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婷婷(成都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四川 成都 611130)
对于国家要求对高校学生每年都需要进行的体质测试,我校每年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根据所收集和之前的数据对比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发现:从学生身高、体重的指标反映出,学生的超重及肥胖呈上升趋势;从50m、800m/1000m及肺活量等指标反映,学生的体能情况呈下降趋势;除此之外,从立定跳远、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反映,学生的运动能力也在呈下降趋势。造成此种趋势和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的波动的原因跟大学学校体育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从高校体育教学的角度去研究分析学生体质下降的主要原因,进而找出针对其原因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从而逐渐提高改善大学生体质逐渐下降的不良趋势,对促进高校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比研究近三年来我校大学生的体侧数据发现:在身体素质方面,我校大学生在速度、耐力、爆发力、力量、柔韧性等多项素质指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波动,部分数据有细微下降趋势。在身高、体重指标中,肥胖和超重的学生人数平稳,没有明显波动;在800/1000m反映耐力素质的指标中,男、女生平均整体各下降了10秒和6秒;在反应速度耐力的50m指标中,男、女生整体各下降了1.6秒和0.9秒;在反应心肺功能的肺活量指标中,所呈现的数据是所有指标中波动较为明显的;在反映上肢力量的引体向上、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以及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各指标中,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但仍存在细小的下降势头。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身体素质整体情况逐年一直处于轻微滑坡状态。
大学生长跑猝死的新闻涌现不断,大学生体质逐年呈下降趋势,且不少高校老师因为长跑猝死等舆论,在某种程度上不仅在体能上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而且使得学生在思想上也有所松懈,导致学生思想上对于体育锻炼懈怠。学生对于自己拥有一个良好体魄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不懂得体育锻炼是一个需要循序渐进且持之以恒的事情,且不知自身拥有一个健康体魄的迫切重要性。自从体育分加入中、高考后,引起了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慢慢的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识,培养了学生的锻炼习惯。但是,进入大学以后,教师削减了对于学生思想的敦促,学生逐渐懒散,疏于对学生思想上的灌输,以至于学生对锻炼身体拥有良好体魄思想上的放松,导致行为上的懒散和散漫。
我校公共体育课设置有体育(一)、体育(二)、体育(三)、体育(四),供大一大二学生进行选修,科目多样化,包括:大球、小球、武术、健美操等,除了体育(一)统一上大众健身舞蹈,其他三个学期供学生自己选择,虽可选项目多,但会造成学生每个项目刚经过一个学期的基础学习就换其他项目,而且对于同一项目的体育(二)、(三)、(四)的课程内容的设置上,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为,每次选课的学生中存在上次选过同项目的,也存在是新选项目的,所以老师在授课内容的安排上就很难安排,简单的内容适用于新选课的学生,而对于非新选课的学生想要继续提高就得继续学习基础内容,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所影响;相反,如果教师安排提高内容,新选课的学生就会跟不上学习进度,因此,学校体育公共课的课程设置上对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影响,对学生体质的影响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我校社团多种多样,但是涉及体育类的社团活动开展的较少,体育项目社团种类和参与人数都存在局限性。体育类有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但是活动在全校范围内的开展的每年只有篮球,羽毛球,乒乓球三个项目。我校女生人数占到整个学校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篮球项目,因为身体对抗性较强,只有男生参加,按照我校男女学生人数比例,就意味着体育类社团中的篮球活动就只有整个学校不到百分之十的学生参加;羽毛球、乒乓球不属于大型集体项目,参与人数较少,例如男单、女单、男双、女双、混双等都是只有少数人参加,无法促进学校大多数学生的参与,因此,我校社团组织的比赛有一定的局限性。如需有所改善现状,就一定要打破现有的组织形式和项目。
我校室内体育馆,多数时候为学生上课所用,课余时间不对外开放,加上体育馆内光线较暗,课余时间没有照明,学生也很难进行体育锻炼。冬季,室内体育馆运动场地有限,夏季,晚上室外体育场无灯光,在硬件设施上就限制了学生进行运动锻炼的意愿。高校体育场地器材的缺乏是造成大学生体质下降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我校近几年一直在进行扩招,学生人数增多,但是使得原本就使用有限的运动场地更加有限。虽说国家这在不断提升高等教育经费的总额,包括对高校体育场地的建设,但是在运动场地设施方面对于部分高校来说远不能满足高校发展的基础需求。我校对于场馆设施投入的经费非常有限,在缺乏必要的健身条件的情况下,学生对于参加体育锻炼的欲望直线下降,体质也就随之下降。
通常公共体育课几乎不会让学生挂科,教师会在某种程度上放低对学生的要求,放低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意味着助长学生懒惰不愿锻炼的行为,因为在中、高考期间,学生会自行的进行练习锻炼是因为敦促和激励,而在大学学习过程中,教师也缺乏对学生拥有良好体魄方面的灌输,学生完全放松,同时老师不断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导致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改变现状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教师提高学生公共体育课的要求,严格从考勤、考试、课堂参与等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期末评定,坚决杜绝“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现象,从而引起学生的重视,敦促激励学生积极的练习,时不时对学生进行有关拥有健康体魄重要性方面知识的灌输,不断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从而逐渐改善学生的不良习惯,增强自身体质。
对体育公共课的设置上进行一定的调整。体育(一)统一上课项目大众健身舞蹈不变,将体育(二)、(三)、(四)规定同一项目,并按照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来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只用在体育(二)中进行选课选项目,体育(三)、体育(四)再无需选课,直接根据同一项目直接上课即可。这样既省略了学生需要进行多次选课的麻烦,也避免了老师上课时对于所教授内容的选择的顾虑。对于课程设置的有效改革,避免了学生选不到课或选不到自己想选项目的问题,也解决了教师对内容安排的困难。因此,在体育公共课课程设置方面的改进,有助于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逐渐有效延缓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
打破社团体育活动安排的局限性,开展多种多样并且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在三大球集体项目中,篮球、足球的对抗性较强,不是太适合女生。我校女生比例占整所学校的百分之九十,应根据此特点来开展体育项目。针对女生较多特点,选择有较为显著特点的项目来进行推广,使得参与者可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扩大。例如,可以开展女子气排球比赛、校园夜跑、以及健美操创编、体育舞蹈、瑜伽等有较为针对女生的活动。可以选择较为大型的集体项目,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应当大力借助学校社团组织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不能仅仅凭借每周一节的体育课来达到锻炼的目的,那样锻炼的强度远远不够。只有不断地发展体育社团,借助体育社团来促进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和兴趣,使得学生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体质。
学校应为学生课余时间的运动锻炼提供良好的保障。各高校的扩编、扩招使得入校学习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体育基础建设却不能得到有效的增建,造成了大多数学生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或者无法保证锻炼的质量。学校应该在满足学生的住宿、重点学科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必要建设后,优先考虑对学校场馆设施的建设,不能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所需场地、器材的经费投入减之又减;并且合理运用已有的体育设施,使其最大化最高利用现有条件,给学生创造较为优质的锻炼环境。除了对课余时间场馆对外的开放,夏季晚上学生在室外进行网球、篮球、排球锻炼甚至夜跑活动时,还需提供一定的照明,一方面保障学生安全,另一方面确保有效利用现有条件,给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保障。
我校正处于一个发展的起步发展阶段,在确定选择体育的价值方面,首当其冲考虑的应该是大学生和高校教职工的体育生活质量,进而有效的改善体育运动环境和氛围,从而提高学生以及教师的体质,这也是衡量高校体育制度、体育理念是否具有“以人为本”意识的核心道德标准。在中国经济和高等教育都处在飞速发展之时,大学生体质逐年的波动下滑值得我们进行深思。作为国家栋梁的当今大学生,是中国新生代建设的主力军,其体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大学生体质逐年呈现下降时,有关部门也应将聚焦点原本放在科研或竞技体育的目光转向高校体育活动,并对高校体育工作的现状做出反思。