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民族的脊梁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2018-03-05 06:15王幸芳
杭州 2018年3期
关键词:脊梁知青老百姓

文 王幸芳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作 者: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出版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简 介:本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真实还原习近平总书记奋斗的青年时代,以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习总书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对党一以贯之的忠诚热爱、富民强国的抱负和担当以及一心为民的深厚情怀。

熊培云曾提出这样一个概念,他认为“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只是地理意义上的乡村,更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一种建设家乡不奢望天堂的从容不迫。尝试将这样的“主义”和“精神”放大,将这里的“家乡”延伸至整个民族,我们就能体味到要成为民族的脊梁究竟所指何意了。

在《习近平七年的知青岁月》一书中,打动人的正是这种热爱与担当,且这份大爱打破了故乡传统的限定,上升为一种事关“大家园”的建设与付出。在习总书记自己看来,这段上山下乡的经历,赋予他一种不可抹灭的“黄土情结”。他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

时间退回到1969年1月13日,一列来自北京的知青专列慢慢在陕北延安的农村靠站,这不过是浩瀚历史中匆匆一瞥的瞬间。而当这群知青在艰难困苦环境中,顽强找寻并实现人生意义之时,一切就开始不同了。毫无疑问的是,这段充满意义的经历,让这个沉稳少年磨炼了意志和品格,也开始越来越明白自己未来的道路在何方。“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

赴延安插队的知青在北京站合影留念 /

延安人民欢迎北京知青到来 /

习近平带领村民建设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

“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绝不能高高在上,鱼肉老百姓,这是我们共产党与那些反动统治者的根本区别。”因为有着从黄土地带出来的根深蒂固的体恤人民群众的情感,我们也就能更好地理解,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中国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在民生领域取得这样和那样的实效。

书中的王燕生说过这样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我们这个国家,正是因为有一批近平这样的人——未必都是领导干部,可能是工人、农民、教师、医生,无论是不平凡的人,还是平凡的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这个国家,愿意穷尽毕生为她而奋斗。所以,中国才会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快的发展和这么大的进步,而且有这么美好的未来。”

让人惊喜的是,在杭州市“百千万”蹲点调研活动期间,我们确实发现了不少这样的人。他们有的放下家族企业的接力棒,有的放下收入可观的工作机会,走上了为群众服务的村干部道路。他们为村集体经济如何壮大,为如何创新农村治理,为村民如何能过上更好的日子殚精竭虑。在新登镇南津村低矮的村委楼里,孙权健带领南津村,实现了从一个村集体负债几百万到创收百万的完美蜕变,也因此真正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支持。

48年前,少年的习总书记在艰苦奋斗中找到了梦开始的地方。48年后的今天,青年的我们也要不忘初心,继续让梦前行。愿我们越来越强大,愿我们的努力让祖国更美好。

猜你喜欢
脊梁知青老百姓
对老百姓好就是对党忠诚——践行正确人民观
党是民族的脊梁
脊梁
老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
搬迁后,老百姓能否快乐起来?
编读往来
老百姓的微笑
把根留住
知青博物馆:激情燃烧的岁月
李姐和她的湖南知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