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红
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的脑中”,但是因为脑的“黑洞”,教师要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必须使教学过程顺应“脑”的链接活动过程。怎样才能顺应?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而言,需要借助一定的形象化的表征来帮助他们顺应。如何有形象化的表征?信息技术是一条捷径。未来改变课堂的究竟是什么?课堂教学中的技术。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万能的,即使是最新的技术,也只有与学生脑中的学习过程相融合才能使得学生具备学力。笔者尝试结合教学实践对传统媒体技术、一般常见多媒体技术、新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展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干预。
笔者曾经聆听特级教师刘永和的讲座,其谈道:“现在教育中的三大矛盾:一是教育的选拔与教育的发展的矛盾;二是‘昨天、今天、明天教育自身的矛盾;三是教师着眼点与学生着眼点的矛盾。”其中第二点的矛盾引起了笔者的共鸣:在如今的小学课堂中,教师们用几十年如一日的方法与观点来教不同的孩子,教师们凭什么要求孩子们在“学习过去”的过程中学会“面向未来”的技巧?他们又凭借什么获得面向未来的视野与能力?教师群体自身的自洽性,使得我们很难真正与社会最为前沿的技术相融合,更遑论融入课堂?学生的学习过程一直潜伏在学生学习行为的表象下,脑中的学习过程因为其自身的智力水平、学习风格等影响,呈现出个体独特而具有差异性的特点。但是,小学生的学习是有其共性特征的:基于直观、基于体验的学习效果才是最佳的。面对这样的普遍现状,笔者基于“差异性学习”“思维导图”的理论,开展了一些“草根式”的课堂实施技术的实践研究。结合自己的观察与实践经验,谈谈如何将传统、现代的教学信息技术相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脑中真正发生;并在真正发生的过程中,促进脑力的发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
从教育发展的线索来看,多媒体技术经历了“传统教育技术——黑板与粉笔”“一般现代教育技术——投影与展台”“新兴教育技术——APP与社交软件”的发展阶段。这三种代表了不同阶段的教育多媒体技术,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都有所见。这三种教育技术,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价值,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的时空特征合理运用,才能真正将技术转化为学力。
一、基于学习内容的脑图——精用传统技术
黑板与粉笔(白板与马克笔)的组合在现代的课堂教学中倍受诟病,很多教师上完一节课,有板书,却不用自己动手用粉笔写一个字,因为可以板贴。真的是这样吗?笔者发现,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当教师静静板演漂亮的板书的时候,恰是学生有意注意最为集中的时刻;当不同颜色的粉笔标记出内容的重点时,学生的无意注意会被吸引。以黑板与粉笔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技术未被淘汰,正说明其具备了部分合理的教育学、心理学价值。“思维导图”的研究与教学中的实践,为传统技术带来了新的生命力。
1.遵循学习内容的线索,精用黑板与粉笔
在学习文本具备一定的表意线索或情节时,可以用黑板与粉笔绘制文本的线索,帮助学生表征复杂的文本脉络。
2.遵循复习回顾检索顺序,精用黑板与粉笔
数学学习过程中,常有复习与整理的内容,板书这时承担了更多的帮助检索的功能。
传统的黑板与粉笔的组合绘制的传统板书,与脑中的“学习线索”一旦结合,就会焕发出新的光彩,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助力,并不断帮助学生完成图形表征。长期、多种学科的熏陶下,学生的学习力必然得以提升。
二、基于交流展示的需要——多用一般多媒体技术
在课堂教学中,常见到教师用投影来演示PPT、用展台来展示学生的作品或是文本。在这种时刻,学生的参与学习的只有两种感官:视觉与听觉——有时甚至连听觉都不参与——如果展示的内容不能吸引學生的话。笔者认为,投影与展台存在的价值应定义在“展示思路、激发思考、展现交流”。
三、基于拓展学习时空需要——巧用APP与社交软件
微课技术:可汗学院正在成为远程交互教育的新型技术支撑;QQ等社交软件也正成为人们进行远程交流的渠道;智能手机中的各种教育APP,也成为学习的新型渠道。作为教师,不应故步自封,拒绝新技术进入课堂;作为教师,要巧用各种新型技术,为学生发展助力。
巧用社交软件:暑假、寒假的学习活动是什么样子的?只有寒假、暑假作业吗?这些可以有。如果将上述APP的学习成果与QQ软件相结合,会是怎样?如果将社交软件与话题学习结合在一起又会是怎样?假期中学生在线用群组电话的方式参与问题讨论的学习活动。只要学生手边有手机、会使用QQ群功能,有时间,就能够在线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并且获得全息的他人学习状况的了解、学习结果的分享。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参与的活动加上教师的精心组织:设置主讲人、参与人、定好相应的参与制度与要求,那么效果就会较好。
现代的课堂教学实践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尝试新兴多媒体教育技术,也需要教师传承、发展传统的多媒体技术;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都需要基于学生学习的真实需要而应用,不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任何一种技术的使用,都需要教师对学科本体知识、教学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并且对其最适合的呈现方式有所筛选;任何一种技术,都有其优势与局限性,需要教师用其合理性因素。精用、常用、巧用各种教育多媒体技术,让技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这也是笔者还要不断尝试实践、反思的根本动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雨花台区外国语小学花神庙分校江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