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东辉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0)
毋庸置疑,学习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中华民族历来有重视学习的传统,所谓“学不可以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灿若繁星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与学习有关的经典名著比比皆是,脍炙人口的有《礼记》的《大学篇》和《论语》的《学而篇》。以“劝学”为主题的论著就更多了,如先秦荀子、西汉贾谊、唐代韩愈、晚清张之洞等都著有《劝学篇》,《尸子》《吕氏春秋》等也都有《劝学篇》。许多思想家都将学习与道德修养联系在一起,如汉儒扬雄主张“强学力行”,泰州学派倡导“乐学”,清儒颜元《四存篇》中专门有论《存学》一篇。由此可见,往圣先哲大都很重视学习(除了少数如道家主张“绝圣弃智”“绝学无忧”外),并把学习作为修身的根本,所谓“格物致知”才能“正心诚意”进而达致“修齐治平”的境界。当今世界,虽波诡云谲,但学习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今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二十四届世界哲学大会,其主题也是“学以成人”。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学习,在不同场合都经常谈到学习,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并将学习视为立德之本、创新之源、发展之要。在学术界,学习学也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在学习学体系中,学习思想史的研究尚属冷门,特别是对时代大变局下近代学习思想史的研究更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杨全顺教授、刘春华教授、胡小林教授著《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填补了这一空白,体现了以史为经、以论为纬的史论结合特点,成为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史研究的扛鼎之作。
该书以近代历史为限,上起1840年鸦片战争下迄1919年“五四”运动。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充满屈辱与反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期。鸦片战争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闭关锁国的中国国门,从此中国开始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和文化传统被打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化进程的不断加深,东西文化碰撞越发剧烈,西方的科学技术及各种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相应发生着深刻变化。从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到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从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学习西方搞君主立宪的戊戌变法,再到学习西方三权分立创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中国思想界在学习问题上经历了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递进过程。《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研究》面对近代这一宏大的叙事场景,采取以史为经的方式,通过历史的脉络,勾勒出近代学习思想的变迁历程。该书不仅史料功底扎实,资料翔实,而且视野宏阔,注重发掘人们容易忽视的问题,不断扩大研究的视野,使得该书从体例到内容都较为丰实。如该书作者注意到宗教传播在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形成中的作用,发掘整理了传教士在西学东渐中的活动史实,揭示出西方宗教传播在中西会通中的重要作用。值得肯定的是,作者不仅重视西方基督教传播对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的影响,而且还敏锐地注意到佛教在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史中的独特作用,指出佛教对近代新学家学习思想的影响。
该书主要作者杨全顺先生是史学出身,研究以史学见长,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停留在单纯的史料收集、整理和罗列上,而是坚持以史为经、以论为纬的原则,采取史论结合的方式,对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剖析。该书创见之论、新颖观点层出不穷,体现了作者不满足于现有的研究成果,而结合历史背景,紧扣时代脉搏,基于详实的史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精研覃思。如作者在考察了晚清时期出现的甲骨文、汉晋竹简、敦煌遗书、内阁档案等新文本研究和东渐之西学的基础上,指出中西学交融突破了中国传统知识框架,开辟了晚清学术的新面向。又如,在论及康梁时,指出康是经学,梁是史学。康梁并提,并非全因“戊戌变法”,实因学术成就相颉颃,同为新学翘楚。戊戌之后,康梁分道扬镳,康成为保皇党首领,梁成为新史学的开山祖。再如,在对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的个案剖析中,作者将除了佛学界一般较少关注的杨文会作为个案进行分析,指出其创办祇洹精舍和金陵刻经处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弘扬佛法,而且具有会通中西、调和佛耶的重大革新意义。在该书中,不乏这样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新观点、新论断,启人哲思,发人深省。
中国近代史纵横近80载,其中历史事件发生频次高,较为集中,各种历史人物也很多,你方唱罢我登场。要做好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研究这篇大文章,并非易事。作者从整体谋划、结构布局等方面巧思擘画,通过“综述+传记”的形式,较好地把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史这篇文章呈现给读者。在综述中,作者从社会转型、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教育制度改革、晚清学术的新趋向等四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学习思想进行了宏观俯瞰和系统梳理,并总结出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的三个不同阶段特点:一是中西结合、以中为体,向西方学习器物技艺之学;二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是突破体用模式的“中西会通”思想。如果说历史是一条线,那么,活跃其间的历史人物则无疑是其中的点。在从四个方面对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史进行线性研究的同时,作者还注意点面结合,将时代与人物命运结合,通过对龚自珍、魏源、李鸿章、杨文会、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王国维、冯桂芬、王韬、郑观应、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代表人物的学习思想进行个案剖析,实现了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史研究的点面结合。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和不足的话,那就是,该书所论乃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史,虽然也就一些具体问题上溯元明,下启现代,但围绕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对古代学习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新文化运动及以后的学习思想之启迪和影响方面线条还略显粗犷,挖掘还不够深入,没有全面凸显中国近代学习思想在中国学习思想史上继往开来、会通东西、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此外,一些在近代较有影响的人物如林则徐、曾国藩、张之洞等人的学习思想没有作为个案剖析,略显遗憾。总之,瑕不掩瑜,作为第一部近代学习思想史的研究专著,杨全顺教授等著的《中国近代学习思想研究》在中国学习思想史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路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对丰富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