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盛
语文是一门内容丰富、教学重点比较分散的学科,数量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难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带来较大的提升。在这种条件下,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就显得很有必要。为此,新课程标准对九年义务教育的课外阅读量专门做了规定:背诵优秀诗文240 篇,课外阅读总量应在 400 万字以上。
在如今终身学习理念的影响下,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更应该努力提升阅读能力,并逐漸养成自主阅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而要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积极引导初中生参与课外阅读,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一、 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渴望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被认同、欣赏、尊重的心理需求,适当的满足其需求,可以加强他们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可以在讲课的时候根据课文插入一些相关的课外小故事,例如在讲《丑小鸭》时,涉及一些相关的其他童话故事,让学生课下进行阅读,通过课堂的有关介绍,会引起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也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活动,如“名人赏析”、“我最喜欢的课外书”、“课外读书成果分享”等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对于课外阅读量多,成果大的学生,教师应该给予一定的鼓励。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的自我成就感,同时促使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获得乐趣,使得他们从“要我读”变为“我要读”。
二、教师和家长的熏陶感染
新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语文的学习和阅读中,教师和家长的榜样力量对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重要的作用。相关的数据调查表明,中小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所教的科目上会花费多的时间和精力。如果语文教师对学生更多一些关爱,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同时用自己博学的知识,儒雅的气质,去感染学生,他们也会更愿意在课外进行阅读。家长在学生成长过程中要注重自身的阅读素养,提高自己的阅读涵养,让学生在家庭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或者开展一些同步阅读的活动,一样能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延伸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应该“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及其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以语文教材为范例,用课文的教学带动课外的阅读,充分利用教材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素养,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必须深入思考并认真践行的事情。教师不是教完课文,就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无论老师还是学生,只有博览群书,拓宽阅读视野,方可纵横于语文课堂间。
四、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1. 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使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性阅读有关书报的篇章或部分,以便学以致用。这样的有的放矢,精力集中,使阅读能深入进行,课内复习就常采取重点选读,书的种类,数量很多,阅读时要注意选择内容健康、知识性和趣味性强的书籍。
2. 精读法
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于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的进行阅读的方法,古人说“相接连作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这是传统的三步精读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精读一般在广泛的阅读基础上有所比较、有所选择进行的。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调动多种感官,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的浏览中,集中注意力,利用速读法,可以做到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会字斟句酌地读书,很难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的需求,因此教会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采用速读法。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划记号,作注释,写评语。俗话说 :“不动笔墨不读书。”文章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警句格言、精彩生动的词句、段落,可以摘录下来,积存进自己设立的“词库”中,为以后的作文准备丰富的语言积累。
5.读写结合法
在学生课外阅读中,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把自己喜欢的名言、格言、俗语、片段,摘抄下来,或者做成卡片,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收集自己崇拜的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的事迹,整理成文章;或把自己在阅读中深切的感悟写成日记,或读书心得体会。像这样在阅读中练笔,用练笔促进阅读,不但能积累很多写作素材,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提高了写作水平。
总之,阅读应成为伴随学生终生学习的习惯,更多地激励思考,唤起学生的尊严感、成就感;阅读将成为“源头活水”,更多地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生存,思考生命的价值,并通过与文本、同学的相互交流,汲取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知识、信息,经过自我组织,不断实现心灵的转变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促进自我发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5106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