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虎
(西安一四一医院五官科,陕西 西安 710089)
翼状胬肉是一种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于良性增生性眼表疾病,多为双眼发病,鼻侧翼状胬肉居多,早期患者无明显症状表现,随着疾病的进展可逐渐累及眼球,改变角膜的屈光状态,严重的可影响患者视力[1]。目前翼状胬肉的治疗仍以手术治疗为主,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的术式对患者视力的恢复及角膜散光程度的影响有一定差异,本文为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对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将对2014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106例翼状胬肉患者分组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收治的106例(106眼)翼状胬肉患者,按照所行术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54例(54眼),对照组52例(52眼)。观察组中男28例,女26例,年龄32~70岁,平均(53.8±4.2)岁;对照组中男27例,女25例,年龄35~70岁,平均(54.2±4.5)岁。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发病,无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全身性疾病者,无患可影响手术效果的其他眼科疾病如沙眼、过敏性结膜炎、慢性泪囊炎者,无既往眼科药物长期治疗史。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此次研究,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给予盐酸奥布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开睑器开睑,0.2ml 2%的利多卡因结膜下行局部浸润麻醉,于翼状胬肉头部前1.0~0.5mm的透明角膜上皮处开始剥离,直至前弹力层,提起胬肉头部,将角膜组织与胬肉组织分离,剪开球结膜,钝性分离巩膜上的胬肉组织,同时清除球结膜变性组织和增生组织、角巩膜表面残留的胬肉组织,使角膜面变得平整,烧灼止血,以丝裂霉素C(0.2 g/L)浸润的棉片覆盖于巩膜床上,浸润3min,生理盐水冲洗,缝合结膜伤口,加压包扎术眼。
观察组在翼状胬肉切除术的基础上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清除胬肉组织后,止血,患侧眼下方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切取略大于胬肉缺损区的球结膜移植片,使其角膜缘与胬肉缺损区角膜缘吻合,间断缝合移植片与球结膜,并固定于浅层巩膜上,切取移植片的部位球结膜间断缝合,加压包扎术眼。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2周、3周对两组患者患眼的视力水平、角膜曲率、角膜散光度进行检测,均检测3次,取平均值。采用国际标准视力检查表对患者视力进行检查,测定近水平角膜屈张力K1和近垂直角膜屈张力K2,计算角膜散光度=K1-K2,角膜散光轴为最大屈光力的轴向。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眼视力水平变化情况 两组患者术后1周、2周、3周的视力水平较术前明显提高,且术后1周、2周、3周观察组患者患眼的视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时间点的视力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眼视力水平变化情况(±s)Table1 The changesof visualacuity levelbeforeand afteroperation in the two groups(±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眼视力水平变化情况(±s)Table1 The changesof visualacuity levelbeforeand afteroperation in the two groups(±s)
P值>0.05<0.05<0.05<0.05时间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3周观察组(n=54)0.24±0.03 0.50±0.08 0.77±0.10 0.97±0.13对照组(n=52)0.25±0.03 0.35±0.06 0.43±0.04 0.60±0.08 t值0.011 5.156 6.034 6.372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眼角膜散光度比较 两组患者术后1周、2周、3周的角膜散光度较术前明显降低,且术后1周、2周、3周观察组患者患眼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时间点的角膜散光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眼角膜散光度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of cornealastigmatism beforeand after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of patients(±s)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患眼角膜散光度比较(±s)Table 2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of cornealastigmatism beforeand afteroperation between two groupsof patients(±s)
P值>0.05<0.05<0.05<0.05时间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3周观察组(n=54)2.10±0.33 0.97±0.13 0.69±0.0 0.53±0.07对照组(n=52)2.09±0.32 1.84±0.26 1.50±0.24 1.24±0.20 t值0.201 9.078 14.823 11.031
翼状胬肉对患者视力的影响表现为对角膜形状的改变、对进入瞳孔光线的阻挡、增大了角膜水平曲率半径等[2],翼状胬肉除了影响患者视力外,还可改变患眼的屈光状态,主要体现在角膜散光的发生,角膜散光的形成与翼状胬肉与角膜之间形成的泪膜透镜有关,另外翼状胬肉对角膜机械性水平方向的牵拉作用可造成顺规散光,散光程度的大小会随眼球运动而变化,眼球越偏向颞侧,散光程度越大;眼球越偏向鼻侧,散光程度越小[3-4]。
手术切除是治疗翼状胬肉的常用方法,翼状胬肉切除术主要通过解除翼状胬肉对角膜的压迫、牵拉及对瞳孔的遮蔽来改善患者视力,改变角膜屈光状态,解除或部分解除角膜的散光,但有研究表明单纯行切除术不利于角膜创面的修复,且在角膜创面修复的过程中炎症反应明显,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瘢痕遗留明显,弹性复位受限,进而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另外术中操作对角膜缘的破坏,也不利于术后患者视力的恢复[5]。
角膜缘干细胞位于Vogt栅栏区乳头结构中的角膜缘基底细胞,一般颞上、下方的角膜缘干细胞分布较多,而颞侧、鼻侧分布较少,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中移植片大多取自颞上下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将成活的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覆盖病变的角巩膜缘,对干细胞数量进行补充,移植的干细胞迅速分裂增殖为上皮细胞,阻止结膜上皮细胞向角膜表面移行,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及结膜的修复,减轻手术区域炎症反应,减少术后瘢痕遗留,有利于角膜透明性的恢复,恢复角膜与结膜之间的栅栏,防止结膜上皮和新生血管侵入角膜[6];同时逆转基底细胞的异常代谢,阻断蛋白降解为氨基酸的过程,抑制和消除玻璃样变、弹性纤维变性,减少术后散光的发生[7-8]。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术后1周、2周、3周的视力水平及角膜散光度较术前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可见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在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改善角膜散光度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
综上所述,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提高患者视力水平,改善患眼屈光状态,值得推广应用。
[1] 包武海.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J].国际眼科杂志,2015(1):169-171.
[2] 张碧华,杨晓英.不同手术方式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角膜屈光及术后巩膜溶解并发症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8):1612-1615.
[3] 李伟.翼状胬肉切除与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联合对患者视力和屈光状态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7,7(2):127-128.
[4] 梁高华,覃瑞,潘剑莹,等.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对比及对屈光变化的影响[J].右江医学,2016,44(3):280-282.
[5] 孙亮亮,吴爱华.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患者的疗效及屈光变化的影响[J].浙江创伤外科,2017,22(2):273-275.
[6] 张亚娟,任延军,刘霞,等.2种方法治疗翼状胬肉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的对比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694-2695,2700.
[7] 崔迎欣,张佳男,常晓雪,等.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效果观察[J].医学综述,2016,22(10):2042-2044.
[8] 于世辉.翼状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后对视觉质量的影响[J].临床研究,2015,23(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