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王命急宣”中“或”的字义浅探

2018-03-06 00:20陈永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1期
关键词:参考书字义实词

陈永红

文言文的学习,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初中文言文教学不好教,有的实词、虚词的释义不同的教学参考书给出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同一课的《语文教学参考书》因版本不同释义也不一样,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我们到底该用哪个义项才是对的呢?本文从探讨“或”这一实词在《三峡》中的意思出发,通过从初中语文课本范围,又查工具书和资料,从这些查询中总结,认为这个“或”字在文中释为“如果”更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让叹为观止。在2016-2017学年度我教七年级语文,用的是苏教版新版,在教到《三峡》这一课时遇到了一个问题。在“或王命急宣”中的“或”字的释义上受了难,不知该用哪个义项。课文底下的注释没有这个词的解释,在《教学参考书》中有,但新老版本的释义却不一样。老教参里解释为“有”,说不能解为“有时”;新教参里解释为“如果”,连词,表示假设,译文却是:(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如果译为“如果”,那“如”就不能用括号括起来,因为它是实实在在翻译出来的意思,不是为了句意通顺而另外加上去的。而在大多数的一线教师的心目中,这个字应该释为“有时”。到底该是哪个意思呢?

从近处考究,先从初中课本来看,“或”的字条有:

1.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2.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人);

4.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有的人);

5.或异二者之为(或许)。

没有“如果”这一义项。

从远处考究,查工具书和一些资料。翻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09页,“或”的义项有:①有的,有的人;②也许,或许;③又;④语气词;⑤通“惑”,迷惑。

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则解释为“有时”。叶苍芩主编的《文言常用词》和李国祥主编的《中学古汉语字典》均解释为“如果”。具有权威性的《汉语大字典》、王力的《古代汉语》均没有“如果”这一义项。

查360百科:

本义:

读音:yù。

造字:形声。从囗,从弌(yī)。

字义:

解释:弌义为“持戈巡逻”。囗指“国家”“四境”。囗与弌联合起来表示“持戈巡逻在边境线上”。

转义:

读音:huò。

字义:不确定。不肯定。不一定。

解释:①边境巡逻,遇到敌情,具有不确定性,故本字在读音为时,表示一种“或然性”“概然性”的概念,由此從实词转为虚词,衍生出“或许”“或者”这一类表示“不能肯定”的词汇。

②或(音惑),惑也。

③或,有也。《小尔雅·广言》

④又如:或人(某人。不称名而暗指的人。有些人)。

⑤表示假设。犹倘若,假使。如:或若(假使,倘或)。

⑥连词,表示选择。

看样子,这样的字的解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家所持观点不一样。

根据上文的“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可知,这条水路在这个时候是不用的,只有在特殊的时候——“王命急宣”才能启用,“或王命急宣”中的“或”在这个课文里的意思解释为“如果”更顺理成章,那么译文中的“如”就可以正大光明地从括号里走出来了。

时下文言文教学有着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其“言”而不见其“文”。文言文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老师要让学生学会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的实现与古人的对话,把知识学活了,活以致用,而不能只看一个个孤立的字词,忽略诗词本省的韵律和美感,而显得平淡乏味,在阅读中领会诗歌的优美,并渐渐的理解其中的意义。

★作者通联:安徽蚌埠市固镇县刘集镇九湾中学。endprint

猜你喜欢
参考书字义实词
收不到货可要求赔偿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掌握文言文阅读中的“实”与“虚”
教师要正确使用参考书
以《小英雄雨来》为例谈关于小组合作的思考
高考专题复习之文言实词词义猜想与推断
不要让参考书牵着你的鼻子走
绝和决
燥、躁、噪
一把破扇引发的“憾”与“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