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措施研究

2018-03-06 23:56:01陈婕沈华张俞钟沂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民族

陈婕,沈华,张俞,钟沂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都匀 558022)

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竞争不断加剧,为了更好适应激烈的市场环境,对各类人才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十九大的召开,“十三五”规划的逐渐实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急需更多心理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心理素质问题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总体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仅与汉族大学生共有相同的心理素质问题,也有着各具民族特色的不同心理困惑。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有关方面人士的重视,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成为重要的方向。

1 心理健康标准及教育的必要性

1.1 概念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调适能力和发展水平,也就是说人在内部、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时,可以长时间保持一种正常的心态和状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要符合基本要求,也要具有与之年龄相符的体现或表现,是一种内外都比较满意的持续心理状态。心理健康的评价标准是一种理想尺度,它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仅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并且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键康与个人的成长、成才、事业、成就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关系重大,是形成健康心理品质的基础,既是全面发展的根本,也是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重要条件。同时,个体心理健康的水平,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整体素质和中华民族的前途与命运。

2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1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生存、竞争等因素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为了全面了解掌握新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课题组在对贵州具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近10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采用心理健康测查表,分别对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进行了测试,一是抽取大学一、二、三年级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测试;二是抽取相同数量汉族大学生进行对比测试。

2.1.1 少数民族学生测试

据测试,受试者在焦虑、抑郁、兴奋状态、躯体化上所占人数比例较高,分别达到27%、26%、25%、25%;脱离现实、病态人格、疑心为其次,分别达到18%、18%、15%。对T>70(较严重的心理问题)而言,受试者在躯体化上的比例高达22%;其次为病态人格和疑心,分别占13%和12%;脱离现实、抑郁、焦虑和兴奋状态检出率较低分别为9%、7%、7%和7%。

2.1.2 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对比测试

在所分析的各种心理问题中,汉族大学生、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高的心理问题大都为焦虑、抑郁、躯体化、病态人格、疑心等;但总体来说汉族大学生比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些心理问题上的所占比例要小。

2.2 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贵州具有代表性的五所高校调查发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地域差异、汉语水平、家庭经济状况及生活环境的影响,较少与陌生人接触,缺乏主动融入精神。在自我评价方面,由于存在民族文化差异,部分学生对主流文化缺乏认同感与积极向上的学习动机,缺乏自信心及积极进取的意识,自我封闭症状明显。在学习适应方面,部分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不强,学生各学科基础不扎实、思维方式相对单一、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等问题制约了这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适应性偏差。

2.3 新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影响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表现在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方面,部分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同胞通常居住的区域受地理条件及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教育的条件较差,制约了这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某些少数民族学生自尊心较强,自我封闭症状明显,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在家庭环境及个人因素方面,贵州是一个多民族交错杂居和一些民族成片聚集的省份,少数民族有着自身的民族文化,受本土文化、长辈的文化程度以及他们的生活习惯等影响,部分受影响的青少年会忽视对他人、集体的责任感。

3 新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3.1 采用多元化教育模式,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学校教育的认同感

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融入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利用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采用多元化教育模式,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文化及学校教育的认同感。

3.2 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促进民族团结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在充分发挥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交流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各种特色社团活动,尤其是定期开展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友谊,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将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形成独具一格的民族文化,培育和弘扬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促进民族团结融合。

3.3 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才能使其正常有序地运转。第一,按照已正式出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制度和政策来构建少数民族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第二,各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原则来选择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第三,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要不断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尤其是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能力。

3.4 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保证,加强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努力提高对少数民族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认识,树立素质与心理教育并重的观念,加强针对性的培养和专业培养,尤其是要不断提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班主任、辅导员相关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习掌握心理测量的方法。积极开展团体辅导,进一步提高新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教育。

3.5 充分发挥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家庭与社会的关系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家庭及学校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关渗透、相互影响的。只有在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教育力量和谐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心理发展才是健康积极的,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自优势,使其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一致,理念趋同,过程同步,方法互补,资源共享,从而产生多渠道、多方位的和谐心理健康教育效应,优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4 结语

新时期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民族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人才及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同胞的文化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为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增加了难度。在多元文化下,要着重研究民族本土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主体差异,找出两者之间的结合点,不断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来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结合、融合民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大团结、大融合,以此真正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1]覃殿益,韦克平.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对策探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S2):194-196.

[2]杨胜勇.贵州民族学院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05-110.

[3]杜德馥.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研综述[J].吉林医学,2006,27(10):1165-1166.

[4]黄朝宾.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学习心理差异及教育策略探索[J].贵州民族研究,2004(2):175.

[5]黄乾玉.贵州省黔南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0,30(5):46-49.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心理健康民族
我们的民族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