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颖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南京 21003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听障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国务院出台《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文件中指出要更好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促进教育公平;同时在《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加强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的建设”。随着新媒体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强,其应用与发展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它不仅为听障学生思想政治课提供了新的载体,也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渠道。
根据近五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在国家大力支持和鼓励下高校敞开大门,每年残疾人以7%左右的增长率考入普通高校。目前我国有近二十所高校对聋人进行单考单招,并进行小班(30人)教学,整体教学环境良好、配备多媒体教室,但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长期以来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行的课堂教学为主,知识的传播主要依靠教师和手语。而这种教学模式一经形成就是相对稳定的程序化的、对教学活动起着规范标准的作用。但传统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95后听障大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教学方式多样化的需求,使得传统封闭半封闭状态的教学模式难以再发挥它的功能和作用。
中国教育管理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新中国成立之时不得不以高度中央集权和集体配置的方式管理国家各项事务。为便于学校的管理和人才的培养,教育当局对教育的管理实行的是“戴明环”管理模式。“戴明环”管理就是由教育主体计划,教育目标单一,一致性强,基本处于静止状态,但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不能满足95后听障大学生的学习需求,更难让听障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环境是指影响教学的校园环境因素,包括活动场所、教学设施和教学组织环境等。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诸多教育者认为听障学生不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或是持“无用论”认为多样的教学环境对听障大学生来说是无用的。这就造成教育者只是单一媒体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造成听障大学生的单方面发展,被动反应且不能独立的主动的接受知识。
诸多教育者在对待残疾人教育问题上都认为他们“残”=“废”,主观上认定听障大学生什么都不懂,也学不会,认为他们能有一技之长可以养活自己就行。在过重传统教育观念下,教育者对残疾人教育过程中只重技能轻能力、重实践轻理论,而忽视残疾人群体的精神需求。这对听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造成了诸多困难,也使听障学生失去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特殊教育师资不足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事听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情况更不容乐观,在学历、专业和能力结构上都存在严重问题。部分教育者还存在新媒体技术意识淡薄、网络技术水平不高、缺乏接受新鲜事物的敏锐性、观念更新不够等问题。因此,导致新媒体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有限。
2017年关于教育方面的两部重要文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互联网+教育”全力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在听障大学生中有高达92.7%是用各种社交软件进行沟通和交流,20.5%使用电子邮箱和论坛,还有其他针对残疾特殊群体研制开发的社交软件和交流工具等。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听障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互动性、有效性、时效性、方式方法上创建了良好的平台。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7)》指出网络发展进入质变飞跃时代。随着手机终端的大屏化和手机应用体验的不断提升,手机作为网民主要上网终端的趋势不断提升。听障学生因听力受损在获取外界信息过程中仅能依靠视觉,而互联网和手机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陷,可以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中毫无差异地浏览到各类信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可以借助新媒体MOOC等平台,挖掘丰富的资源,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也为听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平台。
高校在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师资配备上绝大多数都是健全教师,因此听障学生介于某些物质表象障碍和多方面的心理障碍不能在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师展开良好互动。新媒体互动性的优势就在于使得没有机会和途径表达自己观点和想法的听障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抒胸臆。借助MOOC等网络平台,听障大学生可以自由而充满地表现自己的另一面。
在传统课堂上,教师的课题教学是听障大学生知识的全部来源。教师在通过案例法辅助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又常常被案例所困。听障大学生对于案例的全然不知让教学内容很难丰富饱满。新媒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型载体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机、论坛、微信、QQ等迅速、快捷地收集、处理和输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并传递给听障学生,突破了传统课堂载体的局限,丰富了教育手段。
在听障大学生交友和交流的观念中具有很强的群体性,即他们只愿意与自身身体状况相似的人交流。新媒体传播技术的虚拟空间里的具有匿名性特征,这使人际交流中的缩小了交往的心理距离。教育主客体间也只有符号的交往,在各种社交媒体中可以畅所欲言地、真实的表达自己的三观及道德观、爱情观等。同时,对于听障大学生的时时思想动态,学习和生活状态都会及时有效的呈现出来,教育主体可以针对暴露出的问题组织进行时时讨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载体探索多样有效的教育模式、教育管理、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等,开创新形势下听障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建立健全高校新媒体信息监管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当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建立校园媒体信息监管机制,通过设立网络管理员、创办新媒体学生社团等方式加大舆情监控力度,防止有伤害残疾人信息的渗透和不良思想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舆论价值取向,正确看待残疾群体,健全媒体信息监管的长效机制。规范新媒体使用行为,为残疾人提供一个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搭建丰富的教学管理平台。
网络信息环境是开展听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新媒体技术平台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载体形态,利用新媒体载体发挥听障大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具有特殊优势。在无障碍技术的支持下,网络能以克服他们在语言上的不便,消除心理上的消极因素,激发听障大学生的能动性。因此优化整合教育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校园设施环境和激发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合力发挥舆论环境功能。
提高媒介素养的目的主要在于教会人们如何科学、正确地认识和使用媒介,提升对媒介所传递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避免受到虚假不良信息的迷惑。面对纷繁的信息化浪潮,辨识和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已经成为教育主体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高校教师作为新媒体受众的先驱必要先行一步,首先要具有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以听障大学生为主体,注重自由全面发展,再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对大数据时代下的海量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审视、研判和选择的能力。在培养听障大学生媒介素养方面,第一要培养对媒介信息的支配能力;第二要培养他们对媒介的评判能力。
在新媒体技术支持下MOOC、SPOOC 等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 MOOC学习平台提供的优质课程和在线互动的特点与听障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相契合,为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提供可能。教师应充分挖掘可利用的MOOC学习资源为听力障碍学生所用,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创新新型教学模式。
[1]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博士论文2009年
[2] 张新雅.网络环境下的听障专业政治教育对策研究中学教学参考 2011年2月
[3] 张建颖.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 福州大学学报 201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