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小琴
(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广东湛江 524094)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发展进步,高等教育逐步实现大众化,为使所有学生都能够享受均等的入学机会,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而且随着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数量的增多,国家、社会、高校开始共同努力,健全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由于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系统、长期的,必须要提高重视程度,从而更好的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进步。
首先,当前以“奖、贷、助、补、减”为主的政策和其他政策不断完善,其中,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8000元/年,国家励志奖学金每人5000元/年,国家助学金为每人3000元/年,入伍学生补偿代偿和退役士兵资助,以及直招士官资助每人8000元每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校园地贷款与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相结合,扩大了学生贷款范围,最大限度满足了贫困生申请需要,并且贷款的程序不断简化、贷款方式快捷灵活、还贷机制不断完善,能够帮助越来越多的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1]。
其次,在对上述奖金、名额进行分配时,并不是平均分配,结合高校、专业等不同,奖金要倾斜国家最需要的专业上,比如农、林、矿、核等企业[2],通过扶持这些学科专业发展,对高校的内部学科结构进行优化,并提供政策上的引导,顺利实现奖优帮困。
第三,高校从自身的事业收入中抽取5%的经费,将其作为贫困学生的校内助学金、奖学金、困难补助以及学费减免等费用,同时发动社会的资助力量,使资助的资金更加充足,让更多的学生都有足够的资金完成自己的学业。
此外发动社会、学校力量提供工作岗位进行勤工助学,帮助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生活、学习等问题。但是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广泛,形式不丰富,无法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第四,资助政策涵盖公办、民办学校,这体现出国家资助政策的公平公正,并且发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的力量设立高校的奖学金、助学金,发挥整个社会力量帮助、支持贫困学生学习。
资助高校贫困学生时,科学的判断出家庭贫困学生是极为重要的,了解其资助需要,从而将有限的资助资金发放给真正贫困的学生,使资助的效益得到提高。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差异、学生消费观念以及家庭收入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3],使得贫困生的认定工作存在极大地难度。贫困生的认定是复杂的过程,需要有完善科学的机制,但目前高校中缺少这种健全的机制,因此在实践中容易出现损伤贫困生自尊心、让其感觉不公平的情况出现。有些学院、班级只是由班主任、辅导员以及班委等少数人员确定资助对象,不能广泛的听取学生的意见,容易产生不满。还有的学生自己也会刻意隐瞒或谎报家庭经济情况,加大认定的难度还有些班级是通过投票的方法确定,但是在投票过程中存在拉票的情况,最终票数多的并不一定真的是贫困生,导致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并不能获得资助,缺少公平性。此外还有些学院是让学生到讲台将讲述自己的困难,有学生认为这样会损伤人的自尊心。
高校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大多数从经济贫困、地区偏远的地方来,在经济、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贫困学生在外语、人际交往、艺术、眼界、计算机等方面与非贫困生是无法相比的[4],这些贫困学生进入到高校之后会出现很大的心理压力和自卑感。对于大学生而言,贫困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心理压力比较大,其人际交往、新环境适应能力、学习任务完成能力等会存在很多不足。而且还有些高校在判定贫困生时,规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不能获得资助的,使得贫困学生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此外,在高校贫困学生资助中,贫困学生综合素质的拓展培养也是难点问题,所以在今后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中需要对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精神资助,使学生的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高校贫困生的认定是比较复杂的工作,有很多影响要素,为使高校贫困生认定更加准确、科学,需要使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高校需要积极广泛的调查,明确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个人情况、资助需要、消费数据等,通过数学建模的方法,为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构建量化评定模型。选择与学生家庭收入、支出相关的变量数据,对学生的贫困情况进行量化评定,初步确定家庭贫困的学生,再进行个别谈话、观察学生日常表现情况、向周围人了解等,确定贫困生的名单。此外还需要不定期的跟踪反馈和随机选择资助对象家庭进行实地调查,对模型进行修正,使贫困生的认定更加科学准确。如果条件允许还需要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高校贫困生信息能够与民政部门扶贫信息共享。
高校需要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认定制度,对贫困学生的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信息数据库,并定期对数据信息进行更新,实现动态化的管理,结合贫困学生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资助。数据库中的信息主要涉及贫困生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受资助情况、在校表现、心理健康以及困难等[5],使高校数据库信息更加实时、全面,能够随时结合学生的个人、家庭经济情况变化等调整资助方案,并准确的对贫困学生的个性以及共性资助需要进行把握,使每一位贫困学生的资助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为学生提供经济、心理、学业、就业的全面资助、指导与支持。
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有助于实现教育的公平,也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内容,让高校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水平的人才。随着国家资助工作的开展,高校从贫困生的经济资助提高到建立经济资助、精神资助和素质提升的资助体系中,淋漓尽致的发挥资助政策的效能。同时强化贫困学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外语等教育指导,科学的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开展多样化的素质拓展训练,使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水平得到提升,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中具备较强的生存能力。此外不能忽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的对贫困学生进行心理指导,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心理健康普查、心理测评、咨询以及课程开设和团队活动等,让贫困学生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态度,使其在学习、生活、交际、就业等方面的心理压力得到减轻,让贫困学生的人际交往、组织领导能力得到强化,实现其积极健康的成长进步。
总而言之,高校贫困学生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需要完善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政策,有效的开展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减少其经济压力,使其能够更加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实现健康的进步,成长为优秀的人才。所以要提高对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视程度,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并为高校培养高素质的、稳定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