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漫芸
[摘 要]学科思维导图是具有革命性的思维工具,它可以把与中心点有关联或是隶属的层级很直观地表现出来,不仅让人理清思路,还便于理解记忆,它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作为中心思考点的包括文字、数字、意象、英文等。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运用思维导图来将文章的思路清晰化,以分析《祝福》的中心人物祥林嫂为中心点,写出与之相关的外貌、语言、事件、凶手的层级,逐步分析,最后达到使学生理解人物的悲剧与悲剧根源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案例;学科思维导图;祥林嫂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03-0093-02
一、学科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于20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主要运用于工商界。其实思维导图在学科教学的领域经历了52年的发展,但是由于其自身过于强调“图像记忆”和“发散思维”,不能进行有效的理解记忆和结构化思考而被诊断为不适合直接应用于学科教学。后来经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诺瓦克博士提出改良思维导图,遂将知识树、问题树等图示方法的优势与思维导图进行结合,同时加入了结构化思考、逻辑性思考、辩证思考等,使思维导图焕然一新,成了适合教学的学科思维导图。现在学科思维导图不仅备受500多所实验学校的欢迎,还被南宁、柳州的多所中小学引入课堂。
在中职语文阅读教学中,理清文章的思路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分析人物,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学科思维导图可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作用,下面以鲁迅的《祝福》为例,用学科思维导图来分析中心人物祥林嫂。
二、《祝福》传统教学模式
《祝福》教学目标有:理清小说的情节,知道祥林嫂经历了哪些事情;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通过对人物悲剧的解读体会封建社会的黑暗与人吃人的本质。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时,一般是划分好小说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便于学生了解故事梗概。然后分析人物的外貌,着重分析祥林嫂的眼睛变化。接着分析语言,分析祥林嫂与不同人物的对话。再分析与祥林嫂有关的人物,感受祥林嫂所受的迫害。最后分析杀害祥林嫂的凶手,总结出最大的凶手是黑暗的封建社会。这样的教学步骤是有条理的,可是对于中职生来说,课堂讲解分析的效果若不好,容易导致他们走神。即便是按步骤来讲课,中职生仍会感到思路不清晰容易混乱,对所教授的内容感受与记忆不深刻,就不能深入理解人物的悲惨,不能深思悲剧的根源。
为了让学生对人物分析的思路一目了然,并能自己分析人物,感受人物的悲剧,笔者采用了学科思维导图来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三、当祥林嫂遇上思维导图
在分析祥林嫂人物形象这堂课前,笔者对文章进行了梳理,给学生进行了讲解。文章按小说情节发展的顺序分为序幕:祝福景象;开端:初到鲁镇;发展:被卖改嫁;高潮:再到鲁镇;结局:寂然死去;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分析人物形象时笔者给出了任务:以祥林嫂为中心点,写出与人物有关联的外貌、语言、事件、凶手的思维导图,并加以分析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小组合作,每人负责一个部分的写作。一节课之后,学生展示思维导图,贴出来、发群上、说出来都可以。这样做的效果是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别人的分析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
分析思维导图这一堂课,笔者是这樣讲授的。第一分析外貌,主要从祥林嫂的外貌分析她的形象。在分析每一个部分前都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维导图,有缺漏的再进行补充。从外貌思维导图,分析出祥林嫂一开始的形象是一个善良、勤劳、安分的劳动妇女,再对比临死前的形象是一个穷困、麻木、毫无生气的乞丐时,就可以探究人物经历了什么样的苦难导致形象发生如此巨大的改变。那么人物告诉我们原因了吗?从而引出对语言的分析。
第二分析语言,主要分析封建社会的冷漠。可从以下问题进行引导讲解:为什么祥林嫂经常提起阿毛的死因,而且话语都是一模一样的?从这个问题分析出当时社会的冷漠,祥林嫂得不到安慰解不开心结,只能不厌其烦地讲她的故事,希望得到理解和安慰。接着对祥林嫂头上的伤疤进行分析,得出鲁镇的人不尊重她,嘲笑、戏谑她,拿她的不幸当消遣。其根源就在于她的身份——寡妇——两次成为寡妇(不吉利、晦气),所以大家都嘲笑、讽刺她。这样一步步引导分析,学生开始对人物的悲惨遭遇感到难过与同情。
从死后会下地狱和问“我”有无魂灵的语言描写,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有着什么样的思想?从整个语言思维导图,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通过分析得出当时是一个封建迷信、人情冷漠的社会。在这样的封建社会里,祥林嫂一个善良温顺、勤劳安分的妇女又是遭受了怎样的苦难,才变成一个垂垂老矣、衣衫褴褛、令人心酸的乞丐?由此引出对事件的分析。
第三分析事件,主要明确祥林嫂的寡妇身份是悲剧的起源。重点从婆婆卖掉祥林嫂的事件,还有鲁四老爷对祥林嫂鄙视的态度,以及祥林嫂捐门槛的事件中分析封建女性的地位。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封建女性的地位低下、无人权。祥林嫂被人厌恶的根源在于她的身份是寡妇,寡妇就是可以践踏的,就如——那条门槛,千人跨,万人踏,直至孤独凄凉地死去。从而引出杀害祥林嫂的凶手。
第四分析凶手,从对凶手的分析得出婆婆、大伯所代表的是封建的宗法,四叔代表的是封建的礼教,柳妈代表的是封建的迷信思想,总的大凶手就是这个人吃人的封建社会。还要分析祥林嫂自己也是凶手之一,她的顺从安分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因素之一,还有“我”代表的软弱不敢反抗的知识分子。
最后便可总结全文。主要通过分析祥林嫂的外貌、语言、事件、凶手,知道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特征,认识到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原因是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同时也看到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四、碰撞后的效果
本次授课经历了7个班,这是笔者第一次尝试用学科思维导图来授课,学生也是第一次接触学科思维导图。笔者还以作者第一次到鲁镇做例子,写了部分思维导图给学生看,之后由学生自己选择一部分来写。在讲述什么是思维导图时,笔者没有强调让学生只写关键词,导致一部分学生将整个外貌描写抄了进去,也有的将自己的理解写了一大段到图上。不过可喜的是,大部分学生能自己去找课文写好思维导图,概括事件,写出自己的感想。在外貌方面笔者给出了二级题目,在检查思维导图时发现学生对祥林嫂眼睛的部分没能全部写完整。此外,笔者忽略了人物前后形象的变化,应该分析人物前后两次形象的对比,这样更加突出人物的变化与悲惨。endprint
对语言方面的分析,存在问题是概括不完整,主要是祥林嫂与柳妈对话那一段,关于祥林嫂额上疤痕的对话学生容易忽略。某个学生提出第一次来鲁镇时祥林嫂话少,第二次来鲁镇时她话多,由此给了笔者一个新的思路,语言的二级分析可以写成第一次来鲁镇与第二次来鲁镇,从话少到话多,分析祥林嫂为什么会变得话语如此多,从而分析出她内心的痛苦和人们的漠然。笔者发现这样分析一样能达到最终的目标。对事件方面的分析,存在的问题是概括不完整、不准确、不简明。主要疑点在于祥林嫂第一次来鲁镇是被迫改嫁还是被卖改嫁,还有就是第二次丧夫丧子后来鲁镇,一部分学生没写到这一点,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课文情节不够熟悉。也有学生写出“我”与四叔对祥林嫂死亡的态度,从中可看出学生的细心,更加能体会人物的悲剧。
对凶手的分析,是最具火花的,有学生说祥林嫂自己也是凶手,有学生说狼是凶手,“我”也是凶手,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在说到最大的凶手时,每个班的学生都能说出是封建社会,作业的反馈也说明学生了解了祥林嫂的悲剧。留给学生的作业是:祥林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学生基本上都能写出她是一个悲惨的女人,有的学生写到她是一个没有希望,不能有希望的女人。课后笔者问学生对此次课用思维导图分析的看法,认真做的学生回答思路很清晰,一目了然,一看这个图就知道整篇课文的内容是什么。此外,因为思维导图是自己做的,是自己仔细看课文后思考的结果,所以学生反映对人物的理解更深刻了,通过教师的补充后对整篇课文的理解更加全面了。
本次思维导图笔者使用的是气泡图,也有学生觉得自己画的不美观,便使用了括号图式来写,完成的效果美观简洁。
五、教学后的反思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运用思维导图,围绕人物分析语言、外貌、心理、事件等,并将它们作为二级层级让学生写出三级、四级层级的关键词和分析,往后在《项链》这一课分析马蒂尔德的形象时可以试试。做完思维导图后,建立一个平台让学生彼此分享,完善自己的思维导图。定出了一级中心点后,二级、三级如何定?必须是针对中心点,有层次或是有条理地定,这样才能在讲解分析时条理清晰,目标明确。此外,分析人物形象的思维导图也可以运用在写人的作文上,围绕人,大概列出与人物有关的外貌、语言、事件,这样写作的思路就会非常清晰了。
学科思维导图已经逐步进入语文课堂教学,对阅读教学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可以让整篇课文的思路更加清晰,一目了然,还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寻求答案,增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祝福》这一课只是笔者运用学科思维导图上课的开始,希望借着学科思维导图的翅膀,语文阅读教学将展翅高飞。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晓宁.我国思维导图研究综述[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
[2] 王翠萍,胡石,宋佳.思维导图在阅读活动中的应用探究[J].圖书馆学研究,2011(14).
[3] 林凌.祥林嫂究竟死于谁之手——对《祝福》的传播学诠释[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0).
[4] 刘继铭.祥林嫂:一个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冤魂——《祝福》人物描写浅谈[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1998(8).
(责任编辑 陈剑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