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曾报道称,上海一位家长爆料,沪教版二年级第二学期语文(试读本)第24课《打碗碗花》一文中,将原文中的“外婆”改成了“姥姥”,孩子无法理解。随后有网友发布了上海市教委作出的一则回应的截图,称“姥姥”是普通话词汇,而“外祖母”一般在口语中使用较多。“外婆”“外公”属于方言。这则回应立即引发热议。
2018年6月22日,上海市教育出版社回应称更改系该学段识字教学需要,后将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和语言习惯,网友此前发布的“外婆”改“姥姥”一词的回应截图,与沪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无关,是2017年对读者来信反映该社《寒假生活》中一道英文翻译题翻译方式的回复。
原作者李天花表示,无论“外婆”还是“姥姥”,南方人北方人都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作者有权使用自己认为合适的词。同时,她告诉记者,该文章的选用及修改均未通知本人,出版机构应该尊重作者,遵守著作权法。
(“网易新闻频道”2018年6月24日)
素材解读
我国地域辽阔,方言众多,汉语普通话为国家通用语言。关于“外婆”和“姥姥”之争,根据有关专家考据,两者最初可能都来自方言,但它们早就进入汉语普通话词汇系统,变成了通用语言,并且不以地域为界,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我们推广普通话,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禁止和消灭方言。知晓语言的规矩,明了语言的丰富多彩,情感上不产生隔阂,不但为课文本身的内涵加了分,也让大众从语言规范上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希望“姥姥”与“外婆”握手拥抱,普通话的推广运用更科學、更符合时代的要求。
适用话题
语言发展 文化交融 维权意识
素材运用
舆论汹汹,教材修改者大概也觉得委屈,明明是想规范日常汉语读写,却落下许多质疑;修改者自觉有理,有好几本工具书在这里,修改也是有依据的。然而,许多人认为这种修改,既不符合语言习俗,又有强人所难之弊。
从情感的角度,所谓“外婆”是方言、“姥姥”更亲切的解释,让人难以接受。倘若如此,喊爹喊娘就要让位于叫爸叫妈。孩子回到家里,一口一个“父亲”“母亲”,难道就会变得更为庄重得体、和蔼亲切吗?显然不是。语言是有感情的,人是有情感的。规范语言文字,当考虑大众情感。
(萧海川《在情感与规范间寻找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