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瑞林
(新乡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新乡 453003)
2013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时,援引清代龚自珍《定庵续集》的一句话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1]”可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对历史在民族精神的培养中起到的作用高度重视,因为历史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的载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程通过历史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它不同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方。它有助于学生了解近代中国受尽屈辱的历史;无数仁人志士为了挽救中国于危亡,不断奋斗牺牲的历程;新中国的人民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奉献终生,前仆后继。从历史当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的热情,使学生明白在近代的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中国要想走向独立自主和繁荣富强也只有社会主义这一条路可走,其他任何道路都是行不通的。也就是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的四个选择,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发展历程当中民族精神的结晶。正如列宁所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2]”我们必须发扬和继承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倘若民不爱国,国何以为国。大学生群体是将来祖国发展的栋梁和主要建设者,对他们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有着相当的必要性。从年龄上讲大学生正处于他们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是趋于成熟的关键阶段。尤其是大学一年级新生,他们刚刚从中学那个相对束缚的环境当中走出来,来到大学这个思想相对自由的殿堂。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各种各样的思潮蜂拥而至,学生通过手机和电脑随时随地都能接收到很多未加甄别的信息和思想,进而受到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主流媒体对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宣传。西方文明对大学生爱国主义价值观的侵蚀也不容小觑。从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就试图在全世界推广其文明和价值观,到21世纪的今天仍然如此。尤其美国每时每刻从各个层面,以其经典的人权高于主权的普世价值观来宣扬它的文明。淡化主权,自然就会淡化民族身份的认同感,进而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安定团结。这一切都需要高校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对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古代有着辉煌而灿烂的文明,但是到近代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可以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和血泪史。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对我国进行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展开了长达百年的侵略。从鸦片战争到日本侵华战争,列强对中国发动了数百次侵略战争。根据张振鹍在《论不平等条约》一文所统计,西方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竟然多达三四百个[3]。通过不平等条约,列强向中国的勒索次数之多,数额之巨,古今中外世所罕见。仅仅辛丑条约当中的庚子赔款一项,连赔款原额4.5亿两白银加利息5.3亿两白银,其总数就高达10亿两白银。除勒索赔款,列强还竞相掠夺中国的领土,在中国开辟租界。列强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快,到20世纪之初,已经分无可分[4]。领土沦丧,国之不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对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侵略史实的讲授,就是要让大学生勿忘国耻。但是造成这种局面归根结底是中国在近代政治经济落后导致的。如何避免这种状况再度发生,就需要激发大学生对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操,鼓励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近代中国饱受侵略之时,为了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避免亡国之耻。无数的仁人志士,前仆后继,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华章。可以说一部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血泪史,更是一部中国人民力求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的奋斗史,一部中华民族探索和改变国家命运的历史。可以说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每一个爱国事迹和运动都给我们提供了纲要课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林则徐虎门销烟,大快人心;三元里人民抗英,义和团廊坊大捷,世人乃知中国国民之不可欺;甲午海战中,邓世昌指挥全舰官兵,驾驶致远舰,视死如归撞向敌舰。这些爱国主义行为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佩。试图推翻清政府腐朽统治的黄花岗72烈士;大革命失败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夏明翰、向警予和蔡和森等中国共产党员;尤其夏明翰的杀了我一个,还有后来人的诗句,至今为人们熟知;红军长征过程当中的顽强不屈,怎能不令人震撼!抗日战争时期,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共御外敌。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母亲赵一曼,在枣宜会战中奋勇杀敌,不幸牺牲的张自忠将军。正是他们的奋勇向前,抛头颅,洒热血,才有我们祖国独立自主和平的今天。他们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通过对这些爱国主义事迹的学习,必然能够激发学生继承先辈的遗志,为祖国奋斗的激情。
清政府晚期虽然腐败,最早探索改变祖国前途命运的却是清政府中的有识之士,以及一些爱国主义的知识分子。从最早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他们试图了解,学习西方,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后来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开展的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皆是如此。但是随着邓世昌将军悲壮的牺牲,清诉政府器物上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了。农民阶级的自救运动太平天国起义,也曾席卷半壁江山,还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是因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资产阶级被国人寄予厚望,他们试图通过改良和革命来拯救中国。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只有百日,清末宪政改革的失败使得清政府失去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换来的却只是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这一切的失败都证明了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所主张的道路在中国都是行不通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无产阶级,所努力奋斗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才是中国应该走的道路。而中国的未来也只能是这一条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中国的政党,它成立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富强,维护国家主权的奋斗史,是一幅幅爱国主义史实的画卷,在这一过程当中,中国共产党付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代价。
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才使得中国避免了亡国走向了独立,进而建立了新中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了中国人民迈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讲述,必然能使学生明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也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爱国主义与热爱中国共产党在现代的中国是相统一的。热爱中国共产党就是爱国。
立足于本区域挖掘爱国主义的素材,就是要把纲要课所讲的爱国主义事件、英雄人物的事迹同执教高校所处的地区联系起来,拉近这些历史事件与学生的时空距离,使原本生硬的历史事件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符号。以笔者执教的新乡医学院为例,因为新乡医学院地处河南省,学生也多以河南籍为主,而在近现代史上有很多历史事件和民族英雄人物都与河南有关。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无条件投降,历时14年的抗日战争当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河南籍民族英雄,七七事变当中在卢沟桥奋勇杀敌的吉星文和金振忠,著名的抗日将领吉鸿昌、彭雪枫,众所周知的东北抗日联军主要领导者杨靖宇都是河南人。他们面对着敌人侵略的屠刀誓死反抗,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除了这些河南籍的民族英雄,还有很多能够突显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河南。比如,共产党早期罢工的高潮 “二七大罢工”就发生在河南郑州,郑州火车站附近还有著名的“二七纪念塔”,“二七大罢工”虽然失败了,共产党人为了拯救中国奋勇向前的爱国主义精神,林祥谦宁死不复工的英雄气概却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丰碑上。笔者在课堂上讲到河南籍的英雄人物时,大多数同学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教师还可以让提前布置,让学生参观自己家乡与之相关的博物馆和纪念馆,搜集相关材料,上课由学生来讲述对这些爱国主义英雄和事件的看法和感受,再进行分组讨论,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当中,主导课堂,活跃整个课堂的气氛,改变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当中接受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我们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并不是一种狭隘的爱国主义,不是要让学生从屈辱的历史中对侵略我们国家的列强产生仇恨,而是要让学生勿忘国耻,以史为鉴。对今时今日中国的前途命运有更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西方国家怀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态度,还要努力学习他们文化的优秀之处,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致力于展现出中华民族特有之精神,与当今社会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扭曲价值观作斗争,建立起我们的文化自信,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也能走向世界。
现在是社会主义和平建设的年代,不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那种轰轰烈烈的爱国主义行为,当代大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5]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努力工作,这就是现在需要的爱国主义,因为今日之中国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中国共产党伟大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一事业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来参与和完成,我们每个活在当下的人,努力学习、工作和生活就是为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体现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爱国主义情怀。
[1]曹雅欣.习近平: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EB/OL].[2015-08-0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06/c_128100786.htm.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8.
[3]张振鹍.论不平等条约——兼析《中外旧约章汇编》[J].近代史研究,1993(2):57-58.
[4]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12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1-22.
[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