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本视阈下民办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2018-03-05 18:23云芸
广西教育·C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心理资本就业能力贫困生

云芸

【摘 要】本文基于心理资本理论,从树立积极的就業希望、提升自我效能感、培养乐观的思维方式、开发坚忍的意志四个方面,探讨民办高校学生依托开发心理资本实现其就业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心理资本 民办高校 贫困生 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C-0131-03

随着民办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中的贫困生群体规模有所扩大。为此,民办高校通过建立多种方式的资助政策体系,并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开通入学“绿色通道”等方法,不断为贫困生进行经济减负。然而,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和其他压力因素的叠加,令民办高校贫困生产生了很大的就业焦虑。本文基于心理资本视角分析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就业问题,结合心理资本理论,从心理资本中希望、自我效能、乐观与坚韧四个方面探讨民办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心理资本的理论内涵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出色的心理素质、积极的精神状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20世纪末期,一些心理学家发起了积极心理学研究运动,倡导对人的积极情感的关注发掘,改变了侧重人的消极病理表现调试的研究方向。早期的心理资本概念仅被引用于经济类学科及社会类学科当中,而卢桑斯结合积极心理学及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相关论点,指出心理资本是指人的积极心理状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希望(有坚定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断调整策略、途径来取得成功);自我效能感(在面对挑战的任务时,拥有能够通过努力来获取成功的自信);乐观(对当下和将来的成功做积极归因);坚韧性(当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能够坚持不懈,迅速调整恢复并采取迂回战术实现成功)。

二、民办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至今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概念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国外的学者将其视为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国内学者对就业能力定义界定,主要以什么是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主。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郑晓明,他指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通过学习各类知识和开发其综合素质而取得的能够完成就业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本文定义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学生经过在校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实现自身的就业理想(或缩小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它包含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良好的心态以及适应岗位的能力,等等。从传统的观点来看,一方面民办高校的就业政策以及就业环境都比不上公办院校,另一方面贫困生自身的社会资本及人力资本也低于普通学生,就业能力并不理想。但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内因,所以我们应该通过开发民办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资本来实现其内因的推动,最终达到提高其就业能力的目的。

三、民办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的心理资本视角分析

民办高校办学资金基本靠自筹,其中学费是主要的资金来源,因而学费比公办学校普遍更高一些,同时没有太多的公共财政资金支持,相应的“奖、助、补、减、免”力度也没有公办院校大。民办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发展会受到家庭经济、生活水平以及社会资源的制约,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更容易产生一些负性的心理如焦虑、紧张、自卑等,致使本身的就业能力受到影响,发展缓慢。表现为:一是较低的自我认同感,由于家庭条件较差,很多贫困生缺乏英语、电脑等方面的基本职业技能培养,所以相对缺乏完成职业发展专业学习和实践的信心,呈现出焦虑且自卑的心理。二是缺乏制定职业目标的能力,由于贫困生的物质资本及社会资本的匮乏,往往缺乏合理评估自身和外部环境的能力,对既定的目标比较犹疑,一旦遇到阻碍,比较难以调整行动来达到最终的成功。三是归因偏向于消极归因,由于自卑心理,贫困生心态更加脆弱,成功时归因往往不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但失败时却觉得是因为自身条件的束缚,偶尔的面试失败,也可能妄自菲薄。四是耐挫力差,韧性不足,家庭的高期望值和低支持力使得贫困生精神负担较重,遭受挫折时,往往不能做好自我调节,加上过去失败经验的影响,更是缺乏走出困境的决心。

即使存在以上的问题,在长期的民办高校贫困生教育实践当中也会发现一些“另类”的学生,她们不被自身的困难影响,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甚至比普通学生更加努力,呈现出更良好的适应。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心理资本理论的研究、实践对就业能力的改善有积极作用。如励骅提出心理资本理论为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提供了新视角,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应紧紧围绕乐观、希望、自我效能与韧性四方面展开;徐珊珊认为贫困生大学生可通过增强自信心、提升希望感、开发乐观态度、增加坚韧品质等途径开发心理资本,增进心理健康;沈晓梅提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体现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践能力,还包括积极的心理资本。因此,民办高校提升贫困生的就业能力可通过挖掘希望、自我效能、乐观、坚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来实现。

四、心理资本视阈下加强民办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路径

(一)树立就业希望,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大学处于学生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处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探索初期,如果贫困大学生看不到希望,就必然影响其追求知识的动力和提升能力的要求。此时,促进希望资源的增长即为培育大学生的心理资本。首先,学校可以提供就业指导,让贫困大学生在了解专业、职业、行业等信息后结合自身情况、个性品质及职业发展的优缺点,制定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尽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其次,对贫困大学生的目标设计进行反馈,灵活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讲座、个体辅导、短期沙龙等,指导其综合性地分析自身与职业要求存在的差异,帮助其建立合理的期望,并设定实现目标的途径和策略,实现“人—职”匹配。最后,鼓励贫困大学生制订克服潜在困难的计划,然后开始行动。此外,适当进行目标分级分层管理,并指导贫困大学生学会及时地调整目标,并在阶段目标的实现中提升希望。因此在制定阶段性目标时,应该既符合贫困大学生阶段性的学业目标,又具有一定挑战性,充分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另外,在贫困大学生参加各类活动时,应学会适当的自我鼓励。在实践活动当中不仅可以培养希望和意志力,还可以在实践成功后进行自我激励,并寻找自己的优势,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endprint

(二)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加就业核心力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完成某一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题的自我感受。当我们坚信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某项任务或挑战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并积极付诸进一步行动。家庭经济条件的不足导致民办高校贫困生较缺乏积极成功体验,而经济拮据带来的消极感受更加使其长期陷入较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当中。民办高校如果想要帮助贫困生培养自我效能感,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增加成功体验。直接和间接的成功体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要想达到为贫困生建立稳定的自我效能感的目的,就需要不断搭建职业能力锻炼的平台,并鼓励贫困生群体积极参加。如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机会,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充分的职业能力训练。也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等,使贫困大学生找到自身优势。第二,完善自我意识。良好的自我认知至关重要,有助于民办高校贫困生积极地悦纳自我。而一个人的认知观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这需要学校将对学生认真观念的调整贯穿于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活动中,采用课堂讨论、心理沙龙、团体心理辅导等方法,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第三,学习榜样力量。民办院校可开展校史教育,使民办高校贫困生由衷产生对学校的骄傲感和认同感。另外,可邀请顺利实现就业理想的校友,回校与贫困生做经验交流。甚至可以设置自强自立之星,宣传优秀贫困生的积极品质,影响其他贫困生群体。贫困生可在分析成功典范的有效行为和策略中受到激励,增强自身获得成功的信心,提升就业竞争力。

(三)培养乐观思维,积极认知就业环境。就业过程往往充满了困难和问题,随时会产生各种预想的和突发的障碍和挫折,是积极迎接挑战还是消极回避风险,其结果也截然不同。因此,开发民办高校贫困生正向认知和客观分析就业环境的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乐观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也是一种正性的思维,能够让贫困生在面对挫折时往积极向上的一面思考并且迎难而上,并会主动習得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自身就业过程中的抗挫折能力及就业自信。培养乐观思维需要从积极情绪的管理开始,一方面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情绪宣泄和管理的技巧训练;另一方面做好朋辈心理辅导,落实心理委员联络,为其提供积极社会支持。然后聚焦重点问题解决,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为贫困生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完善资助体系,以奖代补,减少贫困生职业发展和探索中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提高对积极结果的预期。同时,学校还要引导学生对就业问题做积极解释与归因,避免将就业难归咎于家庭背景、自身素质等,并帮助其制订合理的自我提升计划。另外,还要引导学生消除一味“等、靠”学校帮助的心态,要主动收集更多的就业信息,主动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以乐观、正面的精神状态和自信、自强的积极心态地参与就业竞争。

(四)开发坚韧品质,提高应对挫折能力。培育民办高校贫困生有效应对激烈就业竞争的心理资本,还需要挖掘贫困生在逆境中求生存求发展的能力,开发其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提高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坚韧性其实就是一种应对挫折的能力,是一种动态性可开发的心理资本。这需要学校在学生遭遇职业恐惧、职业倦怠之前就要做好负面情绪的疏导准备。一方面,学校应开展生命教育,让贫困生体会生命的珍贵,引导贫困生树立积极的人生价值信念,学会感恩生活;另一方面,指导贫困生学习心理防御机制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其在面对困难时,利用升华、认同、幽默等方式积极化解压力,增加耐受力,增强坚韧性。应该着力构建贫困生就业的社会支持系统,首先家庭虽然经济不能给予贫困生太多的支持,但情感上的稳定、和睦是一种激励,而在校与周围朋友、同学、教师人际和谐的关系,也会影响贫困生的心态。当上述方面能够平衡发展时,即便贫苦生遭遇就业困境时,也能够有助其战胜困难,迅速走出失败的阴影。因此,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提高坚韧性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相关能力的培养都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重点内容,在就业实践中,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也日益显著。但民办高校贫困生是我国高校特殊的弱势群体,因为家庭经济原因,在就业的道路也许会出现更多的曲折,高校应通过研究心理资本有效的挖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潜能,赋予他们更多的正能量,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贫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并使之成为常态化工作,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提升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雁飞,朱瑜.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5)

[2]励骅.心理资本视域中的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J].中国高教研究,2010(3)

[3]沈晓梅.基于心理资本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3(12)

[4]徐珊珊.贫困大学生心理资本开发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

[5]林纯,李湘,等.民办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4(10)

[6]孙娟,王琰.心理资本视阈下高校贫困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6(2)

[7]Luthans F,Youssef C,Avolio B J.心理资本——打造人的竞争优势[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

(责编 苏 洋)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资本就业能力贫困生
知识型员工心理资本提升策略研究
素质拓展与贫困生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创业型大学青年教师心理资本问题探析
高校辅导员心理资本和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
管理类本科生就业能力构成分析及培养策略研究
“人力资源招聘与测评”课程中团队学习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调查研究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