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丽媛
(吉林化工学院 图书馆,吉林 吉林 132022)
随着信息环境和用户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各高校图书馆纷纷展开了业务重组和创新,学科服务就是最为重要的业务创新之一。而以嵌入式为特色的学科服务,是图书馆学科服务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所谓嵌入式学科服务,就是强调以用户为中心,以有机融入用户物理空间或虚拟空间、嵌入用户学术活动,融入科研过程[1],从而为用户提供专业化、个性化与知识化服务,为用户的学习、教学和科研提供有力的支持。虽然嵌入式学科服务在业内已经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同,各高校图书馆在嵌入式学科服务上也已积累了一些经验,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国内的嵌入式学科服务仍然非常薄弱,处于发展的懵懂与借鉴阶段,需要我们继续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探索。近年来“Living Library”的悄然兴起,似乎为嵌入式学科服务提供了一个新的切入模式,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近年来,作为学科服务的发展方向,嵌入式学科服务虽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而言,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 用户对嵌入式学科服务的需求度和接受度不高
虽然学科服务已经开展多年,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兴起也已有一段时间,但学校的其他部门以及在校师生仍然对学科化服务的理念缺乏认知,大部分的在校师生对图书馆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图书馆只是资源的购买和保存者”[2],并未意识到其知识服务的功能。用户较低的需求度和接受度是嵌入式学科服务开展效果不佳的重要因素之一,需要图书馆加大宣传,同时也需要学科馆员通过嵌入一线的实际行动来唤醒用户的需求,以促进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
(二) 多数学科馆员未能做到走出图书馆,嵌入一线去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
嵌入式学科服务倡导的是“嵌入一线”、“过程嵌入”、“情感嵌入”[3],而这项服务开展至今,多数学科馆员并未并未走出图书馆,仍然习惯于在办公室提供服务,并未真正做到“嵌入一线”去了解学科用户的实际需求。不到用户身边去进行主动的服务,不去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深入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嵌入情感,就难以消除读者对学科馆员的陌生感和距离感,用户的的需求就不能够得到切实的满足,图书馆的资源也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三) 用户与学科馆员之间缺乏沟通
嵌入式学科服务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那么学科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互动必然至关重要,而相关数据显示近80%的学科馆员认同馆员与用户的沟通互动不够,这势必导致学科馆员不能充分了解用户的需求,从而影响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效果。
(四) 学科馆员的素质尚需提高
从根本上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服务质量与学科馆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密切相关,只有学科馆员具备较高的信息能力与知识能力,才能够获得用户的认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而国内很多学科馆员,要么不具备相关学科的学科背景,要么缺乏发现资源、组织资源的能力和意识,导致所提供的服务与用户的信息需求不符,学科服务效果欠佳。
(五) 缺少良好的运行机制
工作规范的建立、健全是知识服务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而嵌入式学科服务虽然近年来不断在各高校推广,但运行机制上仍不够完善,缺乏科学的管理,需要在学科馆员工作制度、分工细则、绩效考核机制等多方面进行加强。
(一) Living Library的起源及内涵
Living Library的意思是“真人图书馆”,就是把人当作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图书来进行借阅,通过读“书”也就是面对面的交谈来增长知识。Living Library起源于1993年,最初是几个丹麦的青年为了宣传“停止暴力”、“相互沟通理解”的思想观念而发起的一次“真人图书借阅”活动,此后,这项活动开始在世界各国逐步蔓延,并深受人们的欢迎。2008年Living Library被引入国内,并在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陆续展开这项服务,并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 Living Library的特点
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模式,Living Library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以人为书:Living Library的服务理念就是 “以人为书,分享智慧”,把“人”当作有价值的书来进行阅读和学习,通过“阅读”别人的阅览和经验来丰富自己的知识;(2)面对面交流: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来与“书”互动,及时的进行答疑解惑和心灵上的沟通,更容易激发思想上的碰撞,从而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盛宴;(3)主题多样:Living Book一般都是来自各个行业、各个领域的有特殊专长或是丰富经历的人,所以Living Library所涉及放到的主体多种多样,所传播的知识也十分的丰富多彩。
(一) 助力学科馆员“嵌入一线”去开展服务
嵌入式学科服务倡导“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而Living Library可以让学科馆员走出办公室,真正实现“嵌入一线”,通过借阅“真人图书”,面对面的了解和体会学科用户的真实需求,并针对用户的需求为用户联系相应学科的专家、教授或是提供相应的资源,把学科化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二) 消除了学科服务过程中的沟通障碍
信息技术的发展虽然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却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心里距离越来越疏离。而Living Library以人为书,用面对面交流的方式打破了人们心理上的壁垒,为学科馆员、教师、学生、专家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大家彼此可以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分享知识、交流经验、答疑解惑,以“情感嵌入”的方式更好的开展服务。
(三) 深化了用户对图书馆知识服务作用的认知
多数的在校师生对图书馆的作用仍停留在“资源的购买和保存者”的认知层面,Living Library用“嵌入一线”、“情感嵌入”的方式来真正的贴近用户,了解用户的需求,并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达到“功能嵌入”的效果。用这样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消除人们对图书馆的认识误区,深化了用户对图书馆知识服务作用的认知。
(四) 有利于学科馆员自身素质的提高
学科馆员要真正做到“嵌入过程”、“嵌入科研”、“能力嵌入”,需要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而Living Library既是用户与学者之间的交流学习平台,也是学科馆员的学习平台,通过与不同知识背景的学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学者的知识分享以及学者与在校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科馆员在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阅历,提高了自身的素质。
(五) 促进知识创新
人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本精彩的书,而参与Living Library的多是有着特殊专长或是丰富经历的学者、教师或是优秀的学生,通过阅读这样精彩的“书”,本身就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而通过读者与“书”之间的交流,双方都会因为思想上的碰撞而产生新的启迪,隐性知识被激发出来,从而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就这样在交流中得到升华和创新。
(六) 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Living Library通过人性化的服务方式在校园内搭建起一座分享知识和交流沟通的桥梁,这不仅是图书馆知识服务上的一个创新,同时也为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七) 为学科服务提供了更为开放的资源
在传统的学科服务中,学科馆员为用户提供的往往都是图书资料、链接、视频等形式的资源,难以调动用户参与和学习的兴趣。而Living Library以活体图书为资源,这是一种更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性的资源,这样更加鲜活的知识服务会使用户参与和学习的兴致大大提高,从而对用户的科研和学习乃至学科服务本身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Living Library虽然在产生之初主要围绕一些社会热点来开展活动,后来通过一些高校图书馆的努力,开始将Living Library应用于学术领域,通过开展一些学术方面的主题来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生的学习。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开始将Living Library拓展至学术领域,涉及到的主题包括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三十多个学科领域。在国内,上海交通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石家庄学院等高校图书馆也开始了Living Library活动的尝试与探索,并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上海交通大学更是将Living Library活动融入了学科服务当中,不仅开展了诸如“统计分析软件SPSS应用方法”、“从生物到医学”等专业技能方面的主题活动和“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元数据”等图情方面的主题活动,更是开展了如“全面的文献查找——挖掘农生类丰富资源”这种极具特色的利用信息检索技术来进行学术检索的信息素养教育[4],将Living Library和学科服务恰大好处的结合在一起,极大的调动了读者的学习兴趣。
(一) 加大宣传力度
读者之所以对图书馆的各种知识服务功能存在认知误区的问题,和图书馆自身宣传不够不无关系。所以,要想让基于Living Library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工作顺利开展,前期的宣传是至关重要的。学科馆员可以通过学校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途径进行宣传,还可以通过海报、分发宣传单的方式或是联系各院系的学生组织联合宣传,另外还可以借助“图书”本身的社会影响力进行宣传,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从而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知识服务功能的认知度。
(二) 相互嵌入,实现共赢
Living Library的服务理念之一就是“让用户服务用户”[5],所以在整个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学科馆员既可以作为“图书”来为读者介绍更多的知识管理和信息素养方面的知识,为读者进行答疑解惑。同时,也可以作为读者,通过阅读“图书”来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和了解用户的科研情况、特点以及需求情况,为“嵌入过程,嵌入科研”奠定基础,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学科服务。这种双方相互嵌入,相互交流,分享知识的服务方式使服务双方都取所需,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
(三) 针对用户需求,精心挑选学科主题和“图书”
学科主题和“图书”的选择是基于Living Library的嵌入式学科服务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学科馆员一定要通过问卷、微信公众号、以及走进课堂“嵌入一线”等多种方式进行认真调研,同时要求每次借阅真人“图书”的读者推荐自己想要阅读的主题,认真、深入的调查用户的需求,然后根据用户需求来进行主题和“图书”的甄选工作。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选择主题,比如毕业季邀请对应学科的职场达人开展求职专题,考研季邀请考研牛人来分享自己的考研经历,迎新季则让优秀的学长作为“图书”帮助新生了解如何融入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等。另外,针对教师、研究生,则选择科研、学术方面的主题“图书”和图书,将学科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四) 规范Living Library的借阅规则
与传统图书一样,为保证服务的有序进行,需要对“真人图书”进行编目、流通等进行规范处理。如可以对“图书”的书名、内容简介、学科分类的款目进行编目,同时给予索书号方便查找。同时对“图书”的预约、借阅时间等流通规则也要有明确规定,明确节约规则,做到有据可依,保证服务的顺利开展。
(五) 做好跟踪记录、总结读“书”反馈和知识存储工作
在开展活动过程中,学科馆员要对交流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进行记录,并进行整理、提炼和汇总,在整的“图书”和读者同意的情况下建立成为一个小型知识库,供需要的人进行学习。同时,建议读者进行读“书”评价和反馈或是撰写读后感,学科馆员对这些读“书”反馈要进行真正总结整理,以期对后期开展的活动提供参考作用。
(六) 增加虚拟Living Library的服务模式
由于“真人图书”的数量有限,同时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图书”可能因为工作或是地域的原因不方面面对面交流,而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收益,我们可以对服务方式进行一下拓展,增加一些虚拟Living Library的学科服务,即通过帮助“图书”与读者建立联系,让读者通过“视频聊天”的方式进行借阅,同样可以达到分享知识的效果,这样也丰富了“真人图书”的数量,推动着服务的发展。
Living Library为嵌入式学科服务的开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促进了文化交流,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6],不过这种新的服务模式还需要有很多方面需要完善,处于探索阶段,需要各高校图书馆继续努力将Living Library与嵌入式学科服务进行更有效的结合,以期为在校师生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
[1] 曹静仁,李红.图书馆嵌入科研课题组学科服务模式探析[J].农业图书馆学刊,2015(11):9-13.
[2] 孙立辉.Living Library ——在独立学院图书馆学科服务中的应用探索[J].当代图书馆,2012(3):38-40
[3] 孙坦,初景利.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67.
[4] 徐璟.Living Library: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的创新点——以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工作研究,2010(1):58-61.
[5] 张敬.基于Living Library的图书馆服务方式探讨[J].现代情报,2017(4):134-137.
[6] 张楠.基于虚拟Living Library的个性化学科信息服务模式探索[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2(4):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