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栋,董文霞
(1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院部;2医务科,江苏 无锡 214062)
平均住院日不仅是一项全面评估医院效率和效益、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指标,也是反映医院综合管理水平的主要考核指标[1]。相关的研究表明,合理缩短平均住院日可以在确保医院综合服务质量,降低患者总体经济负担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扩大医院的收容量,提高床位周转率,提升医院经济效益,为医院综合管理水平提高及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坚强基础[2]。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通过实施优化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综合干预措施以后,并对3个时间节点全院及重点科室平均住院日等数据进行分析,成效满意。
对我院2016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统计报表,在3个时间节点对全院及重点科室平均住院日等数据进行统计,即2016年1月1日至2016年6月30日为第1时间节点、2016年7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为第2时间节点、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6月30日为第3时间节点。数据类别含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例数及其平均住院日。重点科室包括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放疗科、肿瘤内科、胃肠外科、妇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
医院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使医院所有参与者充分认识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性,并以适当的绩效奖惩机制来提高全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在医院营造一个重视平均住院日、主动参与缩短平均住院日的大氛围。
以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和改造为基础,通过准确抓取相关数据,为医疗质量管理简报提供精确依据,作为监控和预警各临床科室平均住院日的有效载体。简报以月度数据对比分析为主要表现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发送至各级人员,通过监控和预警,确保相关科室及时并有针对性做出整改[3]。
以科室年度目标责任书中平均住院日目标值为基准,每月进行统计比对,对超过目标值的科室予当月绩效考核扣分,低于目标值的科室予适当加分,严格奖惩,以此调动积极性[4]。
医院通过强化“三基”训练与加大考核力度、职称聘任前急诊科轮转和国内知名医院专科进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临床技能竞赛、病历书写竞赛、教学查房竞赛及医疗法律法规培训等多种举措来确保医务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不仅可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还可以提高医疗效率,直接缩短平均住院日。
超声≤30分钟,大型设备检查≤48小时。血、尿、便常规检验、心电图、影像常规检查≤30分钟,生化、凝血、免疫等≤6小时,细菌学检验等≤4天,术中冰冻病理≤30分钟。
积极推进门诊预约诊疗,大型检查如CT、核磁共振、心超的入院前预约;强化专科收治,建立床位协调中心;确保医疗核心制度执行;积极开展多学科会诊;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控制院内感染;减少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执行同城互认制度;积极推进“医联体”间的双向转诊等,通过以上对诊疗流程优化的举措,精确把握节点和抠除影响平均住院日的障碍,合理缩短术前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日[5]。对出现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的科室,加强监管,督促其主动分析原因,积极改进,确保此类患者数量逐渐下降以缩短平均住院日。
医院稳步推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工作,在不断总结和改进的基础上持续扩展进入临床路径的病种数,以期通过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均质性、规范性及合理性,达到缩短平均住院日的目的[6]。
鼓励开展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的腹腔镜技术、介入治疗和微创技术项目,并根据手术的难易程度给予相应的补贴,既有效推广了新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同时也缩短了平均住院日[6]。
严格执行手术分级管理与授权准入制度是基础。充分的术前评估、较短的术前检查及准备时间、严控术中麻醉和手术质量、有效预防和积极处理术后并发症是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因素。针对非计划再次手术,责任到科室和个人,采取出现一例,跟踪分析和整改一例的原则,严控非计划再次手术的发生。
(1)将各项干预措施分为三类进行优化:即管理类、临床类、医技后勤类。明确责任主体,理清各项措施之间的联系机制和流程,加强沟通与协作,便于落实和监管。
(2)对重点干预措施进行日常监管。如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的管理与评价、推进日间病房和微创手术、控制医技检查等待时间、实施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等措施。
(3)定期召开由分管院领导主持的缩短平均住院日各部门联席会议,集中分析并解决出现的系统性因素,确保各部门间有序、顺畅合作,为缩短平均住院日进一步消除障碍。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配对资料予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4.1.1 3个时间节点全院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对比。从表1得知,采取优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后,全院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在第3时间节点均较第1时间节点有明显下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个时间节点全院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天)
4.1.2 重点临床科室3个时间节点平均住院日对比。从表2得知,采取优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后,全院10个重点临床科室的平均住院日在第3时间节点均较第1时间节点有明显下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重点临床科室3个时间节点平均住院日 (天)
4.1.3 3个时间节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例数及平均住院日对比。从表3得知,采取优化的综合干预措施后,全院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总例数及平均住院日在第3时间节点均较第1时间节点有明显下降,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3个时间节点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例数及平均住院日
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意义已受到医院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并在实际中得到特别管理。影响平均住院日的因素可分为三类,即医院因素、患者因素和社会因素。众所周知,患者因素和社会因素超出医院自身的可控范围,且医院因素是平均住院日的最大影响者,因此,针对医院因素采取干预措施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就成为实际管理中的主要内容和手段。可以操作的对缩短平均住院日有肯定效果的干预措施目前得到广泛认可:如提高全院人员的参与意识,做到统一认识和行动;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是从医、护、技的能力为缩短平均住院日提供保证;将平均住院日纳入绩效考核、以信息系统为依托的医疗质量简报是有效的监管措施;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的管理与评价[7]、开展日间手术和微创手术及实施临床路径和单病种管理则是逐渐受到重视并应用的新措施。
本研究正是从以上实际情况出发,在采取了各项干预措施后平均住院日已经下降。首先优化的内容就是将所有干预措施分为三类,即管理类、临床类、医技后勤类,分类优化的目的一方面将各项措施进行归口管理,明确其责任主体,既有利于执行,也便于管理;另一方面就是强化各责任主体之间高效的沟通和协调。管理类干预措施以更新管理理念、打通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梗阻、建立流畅的管理与服务机制及流程为主;临床类主要是以规范临床诊疗及护理行为,强调医疗和护理核心制度的执行与落实为主;医技后勤类则以转变工作态度、强化服务观念及提高工作效率为突破口。总体来说,实施分类以后,具有权责清晰、监管简洁、执行高效的优势。从本研究全院平均住院日、术前平均住院日及重点科室平均住院日统计结果来看,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要突出对重点干预措施的着重监管,其数据成为医疗质量管理简报的重点内容及科室绩效考核的组成分值,直接体现重点干预措施对缩短平均住院日的重要性。如住院时间超过30天患者的管理与评价,不仅对出现此类患者例数较多的科室及医疗组要一对一直接干预,还要针对具体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适当整改措施,使此类患者例数逐渐下降,则可明显缩短平均住院日,本研究的统计结果支持这一点。
缩短平均住院日这项工作需要常抓不懈,切不可虎头蛇尾,也不可雷声大雨点小,需要多措并举并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有效成果。不管是运用PDCA管理工具还是其他管理方法[8],定期召开由分管院领导主持的缩短平均住院日各部门联合会议非常必要,一方面集中分析并解决日常运行与管理中出现的系统性因素,确保各部门之间有序、顺畅合作,为缩短平均住院日进一步肃清障碍;另外一方面,根据管理与运行过程中具体矛盾的变化,对重点干预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期始终抓住工作的重心,确保缩短平均住院日工作不断深入并有效推进。
[1] 赵宁志,赵伯诚,高 茗,等.精细化管理在缩短平均住院日中的应用探讨[J].人民军医,2014,57(5):562-563.
[2] 张 静.如何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日[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2,19(6):47-49.
[3] 唐 勇,崔曾营,韦 坚,等.肿瘤医院运用医疗质量管理简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4,21(3):15-17.
[4] 聂 静.基于成本视角的平均住院日目标值测定[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6,32(2):120-122.
[5] 余 江,周来新,张云福,等.开展院前检查合理缩短术前平均住院日的做法[J].中国医院管理,2016,36(10):40-41.
[6] 金 玲.刍议缩短平均住院日的有效措施[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0):46-48.
[7] 沙 兰,周春梅,吴志军,等.加强肿瘤患者住院超30天管理缩短平均住院日的体会[J].现代医院管理,2016,14(2):62-64.
[8] 许海波,李柳炳,陈 坚,等.PDCA模式在医院平均住院日管理中的应用[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15,26(1):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