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评 仲伟来 关颖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不断进步与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发展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文以《供应链管理》课程“牛鞭效应”项目实训为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理实一体化实训平台,以任务驱动法组织各环节教学内容,对物流管理专业供应链管理课程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效果良好。
关键词:高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探讨
一、引言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供应链系统思考能力为目标,课程理论简单,实践复杂,理解易,实践难。目前我校仍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教学重相关概念及定义、轻专业运营实践,重理论知识体系、轻教学方法研究,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效果较差。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师生高度互动原则,以学生为教学中心,依托学校及专业网络教学平台,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教学案例库等信息资源,结合手机、电脑、互联网、教学评价系统等信息化手段,搭建师生、生生高度互动的教学平台,实现“做中学”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本文以《供应链管理》课程“牛鞭效应”项目实训为例,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探讨。“牛鞭效应”项目实训是《供应链管理》课程项目八教学中的学习项目,目的使学生熟悉供應链各节点信息及物流运作流程,掌握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的危害,培养和提升学生对供应链各节点成本控制综合分析和相关策略灵活运用能力,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形象直观认识到供应链系统思考重要性是本项目教学设计的关键。
二、“牛鞭效应”项目实训教学实践
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将本项目实训教学内容实施分为课前任务、实训教学过程实施、实训考核与评价以及课后拓展自我提高提高四个部分,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本项目实训各部分教学内容。
1.课前任务
学习之初,学生登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进入供应链管理中的牛鞭效应实训单元,点击“任务点”,查询并下载任务书。
教师利用班级QQ群、相关教学APP等网络工具,指导学生利用提前查阅日常公司实践中“牛鞭效应”案例,登录课程网络平台通过共享文档,视频等资料预习“啤酒分销游戏”规则,使用个人电脑、手机等,通过学校图书馆、网络对相关资料进行查询,依据网络课程平台中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完成PPT制作,并上传至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学生作业”中“牛鞭效应实训”单元文件夹。
2.教学过程实施
为有效解决本项目实训教学内容重难点,实现理论实践的有效衔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牛鞭效应”实训项目教学过程实施分为“源于实践”的案例讨论和“用于实践”的模拟经营两个环节。
(1)案例分享(共需45分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调查及整理过的相关公司运营中的“牛鞭效应”案例。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件展示介绍(每组5分钟左右,共需35分钟)。
学生分享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登录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相关内容讨论区,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关于“牛鞭效应”的讨论,辅助以教师做针对性回答,个性化指导(需10分钟)。
总之,对实践中牛鞭效应的发现、分享和讨论,侧重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课程讨论区参与讨论巩固相关知识,教师辅助教学,对讨论内容进行总结并给予回复及个性化指导。
(2)沙盘模拟经营(需13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登录实训沙盘模拟系统,依据“啤酒分销游戏”流程要求进行经营。教师通过控制系统教师端开始模拟经营,学生以周为经营时间单位分角色(零售商、分销商、批发商、制造商)完成以下操作,收货、走货、看订单、发货、记录库存或缺货、走订单、下订单,并根据库存或供应链相关节点缺货情况进行策略调整,然后继续下一周经营,若干周经营结束后,系统自动统计各项运营成本。(软件操作时间大约120分钟)。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啤酒分销游戏”中的“牛鞭效应”导致的危害进行自我总结与分析,学生登录课程网络平台讨论区,以小组为单位就模拟经营过程经验及教训进行讨论,可以围绕老师提出的经营关键点注意事项进行讨论,也可以结合自身经营遇到问题提出讨论,教师全程参与讨论,做针对性指导,帮助学生完善模拟经营方案,鼓励学生课后积极组织模拟经营竞赛对调整后的经营策略有效性加以验证(需要15分钟)。
另外,专业实训室啤酒分销游戏系统随时可以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社团的形式自行组织模拟经营比赛,教师帮助分析比赛结果并给予相关指导。在学生课余反复模拟中掌握供应链管理中“牛鞭效应”解决对策,锻炼提升供应链管理技能和素养。
3.考核评价
遵循课程实训过程与结果考核并重原则,依托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设计多元考核评价指标。包括实训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评价包括:平台中教师上传课程视频、案例等相关预习资料学习情况;课程平台讨论区参与讨论情况、相关重要知识点浏览情况。结果考核评价包括:任务完成(40%)和测试成绩(60%)。其测试试成绩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小组案例汇报成绩,二是沙盘模拟经营成绩。其中,案例汇报采用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的方式,依据制定的相关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分。沙盘模拟经营得分是系统自动计算成绩、小组成员基于团队协作的成员互评以及教师过程考评组成。总之,多元化考核体系实现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整体表现综合测评,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更加合理全面。
4.提高拓展
课程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课余时间了解课程相关内容提供了各类共享资料例如公司案例集、相关视频、网站、图书推荐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对专业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学习探索。
“啤酒分销游戏”沙盘模拟系统课余时间随时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社团活动形式自行组织模拟经营比赛,在此基础上可参与专业相关的物流技能比赛,在模拟经营比赛中深入体会“牛鞭效应”,提升供应链管理技巧。
三、信息化教学总结与反思
1.教学总结
“牛鞭效应”项目实训通过“源于实践”的案例谈论与“用于实践”的模拟经营两个教学内容,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紧密结合。构建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如图所示。
“实践中的牛鞭效应”信息化教学设计通过学生模拟公司运营走近实践,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查阅相关资料自制素材,自主学习方式有效激发了专业学生学习兴趣。
“啤酒分销游戏”沙盘模拟经营使学生可以直观体验公司实践运营中“牛鞭效应”复杂及危害,通过不断的模拟经营,最终控制并抑制“牛鞭效应”所造成危害,有效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学生全程可以围绕实训教学遇到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全程给予指导,及时回复,营造师生互动学习氛围。共享资料、试题库等课后网络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学习相关内容。
2.教学反思
课程通过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索,有以下反思:
围绕供应链管理“牛鞭效应”内容,通过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可有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及重难点。
以课程网络教学平台讨论区为载体,教学过程各环节增加生生、师生互动讨论,构建实时、适时、及时的学习机制,极大提升学习效能。
教学过程综合运用理实一体化、供应链沙盘模拟运营等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锻炼提升学生专业管理技能。
参考文献:
[1]王丽娟.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信息化教学方法探究——以“定价策略运用”为例[J].中国市场,2016(27):158-159.
[2]郭泉.信息化背景下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1):123-124.
[3]潘悦.高职《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J].法制博览,2018(7):237-238.
[4]汪娟.信息化教學在高职物流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应用-以《物流配送管理与实务》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2):154-155.
[5]吕国成.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6):177-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