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步兵
开设校内或组内公开课是教育教学的规定动作,是教育教学的常态行为。就目前公开课开设的状态来看,有两种基本质态:表演或探究,而且表演占大多数。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评优课作为对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评定介质,开课的教师都在追求“好的教学”,甚至把课上成了表演课。但这是在外部力量驱动下的行为,缺少来自教育教学的内力支撑。因此,从本文的视角看,抛开评优课不说,我以为,绝大多数的公开课应该上成探究课。公开课的本真在于探究、发现,否则,就失去了公开课应有的价值。
一、公开课与表演
佐藤学在《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中用“好的教学”来描述表演型课堂,他说,“追求‘好的教学的教师往往通过串联‘好的发言来组织教学”。而为了串联“好的发言”,教师往往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答题或展示的多选择优等生,过度的课前预习,有意避开难点和易错易混点,提问走简单路线等等。有的老师为了组织好学生上课时的辩论或讨论活动还必须课前彩排,让学生模仿如何做好“主持人”“辩手”等。这样的课,台上的老师与台下的学生有配合默契的表演,戏演得好,下面听课的教师看得满意,心领神会,双方心照不宣。于是,一节优秀课诞生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公开课?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对公开课的评价集中在教学中的提问技术、指导方法的好坏,以及师生的表现等方面。
那么,我们的公开课为什么不应当提倡“好的教学”呢?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以学生的思考为凭据,将学生的思考区分为“好的”和“不好的”,然后进行选择性对话。这有违教师的责任。新课程强调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从教师的责任来看,教师最重要的不在于“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实现所有儿童的学习权利,尽可能提高儿童的学习的质量”[1]。
作为教师,要串联学生的思想,但不只是少数优等生的,不应是为了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加以选择。教师要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低语甚至沉默,承认每一个学生的思考或者挫折都是伟大的,这样,教师才能获得真正的教学起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才不是空话。从教育教学的意义上看,只有促进全体学生学习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教育意义,基于这一认识,单一的表演型的公开课是有欠缺的。
二、公开课与探究
公开课要上成探究课。从公开课的结果看,一学期就开一到两次公开课,如果仅上成表演性的“好的教学”,或者是无视研究导向的常态课,受伤的不只是学生,还有后面的同行。因为他们作为专家坐在那里既没有学到什么,又不能为你的课堂支上两招,更没有为你所教的学生提出什么有价值的建议。就两个字“陪坐”。从上课者本人看,他也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所以,我以为,公开课的出发点是问题,贯穿始终的是研究,目标是教育教学的进步和学生的发展。
公开课的出发点是教师或以某教师为代表的教育教学中共性问题的探究。这个问题可以是某教师教学中的烦恼,也可以是某类共性的问题,也可以是某教师即将遇到的困难,或是某一课题的相关问题。通过公开课围绕问题产生数据收集、问题解决、案例研究、实践对策、合作路径以及师生、生生和师师之间的共同构建等内容。
公开课要体现研究的性质。要真正达到研究的目的,其潜在的前提是尊重教师的不同的教育观,尊重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其次,研究和讨论不涉及教师教学的好与坏,只关注围绕问题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的状态,重在客观描述教学事件,重在以事件为中心的问题研究,关注问题是如何突破的,突破到哪里,哪里还没有突破,为什么没有突破,有什么想法,下一次公开课围绕主要问题的后续研究等等。
公开课的目标是教育教学的进步。把公开课作为表演课、作为个人特长的展示课,这部分教师的观点是不正确的。其实,作为同行,某某老师有什么特长和喜好,大家已经很清楚。如果一学期两至三次都在重复展示和表演,长此以往,同行们对这样的公开课肯定没有什么兴趣。一方面因为有积累起来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是因为学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所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教研氛围不浓”,重要原因在于他们把公开课当成了表演课、展示课。公开课作为教研活动,其重要意義在于它的教师学习的性质。教师学习的目的在于教师的改变和发展,即教师通过努力争取和妥善把握各种机会,利用同伴互助、信息交流等来丰富实践经验,通过融入教师团队来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并把这些知识、经验、理念和能力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进而实现学生学习的更好发展。毋庸置疑,公开课是重要的教师学习的载体,必须承载相关功能。
三、公开课是打造教师成长创造型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看,公开课更具有创造性、挑战性。如何实现这个创造,靠一个两个教师是不够的,必须要形成一个团队,这个团队就是“教师成长的创造型共同体”。公开课应该也完全能够成为“打造教师成长的创造型共同体的重要载体”。从问题出发、由内到外的自觉的学习、探究、创造活动,其一般程序是“问题—共识—方法和路径—上课—反思”。
1.问题的发现和价值的判断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其重要特征是伴随着教学过程,新的问题不断出现,因为教学实践中的许多生成是不可预期的。这些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往往不是我们已有的经验和办法能够解决的。它客观上要求我们面对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寻找新规律,发现新办法。作为公开课要研讨的问题不能是教学中所有的问题,存在着一个对问题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话题。哪些问题能成为公开课要解决的问题,必须筛选。一是个人教学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备课组或教研组的共性问题,三是围绕学校发展的课题研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
2.共识的砥砺与聚焦
一个问题要成为备课组或教研组甚至学校层面关注的问题,不是随意的,它必须是在共识的砥砺与聚焦中形成的。具有共同爱好、兴趣、追求的教师坐在一起,围绕某一问题进行对话、倾听、反刍,在表达和共享中走向集中,形成共识,明确努力的方向。
3.方法和路径的突破
有了目标,必须辅之以正确的方法和路径,否则,研究的突破也是空话。不少学校、教研组申请了省级、市级课题,往往申请了,立项了,然后就没有下文。并不是他们不想做,重要原因在于没有合理的方法和路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鱼”和“渔”的问题。要在公开课的课前围绕问题进行研究,如问题的载体、呈现的方法、预设和生成、新问题的可能性和方向,再生问题的解决策略等。
4.上课与反思
上课是实施研究的载体。从问题的解决来看,上课是问题探索过程中的一次挑战。上课者与听课者围绕问题可以进行潜在的角色互换,这既是教师日常工作的应有内容,又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途径,这一发展主要通过公开课挑战问题来解决的,挑战中可能为自己带来痛苦和困难,但从另一角度看,它又是自我重构、自信重建的机会,更是团队创新和发展的机遇。课后的反思非常重要。听课教师以专家身份描述教学事件,重构探索历程,找寻问题解决的理想途径;也可以转换角色,以上课者的身份进行假想的实践与真实课堂实践的比照,从共性中找出规律性,从差异中发现优劣,并进行归因。
以公开课为重要媒介,打造教师成长的创造型共同体,同辈间的合作能为个体展开新的视野,提供解决问题的镜子;而异辈间的合作能为年纪较大的带来新的知识、方法和路径,用外在的力量推动他们与时俱进,对于年纪较轻的能帮助他们少走弯路,弥补他们经验的不足,帮助他们较快地成长与进步。
学生的失败不一定与教师有关,但学生的卓越一定与教师有关。教师是教育教学的主导,公开课是发展教师的重要载体,我们期望公开课能体现其研究的特质和本真,发挥其发展教师的功能,通过发展教师推动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进阶。
【责任编辑 关燕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