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劲松,张立华
(洛阳理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洛阳 471023)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将西安、兰州、西宁、重庆、成都、郑州、武汉、长沙、南昌、合肥等多个节点城市打造成为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均为区域中心城市,其在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作为“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的郑州市要抓住此次契机,加快开放步伐,做大做强。但是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的河南省不能仅仅依靠郑州一市的发展,而应以郑州市作为“一带一路”节点城市为切入点,通过知识、技术、服务、资本、人力资源的多层面的溢出,带动周边地区共同参与到“一带一路”大战略中,走共同发展的道路。
节点城市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起着龙头作用、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的城市,是区域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运行的有效平台。依托节点城市的支撑,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的产业优化升级、对外开放和经济实力;依托节点城市的辐射,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依托节点城市的带动,整合区域优势,形成以点带面、产业互动、市场联动和设施共建的区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依托节点城市的开放,使周边地区在观念、制度和管理等方面加快创新,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
“一带一路”战略将沿线地区经济纳入到国际经济大范畴之内,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需要通过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强化节点城市综合实力。作为区域经济中心的节点城市是区域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人力及社会服务等资源集聚的有效载体,形成节点城市生产要素的有效集聚,使其成为区域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生产要素的重要集散地,使生产要素实现自由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推动节点城市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融合,充分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应和节点城市强力经济核心辐射源作用[1]。
节点城市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集聚了大量的技术、人才、资本、土地和公共服务等要素资源[2],表现出节点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极化效应。极化效应一方面使节点城市成为具有区域决策与控制功能、创新标杆功能、国际竞争力功能以及门户功能的极化区[3];另一方面也造成节点城市自身承载能力受到严峻考验。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地区协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深化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节点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在产业结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等方面联系不断强化,节点城市对周边地区的知识溢出、基础设施共建、产业溢出、资本溢出、人才溢出等现象不断增加,从而产生正向辐射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2]。
基于城市流理论,人、物、信息、资金、技术等经济活动流在区域内外频繁流动,这些活动构成了城市的外向功能。作为具有交通、区位、资源等优越条件的节点城市的城市流强度远高于周边地区城市,是区域集聚辐射中心,外向功能尤为显著。节点城市通过与周边地区进行经济交流与协作,履行其外向服务职能,从而影响周边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状态[4]。
郑州市作为河南省省会,地处中原腹地,是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战略中内陆的重要节点城市,在2016年颁布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被列入11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以郑州市为主导的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5年,郑州市人口为956.9万,占河南省的10.09%;GDP为7315.2亿元,占全省的19.77%(见表1)。郑州市在河南省及中原地区的首位度持续提升,区域竞争力显著增强。近几年,郑州市在强化纺织、机械、建材、耐火材料、能源、原辅材料、有色金属、食品、煤炭、卷烟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大力培育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新材料、铝及铝精深加工、现代食品制造、品牌服装及家居制造等主导产业,保持了年均超过10%的经济增速,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3.1∶54.5∶42.4调整为2015年的2.1∶49.5∶48.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由16.5%提高到24%,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由36.5%提高到49.4%。另外,郑州市已成为内陆功能性口岸最多的城市;郑欧班列境内外集疏分拨范围、货运总量和满载率均居中欧班列前列;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走货量居全国试点城市前列;作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跻身全国十大通信网络交换枢纽等都为郑州市发挥区域带动作用打下了基础。
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辐射圈层,可以通过与郑州市的距离进行划分,包括;150公里辐射圈和300公里辐射圈。150公里辐射圈主要有洛阳、开封、焦作、新乡、济源、平顶山、许昌、漯河八个省辖市,以城际快速轨道交通高速铁路为纽带,不到1小时能够到达;300公里辐射圈主要有安阳、濮阳、三门峡、鹤壁、南阳、周口、商丘、驻马店、信阳、长治、邯郸、菏泽、亳州、运城、晋城等15个分属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等省的省辖市,以高速铁路为依托,2—3小时能到达。以上两个辐射圈的城市虽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上,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城市规模、产业结构、城市开放度等不同原因与郑州市有一定的差距。
为了更好地衡量郑州市邻里溢出能力,需要测算郑州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强度。首先,确定郑州市对周边地区邻里溢出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了更好地反映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选取了地区生产总值、二三产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等指标作为测算城市经济密度的评价指标[5]。其次,为了便于各城市之间的对比分析,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第三,采用专家评判法与算术平均法相结合方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专家来源于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湖北、四川、山东、河南等不同省市高校相关领域的教授和政府相关部门人员,共发出32份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1份,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第四,利用引力模型对郑州市与周边地区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按照引力模型,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两个城市相隔越近,其经济联系越强。两个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与其经济规模正相关,与两个城市间的距离呈现负相关[6]。
根据前述,对于郑州市与周边地区经济联系强度通过引力模型进行全面、系统分析。引力模型公式如下:
其中,F代表两个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Mi代表郑州市经济规模,Mj代表郑州周边某城市经济规模,dij代表郑州与周边某城市之间的距离[6]。
基于引力模型对150公里辐射圈和300公里辐射圈分析,得出郑州市对周边地区邻里溢出效应(见表2),表2中数字越大代表邻里溢出效应越大。在150公里辐射圈8个城市中郑州市对开封市溢出效应最大,这正符合郑汴一体化的现状;焦作、新乡、许昌、洛阳四市属于郑州邻里溢出的核心区域,其中洛阳市由于经济规模较大被列为河南省的副中心城市,并且也属于“一带一路”上的重要城市,有较强的影响力,加强双方的经济互动,将能更好地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300公里辐射圈的15个城市中河南省的鹤壁、周口、安阳、濮阳、商丘、山西的晋城、山东的菏泽等,由于距离郑州市较近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等原因使其邻里溢出效应指标较高,而信阳、运城、亳州、三门峡等城市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或与郑州市距离偏远,得出的邻里溢出效应指标较低。因此,通过邻里溢出效应分析,作为“一带一路”核心节点城市的郑州市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是以开封、焦作、新乡、许昌、洛阳等市为重点,形成核心溢出区;以济源、平顶山、漯河、鹤壁、晋城等地作为紧密溢出区;其他十三个城市作为延伸溢出区。
近几年,郑州市的经济发展呈现出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的良好态势,城市实力大幅提升,2015年郑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增长1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全省首位度由2010年的17.5%提高到19.8%,中心城市竞争力显著增强。产业方面,以电子信息、汽车与装备制造、现代金融商贸物流、文化创意旅游、都市生态农业为代表的大都市战略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区在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已超过6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达到24%,服务业比重也已近50%,对周边地区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的影响力持续加大。科技创新方面,作为国家科技进步示范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先后成立了中部地区首家科技银行、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协河南中心,市级以上研发中心达到2012家,其中省级以上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超过500家,2015年技术市场成交额达到130.1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10年的55%提高到60%,科技辐射能力不断增强。交通运输方面,郑州市位于中原地区,积极推进铁海、空铁、区港全面衔接,以航空港、国际陆港、电子口岸平台为依托,形成了“四港一体”(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海港功能内移)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具备辐射东中西的物流枢纽优势,奠定了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节点地位。发展平台方面,作为国家中心城市、中原经济区中心城市、河南省自贸区的三大片区之一、首个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市的发展平台定位高,发展潜力很大,是内外流通融合和对外开放高地。
表1 郑州市中心性测度指标体系(2015年)
表2 郑州市对周边地区邻里溢出效应
“一带一路”战略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战略,郑州市及周边地区应抓住此次战略契机,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行政推动职能,在支持政策方面敢于创新,破除原有制度约束的瓶颈。一方面,要以各市政府为主导,做好顶层设计。提高郑州市对周边城市的溢出效应要依据郑州市功能拓展的需要和周边城市的区位条件、自身资源条件及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布局、技术扩散、人力资源流动、区际资本流动、第三产业溢出等区域合作的相关配套政策,将“一带一路”战略、区域合作战略融入到每个城市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中,实现郑州市与核心溢出区、紧密溢出区、延伸溢出区的战略协同和政策协调[7]。另一方面,要打破制约区域经济合作的原有制度约束,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倾向。通过科学和系统性的比较论证对阻碍区域合作的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调整,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消除各城市间的行政壁垒,推出与“一带一路”战略相配套具有国际视野和自身特色的新制度,形成节点城市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和谐局面。
发挥“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对周边地区的溢出效应,需要提升节点城市的综合实力,强化节点城市区域内首位度地位和核心带动作用。郑州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在经济发展体量、城市影响力、科技创新水平、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仍需加快提升。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要利用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构建以智慧化、国际化、高端化为特征的大都市战略支撑产业体系,使郑州市经济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转型,尽快提高郑州市综合经济实力。二是要充分发挥郑州市航空港和河南自贸区的优势,通过观念国际化、城市发展思路国际化、经济贸易国际化、公共服务国际化、社会管理国际化、市民素质国际化等方面加速郑州市国际化进程,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三是要从区域整体出发,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升郑州市的服务功能,并在核心溢出区推进电信、金融、交通、生态等公共事业一体化,在紧密溢出区和延伸溢出区加强互联互通,辐射周边地区共同发展。四是要大力开展“城市外交”。通过与周边城市多方位交流和溢出,建立互助互信的合作关系;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相关城市建立城市间双边或多边关系,培育良好的经贸合作基础,提高郑州市的溢出能力,增强城市凝聚力与影响力。
郑州市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产业体系较为齐全。现有的优势产业如汽车、装备制造、煤电铝、食品、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多为传统产业和重化工业,与周边地区重合度较高。出口方面是以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贸易为主。要提升郑州市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地位及对周边地区的溢出能力,必须结合区位优势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比较优势产业,与周边溢出区城市实现产业融合,形成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特色和竞争力。主要措施:(1)布局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郑州市要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政策福利,走国际化、智慧化、高端化、信息化、市场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形成智慧产业(大数据、信息安全等)、战略支撑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及医药、节能环保装备等为代表)、转型升级后的传统优势产业(以现代食品制造、服装、家居、铝及铝精深加工、新型耐材等为代表)、现代都市农业、现代服务业等构成的多层次、立体化产业布局。(2)统筹产业协调发展,在区域内形成合理的市场竞合多赢的局面。依据溢出区各城市经济水平、发展潜力、生产要素禀赋、产业发展现状、环境承载能力、物流运输条件,选择比较优势,推动郑州对三类溢出区有重点、有层次地溢出,在区域内实现主业突出、资源共享、有序协调发展的局面[8]。(3)整合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和具有核心技术的优势产品。郑州市与溢出区通过资源整合、资本运作、资产重组,组建产业联盟,拉长产业链,培育一批技术、品牌、质量、服务均在国内外占据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做大优势产业规模,形成区域竞争合力。
资本溢出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重要的溢出功能之一,也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为了使资本在郑州与周边地区之间合理流动,增强节点城市资本溢出效应,需要在区域内培育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国有银行和外资银行、全国性银行和地方性银行、大银行和中小银行、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的多层次金融市场[9];以政府资金为引导,鼓励大企业集团、基金公司、投资公司、房地产公司及其他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培育多元化的金融业态和多样性的金融生态主体[10]。遵循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原则,将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金融租赁、贸易融资、资产证券化运作等[11]新型专业化金融服务与传统金融服务有机结合,提高金融资源在区域内的配置效率。加快信用体系建设,构建社会诚信环境是金融生态有序运行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资本的良性流动,可建立区域信用征信、信用评价和信用查询机制,整合社会信用资源,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为金融机构开展信贷业务和企业投融资业务提供信用参考。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节点城市的对外交流需要有布局合理、联动便捷、功能完备、衔接高效的运输物流体系。郑州市是我国重要的交通枢纽,航空、铁路、公路运输较为发达,与核心溢出区5个城市之间高铁、动车通车率达到100%,开封、焦作还开通了城际高速;与紧密溢出区5个城市之间高铁、动车通车率达到40%,火车通车率80%;与延伸溢出区13个城市之间高铁、动车通车率达到46%,火车通车率100%。紧密溢出区和延伸溢出区中部分城市虽有铁路联系,但车次少,影响了城际间人员物资的流动。为了充分发挥节点城市的溢出效应,郑州市应强化优势,加快内捷外畅的立体物流枢纽建设。以郑州航空港、郑州铁路枢纽、国际陆港为依托,充分发挥地域交通优势,强化航空、铁路、公路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高效衔接,打造陆空海多式联运的立体交通网络。国际方面,成为向东辐射日本、韩国,向南辐射东南亚,向西辐射中亚、直至欧洲腹地的国际运输中心。国内方面,构建覆盖全国的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网络,并整合周边区域交通资源,完善干支结合、客货并举的运输体系,实现与溢出区的紧密对接和高度融合,特别是在与核心、紧密两个层次溢出区之间构建以结构合理的交通方式为基础、以功能完善的客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为支撑的高度覆盖、深度通达的城域通道网络[12],为节点城市发挥溢出效应提供支持。
郑州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度较高的节点城市,技术合作与人才交流是其对周边地区溢出的重要内容。截止2015年底,郑州市有普通本专科学校56所,省级以上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533个,科技活动人员10万余人,技术市场成交额130.1亿元,发明专利授权量16125件,以上指标远远高于周边城市,为郑州市技术、人才溢出打下坚实基础。一方面,要加强区域内的协同创新。通过郑州市的高校、科研院所、行业骨干企业与周边城市相关组织的交流合作,优化区域创新能力布局,加快区域内研发资源的有效集聚。成立区域创新联盟、创新论坛、创新研究院、科技金融专项基金、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产权交易市场、技术交易市场等科技创新组织,强化区域基础研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优势产业技术合作,在区域内形成从成果研发到成果转化的高效运行网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郑州市的人才集中优势,通过人才溢出带动周边地区社会经济共同进步。建立系统化、动态化和多层次的区域人才流动机制、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拓展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发展空间;建立跨区域人才培育平台,组建一批产业链终端和高端领域方面的技术研发团队;成立具有专业化、精确化、精准化特点的区域发展智库,给予专业人才在区域发展、规划、合作中的发言权。
城市软实力建设是“一带一路”节点城市发挥溢出效应的重要保障,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郑州市位于中华文明轴心区,其软实力建设有较好的历史基础,通过城市文化、政府公共服务、居民素质等方面的提升,形成以政府公信力、社会凝聚力、特色文化感召力、科技创造力、对域外的吸引力和城市形象影响力等因素构成的软实力,塑造良好的节点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溢出能力[13]。
第一,发挥郑州特色地域文化优势,展现历史文化底蕴,挖掘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共同点,开展“城市外交”,实现区域文化融合,以文化推动经济合作。
第二,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导向,打造郑州城市品牌,塑造区域共同价值体系,培育区域合作的内生动力[14]。
第三,要构建高质高效、公平公正、责任有序的区域服务体系,建设跨境电子商务、新型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将国内外贸易、科技成果、交通物流、金融信贷、社会文化、信用评价、人力资源等信息资源进行平台共享,实现郑州与三个溢出区的信息互通和协同联动。
第四,要建立能够保障郑州市溢出效应充分发挥的现代服务体系,该服务体系要根据核心溢出区、紧密溢出区和延伸溢出区的不同特点进行布局,形成既突出地方特色又有较强区域相关性的体系特色。
[1]王东东.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研究——以郑州等九城融合发展为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11):133-114.
[2]金祥荣,赵雪娇.中心城市的溢出效应与城市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城市群2000—2012年市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70-181.
[3]虞孝感,王磊.极化区功能识别与评价指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7):775-782.
[4]王海江,苗长虹,等.中国中心城市的外向功能联系与时空格局[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11-17.
[5]曾鹏,庞基展.中国十大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扩散力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122-131.
[6]郑长德.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邻里溢出效应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开发研究[J].开发研究,2008,(6):16-20.
[7]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大城市周边地区重点小城镇发展研究[J].小城镇建设,2006,(8):15-19.
[8]苗洁.中原经济区发展布局新构想[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18.
[9]潘功胜.金融生态建设与经济金融发展[J].中国金融,2013,(13):12-14.
[10]王洪梁.“一带一路”背景下郑州航空城发展与建设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5,(12):85-86.
[11]李文,庄亚明.中国西部新型城镇化建设综合测度及金融支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1):72-81.
[12]胡煜,李红昌.交通枢纽对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地级市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7,(2):76-83.
[13]张敏.区域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证分析——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2,(2):107-112.
[14]胡玲敏.区域“软实力”综合评价与提升[J].人民论坛,2010,(20):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