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丹丹
〔摘要〕结合心理测量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实际,浅析高中教育中使用心理测量存在的过程不严谨、后续乏力、暗示作用明显、标签效应难以避免等现实困境,提出提高专业教师素质、加强心理测评认识及普及等对策,以期更好地在高中教育中开展心理测量工作。
〔关键词〕心理测量;高中;教师素质;困境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05-0053-03
高中教育是中小学基础教育的关键阶段,也是学生承受压力最大的阶段,学业压力的加大掺杂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易诱发心理疾病与心理异常状态。许多高中普遍开展了学生心理测量,如在学生入学阶段进行新生心理测评,对有疑似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对进行个案辅导或团体辅导的学生进行辅助测量等。心理测量在实际使用中,存在一些现实困境。
一、心理测量在高中教育中使用的现实困境
(一)心理测量过程不严谨,后续工作跟进乏力
心理测评从问卷的选择到测量的操作以及后续结果的解释有非常严谨的步骤与操作要求,高中心理测评中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测验过程的不严谨。以我校每年进行的新生心理测评为例,开学第一周,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将对1300余名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再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后,了解全体概貌并筛选出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学生群体。但每年在进行心理普查时,学校都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在专业老师远远不够的情况下,不得不请德育老师或学生帮忙施测。施测前,虽然专职心理老师对这些人员都进行了简单培训,但面对测量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他们仍无法保证测量过程的规范化。同时,由于缺少老师的监督(班级50人的测评数量只有一名测评老师),测评过程中存在学生填写不认真、担心测验结果影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而产生社会倾向等很多问题,这明显影响了心理测量的有效性。
在测评完成后,后续跟进工作显得非常乏力。数据显示,学生中心理异常的比例高达20%~25%,换言之,以我校2016级、2017级每年新生1300余人为例,心理异常的学生数量至少在260~325个之间,而几乎所有的高中学校只配备了一名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面对三百多个需要进行干预的心理异常学生,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工作量。现状是,完成心理测量工作,收到分析数据,心理老师面对几百人的庞大数据只能按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筛选,将最严重的少数筛选出来(2016级新生筛选出19名,2017级新生筛选出38名),针对这些测评结果,对有严重问题的学生才会进行适当干预,那么剩下的数以百计的需要干预的学生在明知道结果有疑问之后却由于后续工作的乏力错失干预时机。
面对不严谨的操作过程和数据,加之庞大的后续工作,仅仅依靠心理老师一己之力实在是力不从心,对于心理不健康、疑似心理异常等亟待辅导的学生缺乏相应举措,根本无法落实心理测验应有的作用和价值。
(二)标签效应难以避免,暗示作用影响较大
若有20个被试,分成10人一组的A、B两组,给两组每位成员一张照片,所有照片显示为同一个男性,面无表情。A组成员得到的照片信息为该男子是一名逃犯,B组成员得到的照片信息为该男子是一名默默捐建了10所希望小学的慈善家,请AB两组的每位成员都用5个词语描述照片中男子的性格,你猜,结果如何?
心理测验发展至今,已经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泛的施测经验,但测验的使用者和测验分数的知晓者都很难避免贴标签效应的产生。无论是专业的心理工作者还是普通教师、家长,在得知某项测验的分数后,不自觉地会产生一定的倾向并根据测验结果产生“贴标签”效应。如某次高一新生进行某项智力测试后,班主任得到班级测验分数,尽管心理老师尽可能详尽地向班主任解释了分数的意义和相关注意事项,但班主任回去之后按智力测验成绩和入学考试成绩给班级同学排名,并且给排名最靠后的10位同学家长打了电话,告知家长您的孩子智力只有××分,说明智力不是很好,并且在后续的教学中对这10位同学放宽了学习要求,这样的做法,对这些同学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
这只是心理测量工作开展时所历经的案例之一,很多时候,我们不自觉地受到测验分数的暗示,给学生贴上了这样或那样的标签。比如,胆汁质、多血质的学生就是不安分的,是否对他们降低行为纪律要求?黏液质、抑郁质的学生不活泼就不要强求他们表现自己?智力一般的学生再怎么努力学习也不可能成绩拔尖?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心理测验在多大程度上能测到想测的心理特质?仅凭某種心理特质就决定学生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某种行为由哪种或哪几种心理特质决定?……
人的心理行为是复杂的过程,难以凭借直接的测量得到结果,心理测量是采用间接的方式来进行,通过个别的、有代表性的行为来推测个体的心理,这样的测量就必然会受到评估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天气、生理状况、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另外,个体的心理具有发展性特点,测量结果只能代表一段时间内个体的心理特征,并不能认定其终生发展水平也是如此。因此,并不能认定心理测量的结果就一定能精确反映受测者本身的心理特征。而且,任何测验量表,都有其应用的目的、适用的范围,都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要考虑到受测者的年龄阶段,性别特点,人格特征等方面的因素,谨慎、有针对性地选择量表进行测量,比如一些中国化、本土化的量表仍沿用十几年前乃至几十年前的版本,并不适用于当前的社会,用来衡量心理特质的水平显然是不合适的。单纯依靠一次测量来定义学生各种特性实在是有失偏颇,不够严谨。比如在入学时进行人格测验,班主任觉得测验结果与实际观察不像,但到了毕业时,班主任却觉得测验结果非常准确,这其中自然有班主任观察的深入,但在多大程度上是受到测验结果的暗示影响,盲目地给学生贴上一个这样或那样的标签,也许无法定量回答。这也是心理测验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如何避免测验成为标签的依据,避免盲目依赖测验结果,值得思考。endprint
二、更好发挥心理测量作用的相关对策
(一)提高学校心理测量专业投入,提高心理教师水平和素质
从学校层面来说,要使高中学校的心理测量跟上发展步伐。高中阶段应用心理测量应首先选择合适的量表并及时更新量表,形成科学专业的心理测量环境。高中学校应配备专门的心理测评软件,组织测验时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标准化施测,同时配置相关的宣泄室、沙盘室、放松室等配套设施,保障后续工作的进行。
從教师个人层面来说,心理老师必须经过专业心理测量知识培训,持证上岗,对测量结果进行严格保密和合理反馈。在进行心理测量时必须经过谨慎的思考和选择,对选用的量表必须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测量后必须对问题个体进行跟进访谈,以确定其是否存在量表中所显示的问题,不能随意下结论。参与测验的每位老师,包括得到测验结果的班主任在内的老师们都应该明白,测量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体完善和健康发展,心理测量只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之一,应客观认识和看待心理测量,科学、合理地解释和使用测验分数,将心理测验作用落到实处。
(二)全员参与心理教育工作
心理测验后续工作乏力的很大原因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力的缺失和专业师资队伍的不足,在不断加强专业心理老师的素养后,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心理测量的作用,建立起全员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校管理机制。
高中学校可以在原有一名专职心理教师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要求每位班主任老师都参加培训并考取C证,鼓励有兴趣的老师和德育相关老师积极参与并考取B证,鼓励一线教师参加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培训与考证,帮助更多的教师获得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在开展心理测量后,不仅依靠专职心理教师的力量,更是要广泛发动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心理辅导的工作中。可依托心理测量结果与平时观察,根据学生问题的轻重缓急分类,结合每位教师的擅长领域,建立“一对一导师制”,为有心理异常的学生寻找专门的“成长导师”,在专职心理老师的指导下,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心理测评的后续工作中,充分发挥心理测评的价值。
作为学校领导者,更应全面地认识心理测评价值,明确心理测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知道有多少个心理异常学生,更要发挥心理测评在因材施教中的作用。须知,心理测量的目的不是选出好的重点培养,选出差的自生自灭,而是要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扬长避短、取长补短,让心理测量成为因材施教的有力依据。
(三)正确看待心理测验,明确心理测量重在结果的解释
作为专业的心理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不能把分数绝对化。心理测验不同于文化课考试,100分和120分没有直接的比较意义。不应告诉被测者测验分数,应告诉测验分数的解释和建议。要明确学生的测验分数是和什么团体进行比较,将重点放在帮助学生明确如何运用他的分数上。在解释分数的时候,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当事人带来哪些心理影响,若可以,最好让当事人积极参与测验分数的解释。
作为教师和家长,正确看待心理测验至关重要。对于测验万能论,要明确,凡测验都有误差的存在,更何况内隐的心理。心理测验本身存在理论依据不够坚实的短板,加之测验实施过程中技巧、练习效应、社会倾向性等误差的存在,仅仅依靠一个心理测验的结果就认为被测者如何,未免有以偏概全的嫌疑。而对于“测验无能论”,则应该意识到心理测验发展至今,经过强大的理论与实践检验,尤其是有很高信效度的经典测验,经过大量的试测,充分说明测验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可以作为参考依据之一。
心理测验在目前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与价值,但也应该看到,心理测量在使用中尚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解决,面临一些现实困境。相信在更多心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心理测量将日臻完善,在高中教育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高级中学,绍兴,312000)
编辑 /巨明珠 终校 / 于 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