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吉林化工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当前,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步子继续稳健深入,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一届领导人高瞻远瞩,为了顺应时代的快速发展和担负起大国责任,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强调,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既有利于我国开放战略与其他相关国互利共赢,也有利于全球经济可持续并朝着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制度性话语权是指一个主权国家在国际秩序的维护、国际规则的制定等方面的组织力和引导力,以承担责任协调各方,发挥其影响力[1]。
习总书记曾强调,世界上问题很多很复杂,中国作为大国不能缺席,中国有意愿发挥作用,国际社会也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在参与世界经济发展中,中国始终坚持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2],同时,积极完善和推动国际组织和机构的改革,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和地位,为促进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以及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一) 降低世界经济波动的冲击
中国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虽然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我们一直不断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多边贸易,加强与世界各国合作,从而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总量逆势上升,被誉为世界经济的动力引擎,目前中国的进出口总量更是居全球之首,中国已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万事万物有利就有弊,中国在与外部融合加深的同时,也会受到外部经济体波动或者国际经济规则的调整的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积极构建有利于自身经济发展或者是双方互利的发展模式,来确保我国经济的良好发展环境。“一带一路”合作是开放包容式的模式,它接纳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和民间团体,同时与沿线各国发展战略规划对接,以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为纽带,以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为支柱,以金融互利合作为重要保障,创造了多主体互利、多领域的合作全新模式。
(二) 突破霸权国家的围堵
冷战结束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政治、经济优势,制定各种游戏规则,除此之外,横行霸道,到处打压别国发展。长久以来,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美国主导的国际规则屡见不鲜,即使在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中也是如此。如近两年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通过TPP和TTIP等协议拉帮结伙,力图形成新的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投资规则,企图借助于新的规则体系在全球新经济格局中继续利益独享,而把其它国家排除在外。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作为重新崛起的大国,要想在世界经济竞争中站稳脚跟,就不能站在体制外,我们不能当旁观者和跟随者,必须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建设,正如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3]。
但这个过程肯定是艰辛和充满困难的。2015年1月,时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在他所作的国情咨文中就明确指出“不能让中国参与和制定国际规则”,并在2015年10月TPP达成时,又提到“不可以让中国书写全球贸易规则”。然而,中国一直强调,我们不惹事但也不怕事,我们不是矛盾的制造者,中国只是在现存的国际秩序中获得与自己实力和能力更相当的话语权。“一带一路”自从2013年提出以来,得到大多数周边国家的支持与参与,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的合作理念深入人心,先后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4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合作协议,这是中国在发展中为自己和相关国家提供和谋求的最有意义的“公共产品”,也是相关国家互惠互利的发展新模式,更是新时期国际经济发展和秩序的良好范例。
(三)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顺势而为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联系日益紧密,彼此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不断深化。同时,新兴市场崛起,其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断提升,也需要表达声音和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了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4]。
中国逐渐形成了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影响力和作用也越来越大,中国积极参与和承担相关责任与义务,中国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为全球经济的良好发展提供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的世界格局中,中国发挥良好作用并提供的有效方案,更是大多数国家的强烈愿望。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深感受益并获利,同时,也使全球经济结构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会以此为范本,在新兴市场的期待中,不断积极参与和构建有利于世界各国发展的合作模式,加强中国制度性话语权建设,为世界经济做出相应的贡献。
(一) 加强顶层设计
中国有其悠久的民族文化和处事之道,在争取制度性话语权上,要把其放在国家战略层面,既要讲求原则又要有所创新[5]。一般而言,在国际秩序竞争中,由于原有体系的利益相关国会强烈排斥新兴国家,即使他们觉得新兴国家的加入对其有利,各霸权大国也是使其“被制度化”。当前,中国还需要抱着谦虚学习的态度,参与现有的国际组织,对于其制度和规则中的不合理部分要同有关国家一起协商与探讨,不断进行改革与完善。中国始终坚持创新和努力推动建立适应时代的方案,“一带一路”战略的适时提出,为中国与国际社会就提供了国际合作的新理念和新模式。中国强调参与者百花齐放而不是中国一枝独秀,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自愿、平等、互利原则基础上,包容互鉴、共谋发展,以实现重振全球经济的目标[6]。
(二) 转变思维
中国应该由原来的被动转变为主动,即在已经参与的国际组织内积极争取与本国利益攸关的话语权,发挥中国作用。主动不是说中国要去挑战原有的国际秩序,而是要积极争取相关权力,同世界大国一道为全球治理做出应有贡献。中国也要在未来国际秩序的建设中,拥有属于中国的制度性话语权,例如,在环境、深海、网络、极地、空天等新领域,我国要增强制定规则和参与决策的能力。
(三) 让利互惠,合作共赢
在“一带一路”实施中涉及到的多个贸易规则安排中,中国积极鼓励和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平等参与,并与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深化合作,实现合作共赢。2014年中国出资400亿美元成立的丝路基金,更加重视支持实体经济和大型项目,已经投资3个项目,与欧洲复兴银行等机构达成谅解备忘录。
(四) 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全球义务是一个大国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近年来,中国通过多种形式的对外援助,向世界传递积极信号,主动承担国际责任、履行国际义务。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更加关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和金融需求,得到了各国的认可。金砖国家开发银行,2016年一年中贷款金额高达15亿美元,这是由中国倡导建立,也是首个由新兴市场国家自主成立的国际多边开发银行,其在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建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7]。
中国这头睡狮已经苏醒,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我们为人类的共同发展也在做出巨大贡献。在面对新一轮秩序的倡导和规则制定的权力之争时,我们不能再站在局外,而是要以积极主动的姿态,争取制度性话语权。通过一系列的战略实践,构建世界经济新的充满活力的发展模式,给出“中国思路”,提出“中国方案”。
[1] 王鸿刚.中国的“国际秩序观”是什么[J].世界知识.2015(18) 66-68.
[2] 陈继勇,计飞.“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全球经济治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3-15(004).
[3] 李晓,李俊久.“一带一路”与中国地缘政治经济战略的重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10):30-59.
[4] 屠新泉,娄承蓉.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与中国担当[N].学习时报,2017-03-17(002).
[5] 李晓华.网络时代“非典型”外交辞令的实效性[J].青年记者,2016(4):35-36.
[6] 苏长和.探索提高我国制度性话语权的有效路径[J].党建,2015(8):28-30.
[7] 李晓华.全媒体时代的中国公共外交的自信与自觉[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8):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