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厦
摘 要:本文探讨了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模式,分析了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现状并总结出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对策。
关键词: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农村物流也随之发展起来,它的起步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较晚,但发展迅速。由于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之一,农业人口是我国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发展农业就是发展国家经济。因此,我国农村物流主要是农产品物流。现代化物流发展需要质量与速度并驾齐驱,信息技术的利用让现代物流速度更快,产品运输更安全。
一、农村物流的特点
1.分散性
由于我国农村耕地分布范围广、农村人口居住分散,导致我国农村物流的生产生活呈分散性。同时,大多数农村与农村之间的距离也远,而农村道路建设和交通工具使用等交通基础建设相对滞后,这也使农村物流无法集中。
2.季节性
农村物流的对象是农产品。农业生产具有强季节性,而且生产农副产品和与其相关的农副产品的供应和销售是也必然具有季节性,这就是农村物流有季节性强特点的原因。
3.多样性
由于我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各地区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不同。而不同的生产方式使物流服务的需求有所差异,哪怕服务的内容是相同的,产生的物流成本也不一定相同。
4.差异性和特殊性
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和物流发展程度不一样,人文、经济存在差异,所以我国农村物流拥有差异性。又由于农副产品对在物流运输的各个环节中都有特殊要求,这使得农村物流的需求具备了特殊性。
二、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模式
1.大型物流企业主导模式
大型物流企业在市场体制下可以凭其完善的网络体系、物流平台与技术水平等其他优势,极大地推动农村物流网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村物流服务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与技术水平,给大型物流企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在农村进行业务开拓才会更容易。在此模式下对国有大型物流企业的农村物流发展的促进效果显著。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发展采用此种模式尤其以国有大型物流企业为主导的模式。但又因其较低的农村物流意识,缺少对农产品供需市场信息的了解,如果要顺利运行此模式,还需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和加强农村物流意识。大型物流企业在农村成立配送中心,给农民提供便捷的物流服务。当达到一定程度的物流量时,再将产品运至城市物流中心,或者直接配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而农村的需求品也能通过此种方式运输配送到农民手里。
2.大型连锁商贸企业主导模式
大型连锁商贸企业优势是拥有密集的销售网络、雄厚的资金和掌控精准的市场需求。这种模式为企业的农产品来源提供了渠道,降低了成本。确保了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的来源安全性,使销售农产品的市场和农业生产范围扩大,规避了市场风险。农村物流往往运行缓慢,运行中损耗严重,这都源于企业自身物流运作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这些问题的合理解决,就需要与专业水平较高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合作。
3.政府主导模式
政府主导模式是以政府宏观政策干预为主,是由政府带头建立和完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再由物流企业、商贸企业、农民三方共同运作。在此种模式下发展,能享受到相关政策优待,可以很大程度地起到政府宏观政策的指导作用,能够合理地分配资源,但同时也要注意投资风险大的问题。
三、目前我国农村物流存在的问题
1.物流运力薄弱
对于城市来说,农村物流基础建设十分落后,这使得农民很难把适季的新鲜农产品全部卖出去。因为大多数农村的道路交通条件不好,运输工具落后,这就导致了农村物流运输效率非常低而且运输成本过高。农村落后的交通条件阻碍了那些有意开拓农村市场的企业,也讓农村物流被现代物流排斥在门外。如果不重视农村交通建设,农村物流很难发展起来。
2.农村需求水平低
农村物流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对于城市市场而言,农村市场的发展较为缓慢,农村农民的收入普遍偏低,这必然导致农民的需求不高也使得农村需求水平不高,农村物流业发展缓慢。
3.物流技术水平低下
农村物流发展过程中,各个环节标准尚未明确,增加了产品成本。由于大多农产品都水份较高、保质期短,在运输过程中易腐易坏,如果没有充足的保管条件会使得农产品损耗严重,这就需要提高物流运输效率。目前我国农村物流的技术水平和相关设施设备都比较落后,这造成物流运输中间环节的浪费严重。
4.信息化程度低
目前我国农村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农村物流的发展要求难以得到实现。我国互联网难以普及农村,互联网用户极少,物流信息无法得到传播,而农产品物流的效率和效益与信息传播的速度息息相关。一直以来,农民缺少获取市场供求信息的途径,信息滞后,与市场脱轨,这造成了产品损耗严重,农民利益得不到保证。我国农村网络发展缓慢,尚未建立和完善健全的农村信息体系,市场信息的指导作用得不到发挥,无法及时采集、加工、整理和发布农产品交易信息。
四、发展我国农村物流的对策
1.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设备的投入
完善农村物流基础设施有利于发展农村物流。政府应加强其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指导作用,促进农村道路建设,扩大公路覆盖面积,为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创造良好的条件。完善农村公路建设,让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在运输中的效率得到保障。而先进的物流设备和物流技术的利用,能够极大降低农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的损耗,减少物流运输成本,增加产品附加值。政府应大力推广现代化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增加农产品在物流运输环节中温控设备和防潮防霉变设备的使用,使农产品的质量有所保障。
2.培育和壮大农村物流的市场主体
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村物流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的农村市场体系。我国农村物流市场主体总体呈多元化趋势,但是农村物流的发展主要依靠微观市场主体。我国农产品物流企业发展迟缓,发展空间大,根据农产品流通产业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重点加大对相关物流企业的政策支持,成立基于农村市场的农产品运输协会,提高市场主体的组织化程度。不断培养和壮大现有物流主体,不断培育和扶持专业的物流组织,不断促进第三方农村物流的发展,也要培育一些农村物流龙头企业带动农村物流的发展。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市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企业的培训,鼓励领办合作组织,不断优化农村市场,从而为农村物流市场体系的建立创造条件。
3.培养农村物流专门人才
我国高等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缺乏对物流专业化的研究,尤其是作為新兴行业的农村物流。而我国大量农村物流人才整体素质不高,缺少专业化培训,不利于农村物流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快对物流人才培育的步伐,对一些开办与农村物流相关的专业的大中专学校给予资金支持与政策辅助,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物流基层服务中去;可以与教育机构合作,利用教育资源来培训物流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也能专门对农村物流行业开展农村物流培训班、开办论坛等活动进行农村物流人才的培养,满足我国农村物流的人才需求。同样也应该在农村做宣传,给农民及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员普及物流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让他们了解其意义和作用并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物流活动中。
4.重视物流信息化和系统化建设
由于我国农村信息网络未建成,农村通讯不发达,各种信息难以有效传播,农村物流得不到发展。而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我国农村物流的必要手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物流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的资金投入,加快农村信息网络的建设。同时,现代农村物流的发展已离不开信息网络,而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人们不了解也不会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因此要培养大量农业信息技术专业人才以满足农村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还要组织宣传活动,推广网络信息技术的使用,让农民认识信息网络并了解物流信息的收集方式;也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等渠道传播物流信息,开通农村物流信息电子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焦瑞,余晓琼.我国农村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21):27-28.
[2]艾江.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物流技术,2010(Z2):48-50.
[3]胡晓娟.发展现代农村物流新思路[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1):90-91.
[4]郑远红.我国农村物流发展模式探讨[J].农业经济,2010(04):79-80.
[5]李晓丽.影响我国农村物流的因素及发展对策研究[J].价格月刊,2015(3):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