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东
【摘要】语文课堂本应以学生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应是简朴和诚实的,这就是归真返璞,遵守常识。回归常识,无需太多热闹,无需太多喧嚣,但现实中许多课堂仍存在重形式、重表演的现状,何谈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小组合作;文本;回归常识;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这学期,我有幸参加区优质课语文学科镇级层面初选听课活动。
两天连续十四节课,辗转几所学校,涉及低、中、高各学段,参赛教师年龄老、中、青俱全。这,倒是真实了解我们这个片区语文课堂现状的好机会!
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九色鹿》时,刘老师一上课就让孩子们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然后和同桌交流。布置完毕后,小孩子们便按照老师的吩咐忙活起来。接下来老师便出示PPT:“找出调达和九色鹿的对话,小组讨论你读懂了什么。”小学生总是最听话的,他们开始读书去找答案。没有一会儿,老师让停下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于是几个孩子改变了原来的坐法变成围坐,“合作学习”起来。笔者走近一个小组,听到的多是文本内容的朗读,一些属于孩子们自己的理解少之又少!也是,没有真正地和文本对话,没有屏息凝神地走进文本,没有老师适当地辅助,孩子们怎么能对这样理解性的问题“讲”出来呢?估计是刘老师听到孩子们讨论的没有多少“出彩”之处,也意识到自己设计的问题过大,他又让孩子们进行诸如圈一圈重点词语,画一画九色鹿前后两次的语言,并比较一下之类的工作。这一堂课,单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就安排了七次,短的一两分钟,长的四五分钟。孩子们因为要“小组合作”,所以小屁股转来转去,课堂看似轰轰烈烈,其实一节课下来,孩子们所得甚微!
语文课堂需要小组合作学习,但只追求形式那就大错特错了!仅让学生改变坐法,在距离上靠近,怎能促进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变化!
两天下来,静静回想,这十四节语文课堂,给我带来许多思考:
第一,教师角色定位偏颇。课堂中教师的定位一段时间曾出现不同声音,但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清晰——教师应该是指导者、促进者、辅助者。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室应该是他们的舞台,为师者应该做好“策划、剧务”的协调、服务工作,而不是导演。因为导演在拍摄过程中有绝对的权威,是可以发号施令的。听课中“不喜欢,老师也要给你们推荐一段,你们读一读吧”之类的教学语言依然可以听到,这种强迫、代替孩子们的“课堂霸权”依然存在。
第二,教学目标确立不准确。有个别老师在针对低年级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味地不停分析,估计对于学生年龄特点和课程标准没有认真地研究。“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是课标低段阅读教学中的目標。然而在课堂上学生真正读书的时间很少,怎么能有体验和感受?更不要说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了。
第三,教学设计主次颠倒、哗众取宠。听课中,有个老师,其个人基本功着实扎实,让我佩服。但在课堂上脱离文本,疏远学生,许多时间在“秀功力”;还有一些设计,为了彰显其理念,而程序式地设计几个步骤。这些都没有真正地以学生的需要为根本,而是教师自我表演。为理念而理念的课堂,肯定是不能真正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验证的!课堂本应以学生为本、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应是简朴和诚实的。这就需要归真返璞,遵守常识。无需太多热闹,无须太多喧嚣。
李主任执教《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课堂就很务实。
第一课时,检查孩子们读书时,李主任出示的PPT里“学汉字”环节,从本课的生字“脖”“瘦”两个字拓展出去,引导孩子们明白“月”字旁的字一类与月亮有关,还有一类与肉有关,并让学生练习说一说;在学习“瘦”字时,从外面的病字旁和里面的“叟”字,引领孩子们从字本身和课文的描写来真正掌握“瘦”字的意义。这样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来揭示汉字的规律,哪里只是在教孩子识字,其实在渗透汉字文化,温情又有趣味,孩子们怎么能不喜欢学?
第二课时在理清文章大意环节,李主任设计了如下两个问题:
1.“我”为什么抱母亲?怎样抱母亲?
2.“我”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出示这两个问题后,李主任要求孩子们认真读书,而且提醒孩子们要有自己的思考,不做读书的“懒汉”。在“精读感悟”的时候,李主任紧紧抓住两个字“重”和“轻”,引领孩子再次走进文本,用心揣摩,寻找课文的奥秘,且根据教材内容的实际(第一节“轻”和“重”很容易找到,而后面内容要通过思考才能发现)。李主任有扶有放,完全根据孩子们读书的实际来掌控课堂。这样的阅读指导,紧扣教材,但不唯教材。“母亲翻越的仅仅是脚下的山吗?”这样跳出文本的追问,怎能不让孩子放下课文,走向自我,走向生活?这样的阅读课堂不只是为了让孩子记住,而是真正地关注孩子们学习语文过程中关键能力和品格的培养,孩子们面对这样有价值、有思考的问题,出现冷场也在预设之中。
我个人是喜欢如此“安静”的语文课堂的!丰富的安静总比虚假的繁华要好!我在想,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也可以精简一下,每节课少些脱离孩子实际的达成设计,而能遵循语文学习常识,真正地、慢慢地做好“听、说、读、写、思、评”方面的训练、指导、纠正,切实在常态课堂中践行积极语用。久而久之,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就慢慢形成了。
真心期待!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守住一颗朴素而真实的心[N].中国教育报,2007-06-19.
[2]许小红.守望简约的语文教学[J].内蒙古教育,2013(2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