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塘边镇清水小学 邱德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应试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不在局限于“知识本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美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从教学方面来说,语文美育的本质内涵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使他们从“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中完全解放出来。因此,小学语文美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全面加强小学语文教学审美课堂的建构,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具体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全口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1]由此可见,审美能力培养是语文美育的一个部分。但这部分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再运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不断提升其审美能力。
笔者认为“审美能力”培养既不是一种抽象的教育理念,也不是一种简单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种明确的教学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对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美育的渗透,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培养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培养是指教师在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利用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各种资源来创造和谐愉悦的审美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满足学生审美需要,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它彰显出了教育的人文性、创造性和时代性。
要对“小学语文审美能力培养”进行研究,我们就必须得了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相关理论和它目前的研究水平。
(1)国外研究动态
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17、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流派霍布斯、培根及夏夫兹博里等代表人物,第一次重视研究主体心理,他们把包括情感,想象在内的感情经验当作审美基础。
美学之父” —— 著名哲学家鲍姆嘉,首次把美学作为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并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科形态。鲍姆嘉关于美学的主要观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人感性认识的学科。二是鲍姆嘉认为:“美学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他的《美学》以“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为中心;以宏观的历史主义眼光对艺术史和各种艺术形式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提出艺术发展的“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的历史;论述了理性美与感性美的统一。[3]
1793年,德国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约翰·克里斯托弗·弗里德里希·冯·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审美教育书简》,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被后人称之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以此作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的五个层次,马斯洛认为审美应该属于自我实现的高级需要。
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美国美学研究以新的姿态跨越欧美地域,并把注意力也转向亚洲和非洲等,以《杂志》第65卷第一期(2007)专刊刊载美学,艺术的国际化专号“艺术与美学的全球理论为标志”。如德国美学的《德国美学传统》,日本美学的《日本美学的道德维度》等等。
(2)国内研究动态
审美教育在我国古代就已经萌芽,孔子育人时坚持“启发诱导”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审美教育。
深受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影响的王国维十分重视情感教育,他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德育、智育、美育来塑造“完全之人物”。他认为,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情感,情感对发展美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近代中国美育的集大成就者蔡元培提出,审美教育的本质就是情感教育,美感教育。他曾说到:“美感之所以能够陶养人的感情,就在于美感是包含了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心理活动”。可见,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离不开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培养。
朱光潜采用西方近代哲学通用的“心理三分法”,把人类心理活动分为知、情、意三种,朱光潜认为审美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审美能力培养,而审美能力有利于审美意识的发展。朱光潜提出了“直觉论”,审美教育的发展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不可分离。
宗白华(1897一1986),继王国维、蔡元培之后中国第二代美学家代表之一,与朱光潜并称中国现代美学两座高峰。他一生积极倡导艺术的人生观,致力于审美人格的培育,把审美人格的生成视为其美学的最终目的。
杜卫在《美育论》(2000年)一文中提出了现代性美育命题:“美育的本意是感性教育,理性教育的同时对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像、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进行教育”。该命题主张从心理学方面美育发展人的感性教育。[4]
(1)国外研究动态
1795年,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发表其美学著作——《美育书简》,这本书首次明确的提出了“美育”这个概念,且第一次系统的论述了美育的原则、性质、功能和意义,这是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4]
英国美学学会主席赫伯特·里德在其《通过艺术的教育》中也指出∶“美育不仅成为当今教育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大有成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和整个教育的中心”。他认为在教育过程中,“美育”使儿童的各种感觉器官得到综合运用,儿童身心得以平衡发展。
1967年,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提出了“接受美学”[5]。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的生命在于审美,审美的核心是从接受者出发,接受美学重视读者的审美意义。
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则说得更明确∶“美一一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的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通过周围世界的美、人的关系的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他们在审美情感上健康快乐的发展。
2007年7月9日至13日,第十七届国际美学大会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召开,主题是“美学在文学间架起桥梁”。由此可见,美学的地位已经得到全球的认可,美学研究有利于促进文学发展。
(2)国内研究动态
在我国,最早系统论述美育的是王国维,他认为“必须在人生学习各阶段施以美育。”王国维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人间词话》中,对于美育方法,他主张培养学生的通过直觉进行感悟美,发现美。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正式提出在语文中实施美育,他第一次确立美育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法定地位,将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写入国家的教育方针,其美育观念的具体落实,主要体现在他把“民国老课本”作为小学教材。
朱光潜对审美教育的研究表现在《谈文学》一书中,介绍了如何培养审美趣味、发展审美意识、鉴别出文学的价值等。朱光潜对美的本质的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他早年讲的“情趣意象化”与“意象情趣化”,一个是他晚年讲的“自然的人化”与“人的本质力量邮象化”,但这两种认识都深受西方美学影响。
杜卫的《美育论》是现代美学与现代教育学的交叉研究成果。他提出了个体审美类型,指不同个体在审美方面所具有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它基于个体占优势地位的气质、性格、能力等心理倾向,是一定的人格类型特征在审美创造、表现、理解以及选择与评价中的体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审美教育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明确了审美情趣对于发展学生良好个性和塑造学生高尚人格的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
2013年11月9日至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在这一具有重要承前启后意义的会议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美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就学校美育问题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6]
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美育从儿童抓起,他说:“儿童的思维是艺术的,形象的,饱含情感的思维”。因此,教师应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者杨斌也在其著作《语文美育叙论》(2005年)的绪论中略谈了自己的语文美育观,他认为实施语文审美教育应该从实际出发,竭力落实,教师要重视审美教学,要会运用审美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观。要寓教于乐,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以善为美,以美育美,以美启智、陶冶情操,让学生在美中进行心灵和精神世界的完美建构。
叶圣陶说 ∶“所谓美读 ,就是把作者的情感 ,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 ,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 ,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 ,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学者刘统江认为:“小学生富有儿童天真浪漫的想象,作为教师,就应该从学生身上找切入口,抓住并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以此发展他们的语文审美能力。
杨春银则认为“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美的鉴赏能力还很低,”因此,“要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就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具体的审美对象,并充分利用这些审美对象来激发他们用愉快的情趣来感知美的形象”。只有让小学生感受和理解到美,才能加强他们的审美能力。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由低到高发展分为几个层次,这对语文教学大纲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飞跃。课标的总目标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审美情趣和基本的审美能力。
综述国内外学术界对小学语文审美能力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美学的研究时间较早,理论基础丰富,研究范围广,研究者多且来自国内外。但是研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西方国家的研究者侧重把美学与艺术,人性和文学联系起来的研究,较少把美育放在语文教学和初等教育中研究,这导致美育理论在实践中得不到真正的运用;而对于美育与文学的研究也存在一些缺陷;教育者对接受美学理论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教学局面模糊混乱难以进行教学;中国对美育研究重视于情感教育,审美理论较少,尤其是对“小学语文审美能力培养研究”这个概念的研究,研究者不能把审美能力研究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如: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古诗教学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以进行轻松愉悦而有效的教学,使审美教学理论真正地地渗透于语文课堂实践当中,又可以在实践中检验审美教学理论。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古诗教学通常是“灌输式”教学。有些语文老师只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式死板,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和情感体验,以至于出现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厌学的现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全面提高教师审美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平等、重视学生情感、高尚人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