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姗姗 史 君 陈 武
为聚焦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前沿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探索,深化文化软实力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2018年6月9日,由武汉大学国家文化软实力协同创新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软实力研究》编辑部共同主办的“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理论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来自国家文物局、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国防大学、武汉大学等单位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与会专家围绕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新使命、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大国方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治国理政、语言实力与文化软实力提升、期刊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黄泰岩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是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迎来新的历史契机。他认为,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局的高度,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进一步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新时代坚持和践履我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也是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大时代需要。加强对文化软实力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阐释和研究,是新时代赋予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
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谢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工作,强调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文化软实力研究与建设工作,对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她强调,要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努力学习好、阐释好、宣传好、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理念、文化主张、文化方针和文化政策,书写文化强国、文化强省的时代新篇。
国防大学少将、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颜晓峰教授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框架的高度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地位和建设使命。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文化养分和精神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实质上就是明确了作为思想文化精髓的理论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体现的制度文化、制度理念、制度价值、制度伦理、制度信仰、制度精神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包含和传递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一道托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大厦,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相互作用、相互强化,文化软实力强基固本。他强调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科学把握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内在联系和基本要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文化复兴推动民族复兴。
长江学者、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教授指出,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当在已有建设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于文化精神建设、文化能力建设、文化心态建设以及文化形象建设这四个战略支点。他认为,文化精神是文化体系最深层和最核心的内容,新时代应坚持提炼与弘扬人民本位、刚健自强、创新创造、开放包容等在内的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是文化自信构成的重要基础,在文化能力体系构成中最根本的是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在文化强国的建设中要推进以创新创造为核心的文化能力建设战略。文化心态建设是文化强国建设中极其重要的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铺垫好支撑其文化高势位的、积极向上的文化心态;文化形象是人们从文化角度对一个国家形成的印象,应坚持在向外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塑造中国文化形象的过程中,也切实练好深化自我认知和中国理解的内功,掌握好中华文化域外形象的塑造权。他认为,文化精神、文化能力、文化心态是内在的建设,文化形象是外在的塑造,以上四个战略支点体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对内建设与对外塑造两个方面的统一。
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党委书记、理事会理事长徐圻教授聚焦分析了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物质前提和文化支撑问题。他认为,在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利与害的关系,需要调整这种利害的手段仍然是实力,既包括硬实力,如经济、科技、武力等;也包括软实力,如精神凝聚力、道德力量、国民素养、外交手段等。他提出,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强盛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是低标准;而精神、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方面的强盛则是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条件,这是高标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加强软实力建设,塑造有特色、有建树、有亮点的“文化的中国”“人类精神宝库里的中国”。他指出,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还必须突破使整个民族、全体公民都成为“现代文明人”的难点,为此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国家文物局刘曙光研究员谈道,本次理论研讨会的会期适逢我国第二个自然与文化遗产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不仅是在展示我国的文物保护工作,而且是在向全球推介中国的优秀文化,是我国文化领域向国际社会开放的重要举措。他指出,文物保护与文化建设密切相关,文物考古工作一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要以文物以及文化考古为载体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此,要注意三个方面:一是要在科学批判的基础上提炼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剔除糟粕并消除其消极影响,做好顶层设计,向世界传扬具有当代中国特点和气息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二是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过程中要做一些“区别对待”,对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要充分彰显文化自信,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及欠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则要更多地展示谦虚和尊重,以利于消除隔阂、加强融合。三是要有耐心,杜绝文化传播中的急功近利思想,加强长期设计,进行深入可持续全方位的文物博物馆工作,彰显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郭建宁教授的发言聚焦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两大关键词——“文化自信”与“中国话语”。他认为,加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本土性,呈现“中国形态”,同时也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现代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郭建宁指出,中西文化的输入和输出有逆差,真实的中国与西方误读的中国有反差,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有落差是造成国际舆论格局中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等话语困境的重要原因,对此,在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强国征程中应该使硬实力与软实力相得益彰,要注意处理好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的关系、大众话语与学术含量的关系、中国话语与世界话语的关系,以原创性、标识性、引导性的中国话语提升文化自信。
长江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认为,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关键,在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认同、信奉和践行。她指出,要打好价值观念之争这场硬仗,除了进行正面宣传教育外,还需要在与其他文化、思潮的博弈中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位价值特色。第一,任何国家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都要经受住其他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挑战。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在“世界祛魅”的多元社会中与其他价值观进行博弈而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第三,制度是实现核心价值观同化的有效手段。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需要渗透到政策、制度、法律中,融入人们的实际生活和精神世界,真正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能使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文化软实力杂志》主编、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骆郁廷教授的发言聚焦探讨新时代大国博弈中的文化软实力竞争问题,他以中美关系为例剖析了当今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的激烈态势与本质意蕴。骆郁廷指出,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大国竞争的战略角度看,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文化软实力竞争实质上是一种影响力竞争,关系到世界主导地位的问题。他认为,在新时代大国博弈中加强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应对,应该加强议题设置、强化战略协同、注重价值澄清、推进网络引领、深化文化创新、扩大文化交流、加深文化理解,促进文化多样性共存和包容性发展,为营造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环境做出贡献,也为我国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此外,西南大学周琪教授阐发了对“图语”视域中文化软实力的见解,她认为图像是有效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媒介方式之一,以“图语”实践推动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应顺应图像时代的特质,在文化传播中图文并重;守本开新,生成文化表达和传播的图像民俗;开拓发扬,运用图像生产和创造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国际传播力。上海交通大学高福进教授认为新时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源自于传统历史文化的积淀、国家经济与文化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外文化比较、碰撞与交流,应关注并发挥文化软实力建设在构建、塑造及提升国家形象方面的重要作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教授指出,文化在新时代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以北京市朝阳区文化建设的成功案例为启示,对长江文明之心的规划建设提出了初步设想。
武汉大学国学院院长郭齐勇教授以生动实例系统阐发了王阳明关于治国理政的智慧,如坚持以民为本,体恤民众疾苦,回应民众需求,解决百姓困难;加强道德教化,将养民、富民和教民结合起来,运用老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订立乡规民约,大兴讲学之风,强调道德本位,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对腐败深恶痛绝,大力惩治腐败,对什么是权、如何用好权有深刻的认识。他指出,王阳明学说的当代启示主要体现在,一是强调良知的主宰,重视道德的主体性和制约作用;二是强调知行合一,王阳明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和独特的生命智慧是密不可分的;三是强调为政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政治实践中体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与具体的行政手段相结合起来,等等。这些宝贵的思想智慧对新时代治国理政仍具重要借鉴意义。
长江学者、湖北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江畅教授围绕中国传统价值观现代转换面临的任务进行阐发。他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当代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如何按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当前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大任务。传统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换。一是需要大力弘扬的传统价值观念,二是需要进一步深刻更新的传统价值观念,三是需要根据人类文明的新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新要求着重强化的现代价值观念。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华教授结合梁启超的《新民说》探讨了国民素质与文化软实力建设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国民素质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层面,提高国民素质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他引用梁启超对于“新民”的释义——“新民云者,非欲吾民尽弃其旧以从人也。新之义有二,一曰淬厉其所本有而新之,一曰采补其所本无而新之。二者缺一,时乃无功”,指出在当今中国重讲新民和再造国民应学习和继承梁启超的胸怀与眼光,对于数千年的中国传统道德思想既反对全盘抛弃,又反对墨守陈规,而应在中西通融中返本开新。杨华认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当世界的聚光灯突然聚焦到中国身上时,每一个人都代表着中国形象,每一人是否做好成为大国国民的准备显得特别重要,因而祖先的君子人格和君子处世之道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时代的文明之光。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副所长魏晖研究员的发言聚焦“语言文化交流助力新时代文化软实力提升”一题展开。他指出,语言文化交流是一种以语言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信息、知识互换及沟通,从性质上来看它是中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显性文化属性及隐性政治属性的文化外交。新时代需要更加重视语言文化交流,面对形势依旧复杂、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交流更加频繁便捷的时代境遇,必须提升国民语言文化素养,培养一大批语言文化使者,坚持以语言互通为基础,以语言文化产品开发与服务为重点,以实现文化理解为目的,大力开发语言文化产品,重视文化产品的内核挖掘及价值升华,通过各种策略增强语言文化交流对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助推力。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黄行研究员指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国际合作新平台的实施需要“沟通”和“认同”这两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而语言在“一带一路”愿景和规划中发挥的沟通与认同作用尤其值得关注。他认为,语言作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其“实力”构成主要有信息质量和语言中心性指数两个指标。基于这两个指标,黄行对世界各国及“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实力状况进行了微观和实证分析,并探究了语言实力对比状况背后的原因。基于以上分析,他认为,我国“语言实力”作为文化软实力的载体在“一带一路”国家合作中的吸引力、传播力和影响力,仍存在较大的有待提升和发展的空间,并提出要增强语言实力以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赵世举教授指出,语言是人际桥梁、社会纽带,是文化要素、文化结晶和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更是身份标记和族群标记,具有强大的凝聚功能和软实力价值。华语是全球华人共有的语言,构建对华语的整体性认识和概念的统一,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华语的全面认识,促进华语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增强全球华人的族群认同、文化认同和凝聚力。他通过对海外华人社群发展史的考察,印证了对华语的看法与族群认同的正相关性,得出要增强全球华人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必须要强化华语认同的结论。他认为,对华语的片面认识、局部关注和碎片化,会弱化华语认同及其凝聚力,随之也会弱化中华文化认同和华人认同。因而迫切需要尊重语言事实,复原华语全貌,构建整体华语观、全面华语观,增强全球华语认同,借以促进中华文化认同和全球华人认同。
黄泰岩教授希望武汉大学要充分发挥研究优势,通过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期刊建设,推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做出自己的贡献。为此,要着力从以下方面继续努力:第一,把握新时代要求,切实增强研究和回应文化软实力建设重大问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积极关注、认真研究解决文化软实力领域重大而紧迫的问题。第二,进一步扩大学术影响,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品牌。要深化文化软实力研究,立足于文化软实力研究前沿,多维探索和呈现文化软实力丰富的研究成成果,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第三,进一步发挥学术刊物的阵地作用,加强同广大的学术同行和有关部门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刊物建设,搭建本领域内的学者专家以及政府部分之间交流共享平台,共同推进我国关于文化软实力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应用,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供学理支撑和战略咨询,共同探索和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与发展。
谢铭指出,为推动《文化软实力研究》期刊在未来发展中更上一层楼,取得更大成绩,她希望:其一,把好导向关,强化理论指引。立足当代中国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强化正确的理论指导,把好期刊的政治导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导向。其二,把好质量关,彰显聚焦刊物特色。树立精品理念,服务高质量发展,紧扣“文化软实力”主题,进一步建设好特色栏目。立足学术前沿,汇聚一批名家大师的精品力作,将期刊打造成为学术界和出版界有重要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引领学术界关于文化软实力领域的研究潮头。其三,把好创新关,发挥智库功能。坚持创新理念,打造《文化软实力研究》杂志的“新时代升级版”,秉持理论研究服务实践发展的原则,致力于关注、探索、解答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文化软实力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发挥高端智库功能,服务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宏伟目标。
骆郁廷在大会总结发言中指出,本次会议是一次小范围、高层次、跨学科、有深度的理论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体现了对文化软实力研究多维视角和前沿问题的深刻思考。在《文化软实力研究》杂志创刊两周年之际召开本次理论研讨会,对于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思想,进一步探索和推动文化软实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研究》杂志的建设与发展,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骆郁廷指出,创刊两年来,杂志主要聚焦于聚焦文化软实力的基础理论与时代前沿问题的研究探索,在文化实力与大国方略、时代发展与文化创新、核心价值与以文化人、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语言文化与国家能力、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化、文化产业与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探索,得到了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一批有影响的专家学者向本刊投稿,不少专家学者的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转载,提高了本刊的质量和影响力。下一步将在杂志的时代感、创新性和引领力上下工夫,立足时代前沿,强化问题意识,推进理论创新,进一步提高杂志的影响力,使之成为国内外文化软实力研究和交流的重要平台与窗口,希望和欢迎学者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本刊、踊跃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