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稳
(吉林化工学院 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22)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精神家园,正是这种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才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在有些人大脑中并不是一个清晰的概念,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易经》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因此也就孕育出了“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合一” 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内涵。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根本在家”,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伦理、道德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因此传统文化被人们看做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拥有健康校园文化的学校,才能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育人”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校园文化也是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平台,更是培养国家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传承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思想的重要阵地。因此,传统文化具有的道德教化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存在着传统文化的教育缺失的现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身边的朋友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中国的新一代(包括80后,90后的父母们)是吃着“麦当劳”,学西洋乐器,唱西方流行歌曲,热衷西方体育,读着《哈利波特》长大的。不熟悉中式烹饪,不知道民族乐器与歌曲,不喜欢民族传统体育与武术,不了解《论语》、《大学》和《中庸》,没读过中国“四大名著”的比比皆是。西方文化充斥着青少儿的生活,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更热衷于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却忘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端午、重阳,他们对NBA、世界杯如数家珍,却不了解中国武术及民族英雄[1]。这些只是传统文化缺失的表象,最令人担忧的是传统文化的缺失使现在的学生功利思想严重,尊师重教、崇尚道德、讲究道义、谦虚谨慎、扶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离他们渐行渐远[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治国理政、管权治吏思想,有丰富的礼法相依、崇德重礼、正心修身的历史智慧。2016年12月,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传统文化与教学生生相惜,不可分割。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此意见的提出,将会有力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 民族体育教学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1.民族传统体育蕴含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
民族传统体育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尤其是以中国武术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举足轻重[3]。2017年9月,一则太极宣传片《太极拳,人类的共同财富》在纽约时报广场的大屏滚动播出,向世界展示武术太极名片。这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国际武术联合会共同发起,以“和谐、健康、共享”为主题的一系列武术表演活动。中国功夫走进联合国、美国时代广场、纽约市政厅以及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演出和交流。可见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在世界之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武术是具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被认可和尊重。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扎根于华夏大地,根源于大众,经过千百年来的锤炼流传至今,讲究“天人合一”。其中包含着阴阳、五行、八卦等传统哲学理论,以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达到技击、养生、表演、休闲和娱乐的目的,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礼让、宽厚、平和的传统道德和礼仪文化的比重远远超越了竞技本身[4]。
2.民族传统体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播优势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体育,体育文化建设又离不开民族传统体育的支撑。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民族体育作为重要的传统文化载体,对弘扬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校园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必然趋势,体育运动休闲是其传播的重要途径,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健身、娱乐、教育和交往的功能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使其慢慢理解传统文化、接受传统文化思想,充分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的优势。
(二)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吉林化工学院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为例
1.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的开设
为了深入体育课程改革和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根据自身条件,将民族传统体育中优秀的太极文化作为学生必修课。在大一大二的体育教学中进行系统传授,并将能够充分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育项目进一步细化,专门成立了民族传统体育教研室,在现有拳术、刀术、剑术、养生导引、太极拳、太极剑、散打、毽球等课程基础上,为进一步充实了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又开设了中华射艺课,同时又将太极套路细化分为二十四式、四十二式、杨氏太极拳竞赛套路、太极剑竞赛套路,另外,又建立了舞龙舞狮训练队、龙舟队。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学部总结出了独居特色的文化传承之路,将民传项目作为特色项目来建设,形成了集教学、训练、群体和科研“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来具体落实传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民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走进校园做出了示范。
2.让民传传统体育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民族传统体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5]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见,加强国家文化建设,优化中华优秀文化教育已成为时代最强音。因此,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党支部紧密结合国家方针政策,召开相关会议及教研活动,体育教师积极响应,认真领悟方针政策,积极钻研业务,不断强化自身技能,通过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理论学习,来保障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中能将中华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高尚志向、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以礼待人、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合一、自我完善、精益求精的修养目标贯穿于教学、训练的各个方面。同时,教师的教学实践还结合校园文化活动(如:传统体育竞赛、表演等),围绕学校工程素质教育对体育教育改革的要求与我校实际情况,坚持“育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秉持以“体”化人、以“体”育人的原则,基于学生对体育项目的兴趣,通过“体教结合”体系,让学生掌握一项至多项民族体育运动本领,为塑造健康体魄的同时,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显现德艺兼修、术道融合教育的目的,来提升大学生精神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民族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形成了有机融合。
(三) 用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索契冬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体育强国梦都与中国梦紧密相连。”而“体育强国梦”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体育事业的要求和期待,体育不仅事关人民的体质和为国争光,也关乎中国国民身心素质的全面提高和精神激励,也意味着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同和价值追求。
传播正能量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精神滋养,尽管时代发生了变化,但蕴含深层的民族文化精神仍然影响着人们今天的思想和观念。因此,应在强有力的理论指导下开发这个蕴藏量巨大的民族体育资源,可以为中华民族体育全面走向世界,促进国际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如:太极拳教学。通过太极核心思想: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理解万物相生相克、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及万物与人之间的关系趋向和谐等,提高文化修养,促进个人修养、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太极文化哲理传授,可以让学生的心胸豁达,胸怀宽广,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难题,去积极解决,而不是悲观、泄气,可以有效的缓解压力,使同学用笑容和充满活力的心态来感染周围的人。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来弘扬传统文化,也就很自然的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以此来激励同学们的爱国热情。青年学生是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来塑造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祖国的保卫者,才能更好的继承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因此,中华民族的正能量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弘扬,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有效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正能量!
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及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梦,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文化战略迫在眉睫[6]。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推广已成为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提高文化影响力的一种重要渠道。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校园传统文化弘扬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要与学校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已达成共识,这对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继承与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体育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步骤。但在校园民族传统文化弘扬过程中,还要注意:校园文化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家方针政策;校园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中,既要抓技能教学,还要注重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要突显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民族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建立相关民族体育竞赛的平台,通过比赛的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提升民族传统体育习练氛围,在学生参与的过程中继承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组织建设民族传统体育类相关社团,通过校园训练、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增加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校园民族传统文化要注重宣传,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全方位宣传介绍,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1] 朱江.论大学校园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播[J].运动,2012(4):78-79.
[2] 王稳.当代武德体系构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3(8):113-118.
[3] 王稳.儒家文化视角下传统武德之辩证分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2):9-12.
[4] 王稳.高校太极拳教学困境与应对策略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6):20-21.
[5] 蔡建丰.运用武术手段对初中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1.
[6] 王智慧.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源、特征与传承方式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5,32(1):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