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珏,闫和平
(太原市卫生学校,山西 太原 030012)
中职解剖学内容抽象、难理解,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因此,教学过程中,只有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才能加深学生印象。但目前面临的问题是,标本造价高,尸源短缺。为此,我校教师指导学生自制人体骨模型,以期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和解剖学教学质量。
自制人体骨模型的优势在于原材料简单、造价低,不仅解决了尸源短缺的难题,也省略了传统骨标本制作过程中的煮沸、漂白等复杂工艺。此外,还能使学生体验模型制作过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将散骨串连成“骨骼”标本架的过程中,通过查找骨骼的正确位置、自己动手组装,加深认识。
自制人体骨模型的原理与制作美术石膏作品相似,难点在于模具制作,基本步骤:原材料选取→橡皮泥打底固定→模具内壳制作→模具外壳制作→完整模型制作→灌注模型→骨质打磨和串连骨骼。
在反复推敲和查阅大量资料并实践后,我们确定使用橡皮泥、石膏粉、树脂、固化剂、地板油、玻璃丝、电钻、固封钉子、刷子等低价材料。
先将真骨标本放在底层橡皮泥上进行固定,初步压制成型,注意用橡皮泥固定包裹好标本周围。
在已固定好的一侧带橡皮泥的真骨标本上刷3~4遍硅胶涂层,约5毫米厚,5~7分钟后待硅胶固化,一侧硅胶内壳就制作好了。
待硅胶内壳固化后刷树脂,固化后再刷第二遍,之后马上贴两层玻璃丝。为了防止硅胶和树脂黏合,要在二者之间刷地板油隔层,再反复涂2~3遍树脂和玻璃丝。
将橡皮泥翻过来,重复以上步骤,内外壳的模型就都做好了,将真骨标本拿出后用螺丝钉固定双层模具壳,注意要留出灌注口。
通过预留的灌注口向模具中灌注树脂和石膏粉配制的调和剂,第一遍的调和剂稍微稀,待固化后再灌注一次,摇晃均匀,待固化后,取出模型。
初步制作的骨模型由于灌注不均匀,会有一些多余“骨质”,需要经过打磨才可使用。全身206块骨均可采用这种方式进行制作,之后用螺丝、钉子、电钻等工具进行串连,形成一幅骨架。
自制人体骨模型的难点在于模具制作,由于教师前期准备和上几届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已将206块骨模具制作完成,所以学生目前仅需要知道制作原理和进行灌注、固化成型即可。学生学完“骨”章节后,利用实验课和课余时间制作骨模型,不仅增强了动手能力,而且还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尤其是在打磨和串连全身“骨骼”时,会自主讨论、查阅书籍,大大提高了主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教师可将制作好的模型拍成照片,编成实验手册,让学生填写骨性标志的名称,进一步加深对骨结构特点的理解。
通过自制人体骨模型可以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大大激发学习兴趣,收到较好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且解决了骨标本短缺的难题,是一种新的寓教于乐的辅助教学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