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九寨沟县第二小学 赵代娥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均把班级管理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抓,在教育管理上予以足够的关注。由于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步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还有所欠缺,还没有完全形成自身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一个具有良好班风的班集体。可见,班级管理的好坏是决定学校各项工作质量的基础,在学校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目前的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班级管理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1.管理观念陈旧,方法单一
目前,在很多地方,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城镇,仍采用传统的小学班级管理模式,即:权威式的管理模式,教师就是权威。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常常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不分时间、地点、对象和具体事件,采用同一个模式,没有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差异性管理,只是通过出勤率、活动参与情况、学生违纪情况、学生的成绩等来量化班级工作。在这样权威式的管理模式下,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唯唯诺诺,不再敢犯任何错误,这样做无意中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有时过严的班级管理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常常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偏差,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导致了班主任对班级管理内涵的片面认识,只注重对学生的成绩、纪律、卫生等常规项目的管理,而忽略学生情感、心理的发展。长此以往受"师道尊严"的影响,导致了小学班级管理的实践操作情况不尽人意,班级成为班主任的“一言堂”。大多数老师都在有意无意中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学生,甚至把学生看作是容器、工具,造成了学生"敢思不敢言""有话不愿说"的局面,师生心灵间缺乏交流和理解,学生畏惧老师,有心里话不敢或不愿向老师倾诉,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内心需要,不知学生内心的喜怒哀乐,老师与学生的这种心灵阻隔既影响了教育、教学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意与老师开诚相见,那么谈论任何教育都总归是可笑的,任何教育都是不可能的。”
3.班级事务烦杂,班主任工作辛苦
班主任除本身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外,还是一名学校的员工,班级的管理者。即除教授好所授的科目外,还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管理一个班级的大小事务。为了管好一个班级,每天的常规工作就要占据他们1/3以上的工作时间。班主任既要上课,又要负担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过大,工作超负荷——过重的工作压力导致教师心理空间被严重挤压扭曲。教师们反映在工作方面对自身造成的压力,由大到小分别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学成绩评比、工作量、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个人前途、职称评定与职务升迁。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劳动时间,没有上下班的严格界限;劳动地点,没有校内校外的明确划分。班里、班外、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教师劳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从事着繁重复杂的脑力劳动,没有八小时内外之分,是全日制工作。教师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经常疲惫不堪,心理负担沉重,尤其是小学班主任大多感到很累很“心苦”。
4.班主任对管理方法系统学习较少。
当前,小学班级管理者缺乏班级管理理论积累和指导。班级管理者掌握的班级管理的理论和知识,大多停留在传统师徒经验传递的水平和自我管理经验的积累上,因此许多班主任老师从来没有进行过班主任上岗培训。现如今,许多刚从师范学校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就被任命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管理者,他们非常缺乏班级管理的知识、理论和指导。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学校领导重视不够,缺乏培训意识。领导者认为师范类毕业生就自然能胜任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管理好班级的能力。二是“应试教育”加重了班主任的负担。在“应试教育”思想体制影响下,考分和升学率直接影响学校的声誉,特别是那些私立学校这种现象更为严重。在更大的环境里,教育行政部门及整个社会也都把考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与教师的标准。为了考分、升学率,学校只能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将这一重担压在教师身上,并与教师的福利工资相连,致使教师把大多时间用在了教学上。班主任加班加点进行教学,再也没有精力、时间去学习管理知识。
总之,班级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开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对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要高度重视。不仅要班主任通过学习班级管理的理论知识,改进自身的班级管理的方法,充分发挥班集体、任课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合力,同时还要树立正确的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