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满昂扬的唐代玉器

2018-03-05 18:44夏文峰
当代人 2017年4期
关键词:玉带玉器装饰

夏文峰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国力强盛,对外交流十分广泛,文化不断相互渗透融合。具有青春活力的追求和想象,构成唐代玉器豪迈、浪漫的艺术风格,创造了许多五彩缤纷、生机盎然的图案画面和艺术形象,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时代风格。明人高濂曾如此评论唐代玉器:“自唐以下,所制不一……碾法如刻,细如丝发,无隙败矩,工致极矣尽矣。”由此可见当时玉作之精巧。

唐代玉器材料优良,工艺精湛,数量日渐增多。其主要特点是:一、面向自然,取材于生活。飞禽走兽、自然风光、行云流水、奇花异草等,均在图案中再现,充分体现了唐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蓬勃奋发的精神面貌。自唐代始,玉器彻底改变了汉代以前以动物、神兽纹为主体的艺术风格,花鸟图案占据了玉器画面的主导地位。人们不再盲目地乞求和尊崇那些看不见的神灵、神仙,而是充满了自信,尽量反映自己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并以自然界中美丽的景物作为欣赏对象和装饰题材。二、喜用短小的纤细阴线作装饰。无论是人物的衣褶、植物的花心叶脉、动物的皮毛、禽鸟的羽翅等,均善用大量舒展流畅或密集短小纤细的阴线加以装饰,每件作品都能较好地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极力突出个性,强调生活性,使唐代玉器既具造型美,又具工艺美,更富神态美。三、琢磨细致,质感强烈。唐代玉器特别注重制作工艺的表现,既大刀阔斧又精雕细刻,如对动物的雕琢,五官刻画细致,体态丰满圆润,肌肉发达,尾部与身上的皮毛,皆用细密短阴线排列表示,有条不紊,质感极强,形神毕肖,反映了唐代玉器碾琢技艺的卓越成就。

唐代玉器的社会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装饰用玉和生活用玉大量出现,传统的礼仪玉仅仅成为了一种象征物而已。玉带銙成为唐代礼仪用玉的代表。至唐显庆元年(公元650年),带銙配置日趋制度化,玉带銙大量出现。“欲知官高卑,玉带悬金鱼”。玉带遂成为王公贵臣们身份的标志,并以玉銙的多少及质料的优劣,来区别他们之间地位的尊卑,品级的高低。《新唐书·舆服志》载:“其后(指高宗显庆以后),以紫为三品之服,金玉带,銙十三;绯为四品之服,金带,銙十一;浅绯为五品之服,金带,銙十;深绿为六品之服,浅绿为七品之服,皆银带,銙九;深青为八品之服,浅青为九品之服,皆纶石带,銙八;黄为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銙七。”这种玉带制度,从一开始,就备受朝廷的重视,并为历代相沿袭。

根据定制,除了带銙的数量之外,銙面上的纹饰也别有含义,不同级别的官位,所用的图纹也不尽相同。高官礼服所佩饰的玉带銙,除了龙纹仍作为帝王的象征以外,其他的花草、禽鸟、人物等,均为生活中所实有。特别是玉銙上乐舞宴饮生活场面的出现,说明了唐代礼仪玉已逐渐走向了生活化和世俗化的軌道,与早期的礼仪用玉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总之,唐代是中国玉器由抽象向写实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以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形式,推陈出新、兼收并蓄的融会精神,对唐代以后玉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人物纹玉带铸长4.1厘米,宽4厘米,厚1.2厘米。玉色白,微泛青,玉质莹润。整体呈正方形,四边略呈斜坡状,器表用阴线刻画一胡人盘腿端坐于地毯上,一手扶膝,一手执碗,头部用短小的阴线刻画出五官,肩披飘带。四周轮廓边缘去地斜挖,只留下斜挖后的一条窄边,以突出人物形象的立体感。背面光素,四角均有对穿孔。唐时,中亚地区的波斯人大量进入内地,把中亚的宗教及生活习俗带入我国。此件带板上的图案表现了当时大唐帝国与异域文化的交融。

玉带是封建社会后期官场礼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由靼(皮革带)、銙(带上镶嵌之物)、铊尾(嵌在皮带革的尾端)三部分组成。用玉制作的銙为玉带銙,俗称带板。造型基本为扁平体,是缀在革带上的玉质饰物。唐代,玉带已成为官级尊卑的象征物。宋元明各朝玉带依然流行,同样也是佩带者身份地位的标志。尤其是明代更加重视古礼,同时也是使用玉銙数量最多的时代。清朝恢复了满族的生活习俗和服饰,不再使用玉带。

唐浮雕狮纹玉带銙 长3.2厘米,宽2.3厘米,厚0.9厘米。玉色白中偏黄,温润细腻。该带銙采用浅浮雕工艺,狮子呈静卧状,五官用阴线刻画,头部用排列整齐而又比较稠密的纤细短阴线表现毛发,四肢浑圆粗短,体态丰满圆润。整个带銙的地子部分完全磨去,边沿无装饰,使狮子图案明显突出。

编辑:刘亚荣endprint

猜你喜欢
玉带玉器装饰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自驾往湘西高速路上
暮景
DIY装饰沙漏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七品芝麻官”
DIY节日装饰家
玉之器
百花园地中的装饰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