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蕉岭县友邦小学 郭晓红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颁布和实施,素来被视为戴着镣铐跳舞的语文教学似乎可以无拘无束了如今一个超越预设的新生命向我们走来,这就是从“教会知识”转向“教会学习”,坚持16字方针:吃准目标,夯实基础,指导学习,鼓励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该怎样有效的落实这一方针呢?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所谓“吃准目标”,就是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上成所教那种类型的阅读课。做到年段目标准确、鲜明,不缺位,不越位。如何才能根据课程标准吃准教材呢:
首先要吃准课程的总体目标。语文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审美等,朴实一点说,就是书读得好,字写得好,能阅读,能写作,能交际。其中,把书读好、把字写好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能阅读、能写作是硬功。硬功要下硬功练。
其次要吃准年段训练目标。各年段教学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不能彼此割裂。例如,识字写字教学,低年级要培养识字兴趣,达到基本要求。中年级则要运用学到的识字、写字方法,自主识字,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易错、易混字词进行比较与辨析(如“已经”的“已”与“以后”的“以”“一再”的“再”与“实在”的“在”)。高年级要进一步提高识字、写字的速度与质量。
第三要吃准单元训练目标与课文(课时)教学目标。一篇课文总处于教材某个组织位置里,所以你教的应当是那个年段的语文课。一篇课文总有一篇课文的特点,所以你教的应当是这类课文的语文课。一堂课总要有一个教学重点,所以你教的这堂课应当有鲜明的个性:是侧重语言训练,还是侧重方法指导,亦或是能力培养?
“夯实基础”,就是要干好小学语文该干的事,学生要读好书,写好字,要听得明白,说得清楚,写得通顺,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基础不牢,能力不会强,素养不会高。即使暂时取得高分数,过了若干年回头看,建的也还是语文的“豆腐渣”工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字词教学的落实。要重视低中年段字的音、形、义训练扎实到位,词句的理解渗透在整个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词相连,由段到篇,篇章结合。高年段要重视体会词句的含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品味语言,领悟写法、学会写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和读书笔记,做到文从字顺,正确使用顿号、分号、书名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只有基础扎实了,学生素质才能提高。
“指导学习”,就是要增强在阅读教学中指导读法、写法、学法的意识,有切实可行、灵活多样、适合那个年段、那篇课文的指导怎样读、怎样写、怎样学的方法策略,并且渐渐内化成适合学生自己的读法、写法、学法,进而形成较强的学习力。方法的指导切忌概念化、一般化,要体现语文学习的规律,好学、管用。有效的教学应是扎扎实实地学、情趣盎然地学、触类旁通地学,这也是学生喜爱的课堂教学。怎么才叫扎扎实实呢?就是在课堂上给孩子留有充裕的读书时间,孩子们在课堂上潜心地读,静静地想,拿起笔认真批注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增加阅读理解的程度,让孩子的思维能力更具有深刻性。要使课堂情趣盎然,就需要逐渐揭秘学生想知道又不知道的问题。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同时还要去引导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去引发学生探究研读的欲望。怎样使学生触类旁通的学呢?那就得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使他们逐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思起于疑。创新意识与思维的训练也是从问开始。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起于疑,起于学生质疑,让疑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序以疑,让疑问成为课堂天然的主线;终于疑,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带着新的疑问走向生活、走向阅读。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课题,不仅可以弄清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可以有提纲挈领领会中心等作用,并从质疑的问题中找到突破点,去解决课文的重难点。如教学《出色的老师》时:我板书完课题,先让学生理解“出色”的意思,然后三言两语的说了些提问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接下来我指着课题问学生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略加思索,纷纷举手,提出了“这个老师是谁?为什么称他是一个出色的老师?”这问题统领了全文,下面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自悟,整堂课,学生的自主表现很充分。
当然,并非所有的课文都要让学生向课题质疑,千万不能为了质疑而质疑,不能“多此一举地问”,不能“虚晃一枪地问”,不能“不着边际地问”。它不是一个教学方法上的法宝,要因课制宜,巧妙运用,发挥其最大的效果,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鼓励创新”,就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心甘情愿地“让学”,让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其次,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自主学习,学生真读、真说、真写、真感悟、真体验;再次,要有一个好的机制,有一套好的模式,有许多好的方法、策略,保证学生“能学”“学会”“会学”以及持续地“乐学”。“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育者不再囿于一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课堂俨然成了多声部思维合奏曲。于是《亡羊补牢》既可以解读为为时未晚,也可以解读为追悔莫及;《滥竽充数》既可读出南郭先生之伪,也可读出齐湣王之智;《落花生》中的花生未必是理想中的人生,苹果、石榴、桃子既好看又实用才是尽善尽美……诸如此类异彩纷呈。
的确,语文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精神营养,只要学生“悟”得其神,“疑”得其精,“超”得其度,他们的精神必将更加富有灿烂,他们的语文素养也必将更加丰润厚重,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