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语言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
——《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的关键点》述评

2018-03-06 14:57广东工业大学张道振
外文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关键点语言学译者

广东工业大学 张道振

一、引言

Jeremy Munday这个名字在我国的翻译界并不陌生,他是英国利兹大学的翻译学教授,一直致力于把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他的两本著作《翻译研究入门》(第3版, 2012)和《翻译研究:高级原典读本》(和Basil Hatim合著, 2004)都已经在我国出版,尤其是前者还被译成了汉语,在我国翻译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他还出版了《翻译中的文体和意识形态》(2009)一书,集中探讨了拉美作品英译的文体或“声音”如何具有意识形态的效果和影响。最近,Munday又在英国著名的Routledge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著EvaluationinTranslation:CriticalPointsofTranslatorDecision-making(《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的关键点》)(2012)*截至目前,包括本文所评介的Munday的4本专著都是在国际上广为知名的学术出版社Routledge出版,这从一个侧面也显示了他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一书(以下简称《翻译中的评价》),把目前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流行的语言评价理论(Martin 2005)应用于翻译研究,同时又吸收翻译学中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探讨了翻译文本中牵涉到译者决策的一些主观价值和态度是如何在语言形式或语言学组篇上表现出来的。在这本新著中,Munday力图展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探讨口笔译过程中的语言移位(shifts)及其蕴含的态度和价值时,仍然可以发挥积极的工具性作用。他利用语言评价理论作为该书的理论模型,并在第一章中进行了介绍,接下来的4章则主要致力于把语言评价理论应用于分析不同语境中的口笔译语篇。在最后一章作者做出了结论,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二、章节概述

在该书第一章,作者首先介绍了“评价”(evaluation)的概念,指出评价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进行,即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这两个维度在文本价值和态度协商中会共同发挥作用。评价译者在语言中通过语言结构,如词汇和短语等,融进其概念内容。该章信息量很大,如果读者没有功能语言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阅读起来将比较困难,而且随后几章的具体分析也都是基于第一章的内容。

在第二章,Munday详细分析了2009年奥巴马的就职演说。除了用不同的图表列出原文中的评价性意义之外,他还对比了这篇讲话的3个同声传译以及1个书面翻译,并对其中常常出现移位的“关键的”语言点进行了详细考察,展示了译者评价得以实现的不同语言学手段,如评价性附加词、词汇隐喻和人称代词等,以及译员对这些关键点的处理;他同时把口译中出现的移位和书面翻译做了对比分析。这种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以评价为基础的话语分析对理解原文中的价值建构和投射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继而为译文中移位分析打下了基础。

第三章进一步考察了翻译语篇中的关键点,作者的关注点主要是科技类语篇。该章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通过电话和邮件对科技译者进行访谈,并对两个网上论坛的语篇进行分析。在访谈中,译者被明确地问到翻译中各个关键点的问题,譬如多义词、文化专属词等。同时也邀请受访者对话语标记词(discourse markers)进行了评论。原因是这类标记词翻译中往往会被译者忽略,但是在文稿修订过程中又会被注意。该章的另一个发现就是语言评价的力度在翻译中可能会被强化,例如原文中的demanding在译文中可能会被翻译成“事实上要求是很高的”(actually quite demanding)。Munday(2012: 88)认为,这种现象可能是由于“翻译在富含态度和价值的关键点上一般会倾向于意义显化和消歧化”(explicitation and disambiguation)。翻译中的显化问题已经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普遍现象(Blum-Kulka 1985: 298; Ppai 2004)。同时,Munday(2012: 89)认为文本类型和意义显化也有密切关系,如在法律文本中,原文中的一些具有模糊含义的词(如英语中的may)在汉语译文中必须显化。这种对网络论坛的探讨也激起了对目标读者的伦理立场和期待的阅读位置的讨论。在讨论他们作品的时候,译者也对他们的工作条件和体制化环境进行了评论,这些评论暗示了他们对这些关键点的认识不是由于单方面的原因。

第四章的主要内容是以文学文本的翻译为基础的研究。该章的研究也可谓内容新颖,另辟蹊径。这样说主要是因为Munday在这里所选取的文本主要是译者的手稿,以及作者、编者、译者和修订者之间的通信。对这些文本和副文本*所谓副文本,原是文学阐释学和叙述学中的一个术语,现用来泛指书中不能归入叙述的内容,如有关该书的评论、前言、作者评论和插图等。的考察可以使我们洞察到不同阶段和不同层面上所做的修订及其背后的原因。在此,Munday做了3个案例分析:1)英国企鹅出版社对罗马历史学家Tacitus的翻译文本所做的两次修订;2)第二个案例展示了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Mario Vargas Llosa)对自己的小说和散文的翻译及其修订;以及3)译者David Bellos对法国作家佩雷克(Georges Perec)小说《生活:使用手册》的翻译及自我修订。这三个案例都揭示了语境及意识形态和翻译诗学之间的互动使对译者评价的研究成为可能。这种对档案式文献的分析可以使我们洞察到译者的决策过程以及各种翻译参与人所发挥的作用。遗憾的是,正如Munday所言,这类文献在翻译研究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然而,事实上也应该注意到在社会学的理论框架内,一些学者已经对这类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如Gouvanic (2007)、Heilbron & Sapiro (2007)等人所做的研究就是属于这一范畴。

第五章的内容主要是作者所做的1个实证研究,目的是分析同一原文的多种译文中的变体概念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主体性问题,考察的语料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1个短篇故事及其翻译。该章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检验文本中的哪些成分最可能保持稳定,而哪些成分又最容易发生变异或移位,因而也最容易成为呈现价值态度的“关键点”。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语言评价理论的框架内,以及对博尔赫斯文本两个已出版的英语翻译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和学生译员的翻译文本进行了对比研究。本章的研究再次发现,那些“富含态度价值的描述词”(attitudinally rich epithets)在翻译的词汇表达过程中显示了极大幅度的变异。

在该书的第六章也是最后一章中,Munday对全书的案例分析做了回顾性的总结,并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目前比较清楚的是翻译文本中有关评价的移位可能是由于来自更高层次语境干预的结果。例如,如果原文中的价值信条被认为有威胁译入语文化的可能时,译者就会基于审查机制或读者期待而对某些关键词语进行删减和修订。同时,副文本也会在翻译中发挥作用,如通过添加前言或解释性的脚注以操纵目标读者对文本的阅读。显然,这个层面的干预对于翻译文本的接受是至关重要的。

三、评论与启示

由系统功能语言学悉尼学派Martin等学者所发展的评价理论,用描写的方法,分析并建构了说话人态度中的“不同成分以及这种态度的级差(graduation)以及说话人本人如何调配态度资源和接受者的介入 (engagement) 程度”(Martin & White 2005: 37)。因此“评价”概念属于语言中3个元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中,语言的3个元功能是:概念功能(ideational)、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和语篇功能(textual),分别代表了语言使用中的3种意义。之中人际意义的语义系统(Martin & Rose 2003: 22),评价理论就是人际功能的发展和延伸。人们可以从态度的种类、介入的方式和表达态度及介入程度的级差等3个维度考察说话人情感表达、态度协商以及维系特定主体之间的关系和意识形态的语言资源。每个维度又分别有自己的评价参数,它们在实际话语过程中共同运作,各有侧重又紧密相联。评价理论以其对人际意义中态度和价值取向的解释力,很快就被广泛应用于话语分析领域。Munday的这本新著就是利用该理论对翻译语篇中的话语分析所做的一次有益尝试,具有明确的方法论意义。书中列举分析的诸多案例清楚地显示:通过确认翻译文本中的关键点,可以为评价理论带来只关注原文分析所不能得到的信息。当然,这些也是将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基于悉尼功能学派的评价理论,《翻译中的评价》为翻译中的实践应用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这些文本分析有两个目标:第一,揭示译者如何把不同形式的价值和态度嵌入到翻译文本的组篇机制之中,事实上也就是揭示文本如何在译者的翻译中经历不同形式的移位;第二,确定文本中那些具有“评估潜势”的关键点。Munday认为,这些蕴含价值观念的点容易在翻译中发生移位,继而影响读者对文本的接受和解读。(Zhang 2016: 467)例如,在译者的阅读定位和译者声音方面,Munday的分析也证明了文本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如此复杂,要为价值态度的各种表达找出一个单一的来源显然是不可能的”(Munday 2012: 158)。当译者遇到这些关键点的时候,采用直译或者标准化策略常常是一种比较稳妥的做法。

从系统功能语法的角度来说,译者都是从意义潜势中选择词汇和语法资源并应用于特定的语境。不管这些选择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是建立在他们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之上,并反映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因此,评价性语言就和意识形态(思想和信念)以及价值论(如价值取向)等建立了联系。由于评价是语言的批判性功能,它对作者和读者进行定位。当一个文本在新的文化语境被翻译时,译者也就开始干预,译者的价值取向也会渗透到文本之中。然而在现实中,这种对译者语言的评价在翻译研究中“却被严重地忽略了”(Munday 2012: 2)。在该书后面的章节中,Munday试图展示评价理论为认识和分析语篇中词汇暗示和实现价值干预所提供的一种可供操作的模型。

Munday也对未来的翻译研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法。他建议在其他语言和文本类型以及其他翻译方式(比如双向口译)和实验方法(如有声思维实证法)上复制他的分析方法,以便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最后,Munday提出了很多没有回答的问题,譬如,翻译的委托人、译者经验及其气质、他们的价值体系及主体性对译者处理关键点有何影响,以及译者的选择及其所带来的效果是如何影响目标读者的。Munday还希望他的这本专著能够为“探讨翻译文本中的人际意义”,并“开启和激发未来的研究”做出贡献。(Munday 2012: 160)

虽然Munday在整本专著中一直使用评价理论进行分析,但他似乎也认识到发生在翻译中的一些移位也可能是由于外在环境等非语篇因素造成的。例如,他在第二章中提到的演讲中,说话人语速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译者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发生变化。不过遗憾的是,Munday并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和口译领域中的相关研究——如Gile(1995,2000)的“精力分配模式”和“认知负荷模式”以及Setton(1999)、Shlesinger & Ordan(2012)等人关于心理认知和口译策略的研究——结合起来。

四、结语

翻译研究的跨学科属性已促使很多学者开始关注翻译所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语境,以及这些语境中代理人所发挥的干预作用。因此,在考察翻译的语言学途径中,社会学和人类学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译者在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所发挥的干预是由客观和主观因素共同决定的。客观因素可以包括翻译任务的目的和读者期待等,主观因素包括译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文体偏好等。这种干预的结果在文本的语言学组篇机制中往往是可见的,可以分析的。可以预见,翻译中的评价研究,在吸收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语言评价理论的基础上,也将会成为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总的来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选择是由一系列多样化而且循环的因素共同决定的。该书是翻译研究领域的精心之作,书中引用的例子也是作者精心挑选的,极具代表性,涵盖了汉语、阿拉伯语、德语、俄语和日语等语言,并附有英语释义。有一定语言学基础的读者读起来会很有收获的,适合口笔译研究领域的教师和研究生阅读。

参考文献

Blum-Kulka, S. 1985/2001.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C] // L. Venuti (ed.).TheTranslationStudiesReader.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98-313.

Gile, D. 1995.BasicConceptsandModelsforInterpreterandTranslatorTraining[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Gile, D. 2000.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into conference interpreting: A scientometric approach [J].Target(2): 297-321.

Gouvanic, J. 2007. Objectivation, réflexivité et traduction: Pour une re-lecture bourdieusienne de la traduction [C] // M. Wolf & A. Fukari (eds.).ConstructingaSociologyofTranslation. Amstedam: John Benjamins. 79-92.

Heilbron, J. & G. Sapiro. 2007. Outline for a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Current issues and future prospects [C] // M. Wolf & A. Fukari (eds.).ConstructingaSociologyofTranslation. Amstedam: John Benjamins. 93-107.

Martin, J. R. & D. Rose. 2003.WorkingwithDiscourse:MeaningbeyondtheClaus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Martin, J. R. & P. R. R. White. 2005.TheLanguageofEvaluation:AppraisalinEnglish[M]. London: Palgrave.

Munday, J. 2012.EvaluationinTranslation:CriticalPointsofTranslatorDecisionMaking[M]. New York: Routledge.

Setton, R. 1999.SimultaneousInterpretation:ACognitive-pragmaticAnalysi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Shesinger, M. & N. Ordan. 2012. More spoken or translated? Exploring a known unknown of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 [J].SpecialIssueofTarget24 (1): 43-60.

Zhang, Daozhen. 2016. Definiteness and the meaning reconstruction in the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J].Babel:RevueInternationaledelaTraduction(62): 456-469.

猜你喜欢
关键点语言学译者
聚焦金属关键点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肉兔育肥抓好七个关键点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机械能守恒定律应用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