统整的实践研究》规范木樨课程的研究,将“课堂”“课题”“课程”三者有效结合,多角度、多方位、立体式稳步推进课程建设,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并将自编校本教材《吴文化100课(正式版)》《苏艺三编》《足球》《武术》《寻访世遗精华苏州园林》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以“微观察”为抓手,从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开展生活数学、阶梯英语、生态语文、苏式艺术、传统体育、环保科技、吴文化研究等,形成“至慧教学”学科特色,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
二、立足校本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素养
一支具有很高吴文化素养的教师队伍对于木樨课程的开展也至关重要,为此,校长室、科研处每学期组织一次专项课题培训、两次全面的督查,一次课程规范开设的培训,确保木樨课程正常、有效开展。3月,举办了学校主课题《“苏艺文化”儿童体验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的开题活动,开展了使全体老师了解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内容和周期,普及“秀外慧中,雅言美行”课程培养目标的具体实践内容,提升教师育人理念,学校开设的限定拓展课程,如“苏式六艺”“足球”“武术”,由学校的骨干领衔,在我们的校级社团和班级社团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和自己的特长,自主开发课程内容,并由教导处和年级组协作管理和实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学生良性发展。各课程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力争从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和兴趣特长的养成方面对学生公平公正地进行评价,并通过“以评选优”“以评促优”,推荐“优秀木樨课程”,进一步促进学校精品课程的打造。
三、实施普惠工程,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木樨课程自开设以来,受到了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在两年多的木樨课程建设中,我们在内网开辟木樨校本课程专栏,将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的相关资料进行数字化整理,做到每个课程均有课程计划、方案、评价方式、成果展示等,这些过程性资料的积累为课程循序渐进、逐步完善、精品课程的推进提供保障。我们将木樨课程与国家课程整合,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渗透吴文化元素,如诗词、吴地人文地理等相关知识,我们还通过“2+X”工程,即体育课程普及足球、武术和船拳,美术课程普及桃花坞木刻年画和国画,音乐课程普及昆曲和评弹,促使每位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艺体技能,甚至更多。学校现有100多个学生基地社团,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进行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表演、语言表达、计算、棋艺等方面的实践能力,正如木樨花一团一簇聚集在一起,汇集成清新淡雅的“木樨花”,发出迷人的芬芳。
四、借力主题活动,有效凸显核心素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发扬吴文化,我们借助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资源,以“主题式活动”“体验式活动”为载体,综合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适当地融入现代艺术元素,拟定了“端午节姑苏情”“苏州的园林”“昆曲”“评弹”“桃花坞木刻”“吴依软语”6个吴文化主题,入学礼、成长礼、毕业礼、国际理解、廉洁文化进校园、环保文化6个的非吴文化主题活动,确保每个年级每个学期都有活动,凸显其趣味性和体验性,激发学生学习苏艺文化热情,让传统艺术在校园内焕发新的活力。通过“主题式”“体验式”苏艺文化课程的实施,学生可以在学习“苏艺”技艺的过程中,受到内涵丰富而形式多样的人文熏陶,从而自然而然地形成具有苏州地域特点的精致、淡雅的审美标准和秀外慧中的人格品质,凸显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情怀、审美情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
五、搭建育人网络,传承提升教育内涵
我们重视环境育人,文化熏陶,对“校园、走廊、班级”三大文化的布置进行整体设计,进行校园美化工程,让每一面墙壁、每个角落都向学生传達“木樨文化”,结合学校开设的“主题活动”设置主题墙。我们还为学生提供展示课程学习成果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信和能力。此外,我们还借助学校、家庭、社会组建木樨课程“三维立体”育人网络,组建家长学校,设立教育微信公众号,踏访校外课程基地,将育人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社区、家庭,甚至海外。我们在原有“快乐30分”“微行走”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中行走”的社区课程和“长行走”的综合实践课程、小脚丫走天下课程等。
开发和实施“木樨课程”,丰厚学校教学内容、课程资源的同时,传承优秀的吴地文化,培育既有国际意识又有民族认同感的师生,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精致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和秀外慧中、崇文包容的“新苏州人”品格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全面的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