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时代的人文精神
——由王小波杂文解析其幸福观

2018-03-06 17:09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期
关键词:王小波幸福观罗素

张 立

(西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陕西西安 710069)

幸福是什么?对此问题的解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大家都明白幸福不同于浅层次的琐碎快乐,不是简单的感官上的舒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可以源自自由、独立,也可以源自一些生活琐事,甚或只是一种感觉、一个笑脸、一本小书。人们对幸福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侧重于物质,有人侧重于精神,而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中多数人的幸福观却可以比较清晰地折射出该时代整体的人文精神。

中国当代学者、作家王小波是个崇尚理性与智慧的自由的人文主义知识分子,他极少从抽象的、形而上的领域写作杂文,而更多是在这样一个凡人时代从个人旨趣出发去关注平凡人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对人生和社会问题进行思索,推崇以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为本的人文精神。他的杂文中屡次出现“幸福”一词,甚至对幸福下过简明的定义:人得到自己希求的东西就是幸福。纵观其杂文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便可见出其幸福观。以英国自由思想家罗素为代表的实验理性主义对王小波的思想有重大影响,王小波在文章中也多次引证于罗素,其幸福观便可由罗素的几句名言加以概括。

1 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在《我的精神家园》自序中,王小波引用了罗素的这句话,并且发出呼吁:“弟兄姐妹们,让我们睁开眼睛望周围看看,所谓的参差多态,它在哪里呢。”

在《有关天圆地方》中,王小波引用了罗素所举的古希腊人和古埃及人对世界的看法,得出结论:“人们的见识总要受处境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知不觉,又牢不可破。”很多时候,人们在一种社会潮流的牵引下盲目追求崇高,追求高格调,弃绝了本真的东西,反而演变成一种人所共知的虚伪,而且这种虚伪又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成为一种比堕落还要糟糕的东西。很多人在思想受到束缚后变得既仇视其他具有盲目信仰的人,更仇视那些反对盲从的人。

世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世界观得到群体的认同赞许,否则难以觉得快乐。一个人想要特立独行、摆脱束缚,就必须有足够的忍受痛苦与隔绝的勇气。罗素认为,应当恰当地对待他人的看法,既不要盲目反对,也不要顶礼膜拜,应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一味遵从于外界,在别人的眼中生活,只会压迫自己、限制自己的发展,更不可能得到幸福,因为精神是不自由的。王小波说:“幸福的来源,就是不计苦乐、不计利弊、自然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的种类、分量,都不是可以任意指定的。”人要获得幸福快乐,就应当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深层次的冲动做自己想做的事、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应当根据外界环境、别人的嗜好和眼光来行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王小波的一篇相当有特色的文章,让人阅读时不禁捧腹,掩卷时又忍不住深思。这只猪敢于冲破被设置的束缚,随心所欲地生活,所以王小波推崇它:“我已经四十多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如此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生活安之若素的人。因为这个缘故,我一直怀念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其实,这只特立独行的猪包含了王小波对自由独立的思维状态和生活方式的肯定和期许。

参差多态表现在思想、精神方面才是最重要、最本源的。

王小波拒绝做“明辨是非的专家”,也反对那些只会明辨是非、拿道德伦理说教的人,因为把什么都规定了就毫无幸福可言了。而且他认为“生活的准则、伦理的基础,都该是些可以自明的东西”。他更反对有些自以为是的人像刽子手一般打量别人,“假如学养的目的是要打量人的话,我对这种学养是很有看法的”。

罗素说:“在人的欲望之外,并不存在道德的标准。”那些所谓的道德其实与人类的幸福并无多大关系,有时反而会阻碍人类获得幸福。王小波在40岁以前选择沉默,他认为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力量,人可以在沉默中学习、受教;在40岁以后不再沉默,开始以理性、平等的言论观点为中国知识界开拓视野。他不屑于以道德煽情来哗众取宠,只是本着一己的知识、良知来说话,他也决不以自己的思想来匡正他人,不做那种思想底蕴苍白陈旧的演说家和道德教化者。他所要做的是建议人们在重建中国的精神结构时不要犯傻,不要愚昧,也不要自欺欺人。用王蒙的话来说,王小波“进行的是智愚之辨、明暗之辨,通会通达通顺与矫情糊涂迷信钻死胡同的专横之辨”。

2 不加检点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人人追求快乐,这是不言自明的。王小波在其杂文中却提到不尽然的例子——受虐狂。假如人受到了无力改变的痛苦,便会把这种痛苦视为快乐,甚至固执地沉浸其中,以使自己感觉好些。这是一种人性的逆转,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不加检点的生活。

王小波拒绝过那种不加检点的生活,他选择遵从自己的兴趣生活,这主要表现在他对待工作和知识的态度上。

王小波说:“人从工作中可以得到乐趣,这是一种巨大的好处。”他选择的是自己感兴趣并想做的工作——从事人文事业。写作于他而言纯粹是个人兴趣,是出于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对真理和智慧的追求,是人生中无可替代的快乐。他的写作不是为了担负社会道义的责任,而是经过了头脑的思考,认为此事值得一做。他选择了中国自由知识分子必然会选择的那条路,用他的自由思想和精神将人们的思维引入一个温馨快乐的境界。在他的小说《寻找无双》中,已经声名狼藉、迷失了自我的王仙客也正是在这样一条美丽的小路上找到了彩萍,从而找回了自己,找回了智慧。

当下许多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待知识,而不看重知识的趣味性、审美性,导致他们对真正的求知缺乏精力和兴趣。其实最愉悦、最有效地对待知识的态度便是抛开功利性,仅仅出于个人兴趣和探求好的知识的愿望。如此,学习知识便成为一件毫无压力的幸福之事。学习知识的最佳境界也在于求知本身。王小波明白“知识分子的岗位就在于其独有的求知领地:他的所有自由与独立,首先依据于知识的至上性与自怡性”。他在杂文中常常提到大学期间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讲的一句话:“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那些热衷于为求知而求知的知识分子常常乐在其中。知识是好的,求知的人生更加美好,所谓“不加检点的生活”便是放弃求知这一善行。

3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

罗素认为使工作有趣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使工作具有建设性,并且认为“因成功一项伟大的建设事业而感到快乐,是人生所能获取的最大的快乐之一”。

工作是人获得快乐的途径之一,因为它可以帮助人排除生活的烦闷,使人觉得充实满足,给人提供发挥创造性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具有建设性的工作更是快乐之源,它不仅能令人满足,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可以帮助人确立崇高的目标,并给予人在平淡生活中忍受平凡单调的勇气。王小波喜欢也满足于平淡的生活,他认为这样的生活也是一种幸福,“在平淡中冷静思索,倒更能解决问题”。他在平淡的生活中从事着创造性的工作,获得一种作为知识分子所能得到的快乐。他“充分利用了经验哲学接近日常生活的特点,把一般性的严肃的哲学逻辑思考转化成戏谑性智性推理游戏”,他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以独特个性的方式写作杂文和小说,以那种不拔不动的姿态呼吁人们远离偏执,希望社会生活中能多些有趣与理智,多些公正和宽容。

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充满创造性、建设性的工作。“我自己也写了几本书,总算获得了一点创作的快乐。这些微不足道的幸福就能使我感到一生中稍有所得。”

4 结语

以上所谈并不是王小波补天浴日的思想,抛开“崇高”“高格调”的外衣,也只是他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反思、对社会的一点期望、对幸福的一些阐释与企盼。

谈王小波的幸福观只是以幸福为引子,粗略地分析了他的一些观点。在这个越来越多元化、常规化和务实的时代,随着知识分子对自身及所处环境的深入思考,王小波的人文主义思想及他对幸福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必然会一直存在。

幸福到底是什么?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是一颗歌唱的心的和声。”是的,幸福只是一种源自心灵深处的感觉,做一个虽然贫穷但是能静静地听着风声的老渔翁是幸福的;能在春暖花开、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眯起眼睛做做梦,也是一种幸福;而如王小波那样追求理性、智慧与有趣,按照自己的看法、遵从自己的内心过清白的生活,应是更多人的幸福。

[1]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

[2]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4.

[3] 王小波.怀疑三部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4] 王小波.时代三部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5] [英]罗素.为什么我不是基督教徒[M].徐奕春,胡溪,渔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 [英]罗素.罗素文集[M].王正平,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6.

[7] 许纪霖.他思故他在——王小波的思想世界[J].上海文学,1997(12).

[8] 姚新勇.“黄金时代”的重写与敞开——王小波的写作与现代新理论的重建[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版,2002(2).

[9] 王蒙.难得明白:王蒙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15.

[10] [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M].傅雷,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王小波幸福观罗素
青年要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评《当代中国青年幸福观及其培育研究》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浅谈高职院校“奋斗幸福观”教育
王小波 你好哇,李银河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悖论的成因
罗素的亲知理论解析
我就是他们要保卫的那种文明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现状、问题及对策
浪漫王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