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颜色词及其语义生成原因探析

2018-03-06 17:09窦新艺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汉语颜色红色

窦新艺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014)

汉语颜色词斑斓多样,语义丰富。探讨颜色词及其语义生成的原因,有助于汉语颜色词的正确使用,有助于汉外颜色词的比较研究。

1 自然万物是基础

自然界孕育着千姿百态的生命,渲染着五光十色的图像,人们通过视觉感知外在的实物,形成了对整个世界的认知。徐通锵先生认为:“汉语社团的思维以直觉型概念为基础,表达这种直觉型概念的字在性质上都直接接受现实规则的投射,因而呈现出这样那样的理据。”[1]。因为汉字是表意体系文字,最直观地呈现出事物的外在,并用这些形式作为思考和表达的工具符号。这是一种外在的感性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认知的深入,将这种原始的感性思维升华到理性思维。

1.1 从词源角度分析

红色又称作“赤”“朱”等,人们研究后发现在甲骨文中红色用“赤”字表示。《说文·赤部》:“赤,南方色也,从大从火。”原来是指火焰燃烧的颜色。《说文· 木部》:“朱,赤心木,松柏属。”“朱”原本指称赤色树心的树木。“红”字原来指一种布料的颜色。可见红色与当时的纺织业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表示颜色的词开始是指具体的实物,后来抽象化,具体化成为专指色彩的形容词。

黄色中的“黄”字,据现有资料表明“黄”字出现的文献资料中多指玉佩的形状,“黄”字最初的意思是表示一种玉器,而并非我们现在用作表示颜色的词。随着时间的迁移,“黄”字逐渐从玉器的描述中抽离出来,成为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颜色词。《说文· 黄部》:“黄,地之色也。”

灰:《说文· 灰部》:“死火余烬也,从火,从右。又,手也,火既灭,可以持执。”“灰”字本意是指用手灭火后遗留下来的灰烬,指具体的实物。《礼记 ·月令》也记载到“仲夏之夜勿烧灰。”郑玄为此作注“火之灭者为灰。”这也同样证明了“灰”字在开始出现时是指余灰。直到晋代,人们逐渐将“灰”字的意义转变为今天所指的灰色的颜色,或是低沉的心绪。

这些都充分说明颜色词的源头多是日常生活中具体实在的物体,后来演变成今天的表示颜色的形容词。

1.2 从词义的角度分析

白色:“白”字在《辞海》中的解释是“像霜雪一样的颜色。”这一解释与现代社会所使用的解释意义基本相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像雪或者像霜一样的颜色。在《新华字典》中解释为像雪或乳汁一样的颜色,与黑色相对。可见这些对于白字解释的例子多以实物为准,用具体实在的物体来进一步阐释颜色所指。

黑色:《现代汉语词典》中也解释为类似煤或者碳一样的颜色。《新华字典》解释为像墨或是类似的颜色,与白相反。

绿色:在《说文解字》中提到“帛青黄色也。”《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生长茂盛的草以及树叶的颜色,并且该颜色通常由黄色和蓝色混合而成。”《新华字典》延续了这一种解释方法:“是一种树叶或是草的颜色。”可见对于绿色的解释也是借助于实物进行比对解释,用人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加以说明。

颜色词从词义的角度来看常常借助于生活中熟悉的实物进行比对说明,起到辅助说明的作用。即由具体可查的实在事物来生动形象地说明颜色词的词义。

2 独特的民族取向和群体心理认同

颜色词由最初的“托物呈色”到后来的“由色隐喻”是一个漫长的本土文化的融合问题。颜色词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适应人们对于语言多样化层次化的表达方式的要求,词义由此不断扩大深化,由简单的形容客观存在的颜色到加入是非观念、情感明暗、褒贬态度的隐喻内容,形成了不同文化群体的独特表现方式,让原本单调的颜色词呈现出饱满的文化内涵。

人们通过生活经验对色彩产生一种基本的情感认知,这种认知源于人们对环境的具体实践。例如“黑市”一词,自然界中缺少阳光的地方往往是黑色的环境,由于光线昏暗,身处其中会有一种不安焦虑的情绪,这是一种低沉的基调,缺乏安全感,由此慢慢延伸到不合法的渠道不正常的没有统一标准的规则,把这种不良的感觉附加到“市场”一词的身上就变成了“黑市”,形容未经政府批准而非法形成的,以交易不许上市的商品或以高于公开市场的价格,秘密进行买卖为其特征的市场。再例如“红军”一词,它更多地倾向于一种感情色彩。在中国,红色预示着喜事来临、热闹的氛围,表示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展现蓬勃迸发的生命力,所以军队一词用红色来修饰这支军队就变成了一支充满战斗力,必将凯旋的胜利之师,也就是“红军”的真正寓意。

3 历史、民俗和宗教的影响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对颜色的感受原本来自于本能的体验,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阶级社会的出现,颜色也出现了阶级性。这种阶级性比较突出地体现在穿衣方面,从衣服的不同颜色体现出社会地位的尊卑和相应的等级秩序,此时的颜色所传达的就是一种象征意义和社会文化信息。古代用颜色比附“五德”,据说黄帝土德,色尚黄。周代时期,人们认为红色和黄色是高贵的颜色,所以达官贵族们常以鹅黄色、红色作为他们的服饰颜色,而平民多穿褐色,深色的粗布衣服,因为黑色在此时被认作是低贱的颜色。

从民俗的角度来看,比较典型的是红色和白色。红色象征着喜庆、欢乐、美好和热闹。白色则相应的表示冷清、肃穆、悲伤和哀痛。传统的中国婚嫁俗称为“红喜事”,新人当天要穿红色的衣裳,贴红色的喜联,配红烛、红桌布、红被面寓意着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幸福美满。女人孕育了新生命要吃红鸡蛋,系上红色腰带,盼望着新生儿能够走“红运”,希望其前程似锦。而传统的丧葬仪式则称为“白事”,以白色调为主,身穿白色丧服,灵堂布置多用白布,祭奠逝者的白色纸幡和纸钱表示庄严,肃杀。

从宗教的角度看,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曾说过:“语言能够忠实地保留民族文化,历史、各种娱乐和游戏形态,以及民族的信仰和偏见等。”[2]。佛教与道教对汉语影响颇大。华夏民族信奉龙的图腾崇拜,龙便是一身金鳞,即黄色预示着神圣、高贵、神秘,道教推崇的黄老之学其教徒穿黄色道袍,希望可以得道成仙。“黄道吉日”中的“黄道”就是沿用了黄色是正统宗教的神圣庄严,后又指吉祥幸运的意思。由此可见宗教对颜色词的文化内涵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颜色词的产生经历了一个从古至今、由浅入深的过程。自然界万物生生不息,为颜色词的产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客观实在”,人类认知的进步、思索的加深是颜色词发展的动力,其意义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丰富和发展。

注释

① 徐通锵.语言论——语义型语言的结构原理和研究方法[M].东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② 帕默尔.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 李红印.汉语色彩范畴的表达方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06).

[2] 叶军.现代汉语色彩词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3] 骆峰.汉语色彩词的文化审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 陈家旭,秦蕾.汉语基本颜色的范畴化及隐喻化认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2).

[5] 吴东平.色彩与中国人的生活[M].北京:团结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汉语颜色红色
学汉语
红色是什么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红色在哪里?
追剧宅女教汉语
追忆红色浪漫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特殊颜色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