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2018-03-05 20:00:40王海燕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公差考核测量

王海燕

(吉林化工学院 航空工程学院,吉林 吉林 132022)

为满足社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航空学院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确定了“培养能够在生产、建设、维护、管理、服务一线岗位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作为高职机械类大多数专业的一门关键性基础课程,从课程体系上讲,该课程开设在第二学期,在学习《机械制图》课程基础上学习本课程,为后续《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加工技术》等课程学习和技能培养打下基础,有联系设计类课程与制造工艺类课程的纽带作用,有从基础课向专业课过渡的桥梁作用[1]。本课程除了巩固和加深理解理论教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零件测量和产品检测的专业技能,对以后在就业岗位上承担加工、检验等工作奠定基础。鉴于本课程的重要作用,在本课程组全体教师的不断努力下,通过与企业单位沟通交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不断探索,提出了项目化教学模式。进行项目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性、创新性和自主性,可以充分调动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实践操作能力。

一、《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课程内容不合理,过于系统,忽略了与实践的联系

多数高职院校过于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概念和术语的讲解与工程实际的联系不够紧密、不通俗易懂,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内容枯燥、抽象,使其望而却步[2]。《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中,理论知识和测量知识是分开的两章节,两者之间相互独立,这就导致教学理论与工程实践相偏离,学生对课程的原理理解不足,在实际工作中无所适从,并且测量技术的内容与实践脱节较大,使学生得不到必要的能适应和满足企业技能要求的训练。

(二) 单一的教学手段,导致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本课程的课堂教学常采用教师讲、学生听“填鸭式”讲授法的传统方式,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任务过多,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应用的教学手段不够,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学习兴趣低,没有养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再加上本课程概念多、名词术语多、原则规定多,既抽象又难学,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兴趣不高,目前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差,就业后无法胜任企业的工作。

(三) 实验教学环节效果差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增加感性认识,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多数实验指导教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对学生重点示范,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想,而忽略了激发他们的开拓创新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由于实验课时有限,教师由于课时限制,经常仅单纯讲解实验,对实验室的仪器功能和操作步骤介绍不细致;而学生担心时间不够,实验时敷衍了事,或者求助其他同学,甚至抄袭实验结果等现象屡有发生。

(四) 教学评价作用不明显

目前多数职业院校仍采用传统的一纸化考试模式,这种考核方式只反映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没有起到对学生学习的督促作用,并且没有体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学生为了应付考试,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怎样死记硬背课本和笔记内容上,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教学改革

针对当前《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新的教学改革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 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整合教学内容,构建递进式项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

根据本课程的任务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并增加实用性强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在理论教学实践中,划分为重点讲解、一般讲述、简单介绍、自学4个部分。由于公差理论与测量技术是分开章节单元的,内容是相对独立的。改革后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具体的项目任务,把理论内容与实践测量融合一体,避免深奥抽象的理论,通过实践案例引入或通过对测量结果的分析,得到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项目任务中启发学生用理论知识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实践操作中掌握理论知识[4],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

(二) 教学方法和手段

寓理论教学于实践教学之中,由于本课程的概念术语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到枯燥无味,应尽可能多接触生产实践,增加感性认识,将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技术测量基础》、《圆柱螺纹的公差与检测》《滚动轴承的公差与配合》等内容进行综合讲解时,将教室搬到实验室,利用典型零件,边测量边讲解。这样既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又能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使知识得到理解和掌握[5]。

教学过程中,采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以小组活动教学法、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现场教学法为辅的手段,根据教学内容中不同的项目任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体现师生间的相互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身的职业素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严谨的工作作风,为今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和配套的电子教案,制作习题库等,并且利用实物教具,把抽象难懂的理论内容分解化,给学生直观的体验和感知。

(三) 改变考核模式,突出综合评价

《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的教学评价建立,体现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机制,即总体评价由若干个阶段性教学目标实践成果考核组成,实行一项目一考核,并与课程项目化教学相呼应,每个阶段的考核按权重记入总评成绩。总评成绩反应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时时给学生以鞭策,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配合度,打破学生平时懈怠考前突击的学习习惯。

项目教学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过程,所以项目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注重过程化,即学习的过程就是考核的过程[6]。考核分三部分:

1.基础知识考核占总分的40%

每一项目都有相应的基础知识考核,考核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更好掌握本项目的学习重点。考核方式多样,可以通过小组交互评和教师评分或集体讨论评分得到分数,激发学习热情,多种考核方式也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学习态度与课堂纪律考核占总分的30%

“学会与学不会是能力问题,学与不学就是态度问题”,所以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很重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作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对前排学生和后排学生在课堂考核成绩上有不同的区分,这样可以鞭策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 综合应用能力考核占总分的30%

该项考核在学期期末进行,主要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将减器箱配合与公差的确定、测量作为考核内容,进行分组测量,在规定时间内得出测量结果,并确定主要零件的配合与公差,以测量结果与操作过程作为评价标准。通过这样的考核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结 语

以项目化模块的课程改革方法来进行《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的教学,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项目。为了使教学项目内容和实际生产的一致性,以企业生产零件为载体设计项目内容,所有项目完全按照企业的生产图纸、被测零件或产品和真实的测量环境,项目模块划分应合理,循序渐进,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能否独立完成,让学生在课程中即有获得感又有挑战性,有利于学生建立学习的信心,使课程有效地推进。

改革后,融入了《机械制图》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相关内容,实现了专业基础课的相互渗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教-学-做-评”一体化的教学,形成了一个以练带学,以学促教,全程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化任务,提出问题,讲授知识,学生实际操作,最后自评互评的过程,真正做到了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使学生学习主动性、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提高。

目前,基于课程的改革正处于初期阶段,还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航空学院《极限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组全体教师仍需要不断努力探索。

[1] 贾杏 基于工作过程的《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1):139-140.

[2] 刘涛.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一体化教材开发与实践应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7(3):129-130.

[3] 徐慧颖.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科技信息,2013,24(8):226.

[4] 李仁娇.《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模块一体化教学的研究 [J].广西轻工业,2011(6):156-157.

[5] 王影,刘麒,高德辛,等 基于现场教学的单片机教学改革[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8):29-33.

[6] 宋树波.提高无损检测教学质量的几点方法[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7,34(8):26-28.

猜你喜欢
公差考核测量
内部考核
童话世界(2020年10期)2020-06-15 11:53:22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40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带有中心值的百分数的公差表示方式
公差里的“五朵金花”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24
测量
带有中心值的百分数的公差表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